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钢琴课堂的教学思考

2015-12-18 11:25姜璇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大调小调

姜璇

摘 要:柴可夫斯基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部作品共由三个乐章组成,其中的许多优美曲调都是柴可夫斯基在民间搜集来的,充分体现出他在遵循古典浪漫主义风格的同时,很好的融入了民族风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

柴可夫斯基可谓是一位内心丰富,心思细腻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往往能触碰到人性的深处,这部协奏曲包含许多优美的民谣旋律,这样感人的旋律片段是在钢琴协奏曲的作品中很难发现的,时至今日很多的观众都对这首作品的某些旋律片段记忆犹新。

一、曲式结构概括

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其中第一乐章被认为是最富于灵感和最乐观积极的篇章之一。一乐章为生气勃勃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奏鸣曲式,降b小调,共有655个小节。1-107小节为引子部分,由降b小调转到降D大调,主题由不同的乐器陈述了三次,整个引子篇幅较长,预示着整个乐章的宏大规模;107-266小节为呈示部,呈示部中的主部调性为降b小调,副部转为f小调。其中副部又分为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调性为降A大调,最初的两小节的外音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旋律特征,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情;在第二主题出现后转为f小调;266-410为发展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里作者运用模进的方式使简单的音乐材料发展成宏大的音乐浪潮;钢琴与乐队两者互不相让,展现精彩的竞奏模式;411-601为再现部,使用的是之前出现过的材料。其中副部的调性为降B大调,体现出奏鸣曲式调性回归的特性;602-655小节为尾声,钢琴与乐队相互呼应,极其壮观的结束整个乐章。

二乐章:朴素的小行板-急板(Andantino simplice- Prestissimo),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是第一乐章调性的关系大调,体现出其关联性。1-12小节为引子,降D大调;13-58小节为A段,速度舒缓的田园风格曲调;59-135小节为B段,d小调,速度轻快,风格诙谐幽默,这段旋律取材于一曲古老的法国民歌;136-145小节为过度段;146-170小节为A|段,调性回到降D大调。三乐章:热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回旋奏鸣曲式,降b小调。1-4小节为引子;5-101小节为呈示部,调性为降b小调;101-150小节为展开部,调性由降b小调转为降E大调;151-158为连接部;159-301小节为再现部,调性由降b小调转为降B大调,调性转为同主音大调上,体现出调性回归。

二、音乐旋律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中,经常会运用到不同的旋律外形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这部作品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这部作品最令人难忘的是第一乐章开篇的引子。这段旋律像“大山”的外形样起落幅度宽,音程跨度大,这样的旋律外形通常给人带来一种壮阔豪迈、宽广崇高的感情。嘹亮的法国号庄重的引出这段引子的主旋律,这段旋律共重复了三次,首次的出现是由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温暖有力的旋律,钢琴运用其宽广的音域奏出洪亮的和弦加以配合,第二次钢琴与乐队的主次位置互换,主旋律由钢琴奏出,节奏上稍加变化,运用重复和弦的手法使主旋律显得更加坚定,音乐流动性更加积极,最后一次主题由乐队奏出,钢琴运用重复和弦的手法加以伴奏,力度为fff,虽然钢琴在这里的作用是陪衬主题,却凸显出这件乐器的主导地位。

第二乐章像是一首介于第一与第三乐章之间的间奏曲,具有质朴的田园气息,本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悠揚宁静的旋律,围绕着属音降A进行舒缓起伏的旋律,这种“围绕核心音”的旋律外形能抚平人心浮躁,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切情感。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重复了六次,运用长笛,钢琴,大提琴,双簧管等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奏几乎相同的主题旋律,只是在最后一次主题出现时,旋律才有了变化。

第三乐章主题借用了乌克兰民间舞曲“来,来,伊万卡”的旋律因素,这首舞曲描写的是春耕即将来临之际,乌克兰青年手舞足蹈的热烈场面。这条旋律起落幅度比较小,大多是以二度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上下迅速波动,其旋律外形如“锯齿”般,在情绪上显得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很多旋律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强有力地构成了这首作品的旋律外形,使作曲家在创作期间可以应用这些音乐元素更好的表达个人情感,以至于艺术上的升华,直到今日,这些旋律化的写作手段依然使用于音乐创作之中,这也是柴可夫斯基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标示。

三、音乐节奏

柴可夫斯基善于追求乐思的自由奔放,独具创新精神,这一特点在这部作品有很好的体现。如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题,原型是乌克兰民间的一位盲人歌手用里拉琴弹奏的一段哀怨悲伤的曲调,作者几乎没有改变原曲调的音调,而是把这首悲伤的曲调变为三连音的节奏形式,并在每组三连音内部加入一个八分休止符,这种“等分性”的节奏组合,增强了音乐的律动性,从而使音乐形象变得诙谐幽默、精力充沛,基本无法认出这段旋律的来源。

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开始,作者运用了“切分性”的节奏组合,这是一种将重音移位的节奏组合,具有增强音乐动力性的特点,而这种节奏型还是俄罗斯音乐中经典的节奏型,作者将这种节奏型的主题旋律重复四次,体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也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民族的热爱。

作为全世界最受人们欢迎的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音乐财富,更加推动了西方音乐史的发展。研究并演奏他的钢琴作品,对自身的演奏技巧及音乐修养都有巨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艾菲利特.赫尔姆:《柴可夫斯基---洛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10 月第一版.

[2]毛宇宽:《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6 月.

[3]廖西林(2010).《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4]肖复兴(2011).《俄罗斯气息--柴可夫斯基》.《音乐生活》2011年第10期 .

教改编号:2015JGB384   Wyjg2015B011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大调小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G大调随想曲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