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

2015-12-18 19:06王岩张暖暖王霁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级新生精神病总分

王岩 张暖暖 王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的心理健康情况良莠不齐,以及入职后幼儿教师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幼儿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类似的事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本研究通过对本校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进而了解目前幼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促进幼专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对2014级全体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参见下表1。

表1  调查对象分布

调查群体 总人数 系别 各系人数

2014级 1086人 学前教育系 331人

外语系 196人

初等教育系 419人

美术系 60人

音乐系 80人

2.研究工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具体说明如下:

没有1: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

很轻2: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

中等3: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

偏重4: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

嚴重5: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2014级总体情况统计。心理普查结束后,我们将学生在90道题目的得分进行了加总,最低分为90分,最高分为450分,总分越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以160分为分界线,160分以上做阳性筛选。从总体的统计结果来看,总分<160分的919人,占实测人数的84.6%,总分≥160分的167人,占实测人员的15.4%,本校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2014级各因子情况。测验结果显示,经过与常模比较,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6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14级各因子情况

序号 总分或因子分 统计数据(1086人) 检验(Z)

平均分(M) 标准差(SD)

1 躯体化 1.36 .39 -.50

2 强迫症状 1.71 .49 5.26**

3 人际关系敏感 1.63 .56 -1.23

4 抑郁 1.43 .47 -4.02**

5 焦虑 1.50 .48 8.08**

6 敌对 1.45 .52 -1.64

7 恐怖 1.40 .50 13.97**

8 偏执 1.45 .48 1.15

9 精神病性 1.35 .40 4.45**

10 其他 1.39 .41 -6.20**

总均分 1.47 .41 2.16*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示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所开设的课程相对比较多,并且更多地依赖于自学,学习压力大,由高中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还不能完全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

3.2014级各系部情况。2014级新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6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那到底是哪些系部的学生情况更严重呢?进一步的分析如下(见表3):

表3  2014级各系部情况

调查群体 强迫

(≥3) 焦虑

(≥3) 恐怖

(≥3) 精神病性(≥3) 其他

(≥3)

学前 6 6 7 6 2

美术 2 0 0 0 0

外语 4 1 3 1 2

音乐 0 0 0 0 0

初等教育 13 11 16 5 6

从表3可见,学前教育系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6个维度上的人数多于其他4个系。学前教育系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

1.专业性质。相比于其它系的学生,学前教育系的学生的学习强度明显增大,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多门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既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幼儿教师所必须要求具备的专业技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她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断刻苦勤奋的学习。所以学生们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焦虑。甚至强迫症等心理问题。

2.专业管理。作为学校的主要专业,学校对于学前教育系的学生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学习。在学校集中管理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心理反应。严重的就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3.学生来源。很多学生在报考我校时,绝大部分都不是做好了今后从事幼儿教师的心理准备。很多都是受现实条件限制下做出的选择,所以来到学校后,面对高强度的学前教育培养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开始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习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生。从而出现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调试策略

1.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心理教育工作网,教育疏导体系完整

建立起全员重视的校、系、教师、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每个人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守护者。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心理疏导及时到位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2)开展讲座等各种形式活动,在校内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

(3)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筛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建立常态心理咨询制度,为出现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

(5)拓宽网路等心理咨询形式,满足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需求。

(6)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形成良好向上的氛围。

作者简介:王岩(1968—),女,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教师及学生心理。

猜你喜欢
级新生精神病总分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