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2015-12-18 18:33王德华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形容词

王德华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标题的双重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想一想,你们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吗?(请学生说说,并简单谈谈阅读感受)很显然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漫漫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这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难忘故事。

二、作者简介

同学根据预习和课外收集掌握的情况自主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七月诗派”重要成员。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现代诗《华南虎》。)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城市里可以用“繁华”来形容,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依然受到“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处处是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四、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词(用你的“火眼金睛”瞅准看清):叫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10个词语以内);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酷似、红薯、晾晒、掺和、马鬃、磨磨蹭蹭、翻来覆去、泪水盈眶、塾师、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训斥、知书识礼、枉读

2.师生一起划出关键词语(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注意体会和借鉴。

五、朗读及复述训练

1.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朗读,师生评议,穿插朗读的基本知识(停顿、语气、进入情境)。教师范读部分段落。

教师鼓励: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只要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2.迅速默读三分钟,学生代表复述故事情节(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畏难心理,结合小时候回家给父母讲故事的体验,要求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口齿清楚,声音洪亮,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着力抓住记叙的要素。

六、整体感知文章

1.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哪些事情?

明确:我  父亲  弄不成  乔元贞  二黄毛

A.父亲考我背书;                       B.“我”找元贞要书;

C.父亲替“我”抄书、补书;  D.“我”带狗背书。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文中讲述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提示:从来历、意义、外观等方面结合1段、4段、11段回答)

这是一本                     的书。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顺势讲解标题含义:语义双关,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品一品: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首段)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能够在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忘却苦难,找到乐趣。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末段)

明确:

A.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B.人不能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播放彭丽媛歌曲《父老乡亲》)

(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三、合作探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前后左右桌相互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知识改变命运。结合现实渗透德育——珍惜好的环境条件,勤奋学习。)

四、表达与练笔

五分钟练笔: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发挥想象把它写成一段文字。之后选取代表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恰如高尔基所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人生中无论幸与不幸,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动人风景,它就像一枚青橄榄,虽然苦涩,但是回味无穷。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留下遗憾,同时千万谨记:知識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猜你喜欢
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找单词:形容词篇
小议消息当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molecular diagnosis correlation in serum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osteoarticular tuberculosis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英语形容词强势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