四川湿地资源分析与保护对策探讨

2015-12-18 21:01段佐斌唐荣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若尔盖沼泽四川

段佐斌,高 辉,唐荣华,宋 波

(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四川省湿地保护中心,四川成都610000)

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 hm2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1]。作为“千河之省”的四川,湿地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地表水资源,特别是位于川西高原的若尔盖湿地是全球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对涵养黄河的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流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2]。2013年《四川林业资源及效益监测年度报告》显示,四川省林业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1.63万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1.46万亿元,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0.17万亿元,湿地资源生态效益巨大。但近年来四川湿地面积萎缩,淡水储量减少和沙化面积扩大等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

1 四川湿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1.1 四川湿地概况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根据2014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四川湿地总面积为174.78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0%。其中,自然湿地166.56万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5.30%;人工湿地8.22万hm2(不含水稻田),占湿地总面积的4.70%。自然湿地包含河流湿地45.23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5.88%)、湖泊湿地3.73 万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13%)、沼泽湿地117.59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7.28%)。截至2015年5月,四川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2个、湿地公园39个。据第二次湿地调查显示,位于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其他保护形式内的湿地面积达89.9万hm2[3],全省湿地保护率已由2000年的36.88%升至2014年的53.13%。

1.2 四川湿地主要特点

1.2.1 类型丰富多样。四川特有的地理地貌及气候产生了种类多样的湿地类型,既有大量自然孕育的湿地,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湿地。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沼泽(以川西高原沼泽为主)、河流(以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为主)、湖泊(邛海、泸沽湖、马湖、九寨沟湖泊群等)。占全省湿地面积2/3的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高原,河流、湖泊湿地面积虽然不到全省湿地面积的1/3,但流域广、数量多。人工湿地包括水稻田、库塘、沟渠等一切有人为痕迹的浅水区域,人工湿地面积最多的是广元市。

1.2.2 分布范围广泛。四川湿地资源遍及全省各地,四川西北部和西南部以自然湿地为主,其中若尔盖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据第二次湿地调查显示,其湿地总面积24万hm2,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万hm2,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4]。四川河流众多,省内共有大小河流1 419条,主要河流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等河流长度均超过500 km。各地的人造湖泊、水库,大大小小加起来有近万座,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周边的丘陵和低山地区。

1.2.3 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据调查,四川现有湿地脊椎动物5纲25目59科49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黑颈鹤、东方白鹤、黑鹤、中华鲟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现有湿地高等植物113科376属1 008种[5],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高山水韭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

1.2.4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比重大,人均占有湿地面积少,湿地周边大多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择水而居、农耕放牧之地,人口密度大。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典型湿地分布区已经出现“生态赤字”,表明当前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负荷已经超过了湿地生态容量,湿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2 四川湿地面临的威胁

2.1 天然湿地面积萎缩 2014年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表明,与2000年第一次调查相比,有可比性的25个面积大于100 hm2的湖泊湿地面积共减少617.79 hm2,湖泊湿地面积年萎缩速率为0.55%,有68%的湖泊湿地都呈萎缩退化状态。以川西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为例,1986~2005年,若尔盖湿地以每年11.5%的惊人速度沙化,沼泽湿地占县国土面积比例从41.6%降至19.1%[6]。邛海几十年的围海造田,围海建筑,原有的天然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41.7 km2减至 90 年代的 26.0 km2,面积减少了 35.6%[7],近年来通过各种保护和恢复措施,面积才有所恢复。

2.2 湿地沙化、污染严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以及过渡放牧、开采泥炭、开沟排水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典型草本沼泽正转变为沼泽化草甸。以若尔盖湿地为例,1995~2007年,沙化地面积扩展了4.2倍,达10.53万hm2,占若尔盖草原总面积的13%,且沙化面积每年以4.4%的速度增加[8]。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工、农业及生活废水大量排放,许多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河流干涸、渠化、库塘化加剧。

2.3 生态功能急剧衰减 随着湿地污染、沙化和蓄水量的减少,许多河流湖泊逐渐变成了人工库塘,有些沼泽湿地已退化为沼泽化草甸,高原鼠兔和盼鼠等草原害鼠大量繁殖,野生鱼种类和数量减少,典型湿地植被减少,有些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原有生态功能逐渐丧失。加之,外来物种入侵加剧,喜旱莲子草、凤眼蓝、福寿螺、红耳龟、牛蛙等已成为四川湿地生态系统常见的入侵物种[5],严重排斥了湿地乡土物种。据林业部门初步统计,四川湿地濒危植物约有50种以上。

3 四川湿地退化的原因

3.1 自然环境的变迁 受第二、三级地壳运动和气候变迁、全球温室效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四川盆地积雪过少、时间缩短、雪线上升,冻土层变薄,融冻时间提前等,对湿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极为不利,增加了干旱的时间,减少了湿地大气的湿度,对产生沙尘暴提供了气候的条件[9]。沈松平等[10]研究表明,若尔盖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温湿变化是湿地退化萎缩的主导因素,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块正处于缓慢隆升阶段,地下潜水位下降,地下水量减少。大量气象、水文、年鉴资料整理显示,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川进入了显著升温阶段,降水进入偏少阶段,特别是川西高原低温区温度增幅较大[11],全省降雨东多西少,盆地降雨明显多于川西高原。

3.2 人类活动的干扰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许多超出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的活动,对湿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四川现有的湿地与80年前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对比,最大变化就是人口急剧增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兴建,围湖垦殖、滥挖药材、开采泥炭、污染排放,过量的抽引地下水,盲目发展牲畜,不合理的修筑公路、排水渠道、铺设管道、增加人口等,直接导致了湿地污染、退化和萎缩[12]。大量的人类活动,还造成了湿地食物链的严重破坏,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乡土物种的减少,高原鼠兔和盼鼠灾害加剧,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总之,围湖垦殖、开采泥炭、过度放牧、污染鼠害等加剧沼泽和草场退化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3.3 保护法规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国家到省市(州)已有的少数关于湿地保护的“规划”、“计划”法律效力等级较低,保护条款比较分散,可操作性不强,且难以发挥作用。2010年实施的《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尽管在政府职责、调查监测机制、生态效益补偿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但由于四川湿地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在湿地资源数据库建设、保护理念、管理与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湿地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开发许可制度、冲突解决机制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建设或完善[13]。另一方面,四川湿地大多位于高原寒冷的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农牧民的生活困难,文化水平不高,人们普遍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对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社会民生与湿地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

4 四川湿地资源保护措施

4.1 划定湿地保护红线 2015年,四川将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14]。湿地保护的红线就是要以此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为契机,以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为依据,深入细致地核查全省湿地数质量情况,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明确具体的保护范围和界限,建立定期监测网络,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逐步扩大保护面积,确保湿地面积不缩小、性质不改变以及功能不破坏。逐步建立完善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管理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4.2 进行针对性抢救恢复 湿地恢复,又名湿地修复。对生态功能减弱、生境退化的各类湿地生态系统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恢复;对类型改变、功能丧失的湿地采取以生态技术措施为主进行生态重建[15]。具体而言,对于沼泽湿地要减轻开放强度,提高或维持地下水位,加强鼠害天敌物种保护以及改善水禽栖息地;对于湖泊湿地要维持水位,减少污染源,迁移富营养沉积物和生物调控;对于河流湿地要保护源头,切断污染源,疏浚河道,恢复生态河岸。

4.3 调整湿地区域产业结构 四川湿地大多处在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作为传统农业、畜牧业大省,要想解决农牧民“替代生计”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逐步缩小自然放牧规模,鼓励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业产品附加值。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将湿地保护、教育、旅游等方面结合起来,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提高就业率以及生活水平。被称为“高原明珠”的湖泊湿地是四川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初建规模的九寨沟、邛海、泸沽湖等湿地旅游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在保护湿地、改善民生、和谐发展中作用逐步凸显。2011年以来,WWF和康华社区发展中心(成都本土公益组织)在成都郫县进行云桥湿地恢复与保护,引进香港米浦湿地保护理念,打造成了“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保护、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湿地。

4.4 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的保护不仅需要中央、省市(州)制定完善的条例法规,也需要各级主管部门、行业机构在具体工作中抓末端落实,更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湿地主管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广泛宣传和普及湿地基础知识,让人们在休闲度假时多了解湿地、走进湿地、感受湿地,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以及破坏湿地的严重危害,确保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4.5 多方联动共同保护湿地 湿地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湿地保护的瓶颈。为此,应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投入,同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吸纳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如德国、西班牙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湿地保护中采取地由非政府组织(NGO)管理、社会团体和私营机构建立伙伴关系的保护体系,在湿地威胁因子调查、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监测、法律监督、旅游管理、环境教育、公共宣传等方面较好地弥补了政府保护管理的薄弱环节。

[1]刘洪涛,白开寅.地球之肾忧思录[J].陕西环境,2002(5):37 -39.

[2]焦晋川,杨万勤,钟信,等.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7(1):99-102.

[3]张杨.四川发布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N].中国绿色时报,2014-08-19(1).

[4]包云,马广仁.中国湿地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5]王蕾.外来物种入侵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N].华西都市报,2014-08-14(7).

[6]闵鸿翔.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现状成因及恢复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16-17.

[7]张洪明,王玲.四川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性保护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0(4):46-50.

[8]彭良国,姜蓉.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策略[J].四川林勘设计,2015(1):56-60.

[9]房俊民,孙辉,张炎周.四川藏区沼泽湿地植物区系探讨及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4):52-55.

[10]沈松平,王军,杨铭军.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萎缩退化要因初探[J].四川地质学报,2003(2):123-125.

[11]廖光明.四川省旱涝变化特征及其风险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21 -22.

[12]周绪纶.四川西部湿地的灾变与防治[J].四川地质学报,2004(2):99-104.

[13]高正.湿地保护立法中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J].四川林勘设计,2011(2):8 -12.

[14]李彦琴.四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红线区”内禁开发建设[EB/OL].(2015 -04 -24)[2015 -04 -29].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5-04/6273108.html.

[15]谢仁华,杨小龙.靖安县湿地保护现状及应对对策[J].绿色科技,2012(12):62-65.

猜你喜欢
若尔盖沼泽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
沼泽时代
基于SPI指数的若尔盖及其临近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Passage Seven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