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2015-12-18 10:15韩子尧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写意传神工笔

韩子尧

摘 要: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主要体现在细笔勾勒、造型新颖和偏重写实三个方面,本文重点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名作案例来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能与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专业从事者进行广泛的沟通。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传神;写意

结合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感受到,中国画中情感的流露和写意性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领域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表现与写意,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传达和主观情意的抒发及个体意识对作品的倾注。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密不可分。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神”特性分析

工笔画的传神,通俗来讲可理解为神似,神似是建立在对所画物象熟悉并超越的基础上的。对神似追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形的研究。“神”是较抽象的概念,而“形”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神似的实现必然要落实在形似的基础上,先熟其形然后才能得其神。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郑板桥爱竹,院内遍植修竹,日夜观察,终得画竹奥妙所在;齐白石画虾则案头养虾,细心观察,终能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这些例子说明只有在深入认识形的基础上才能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工笔人物画要生动传神,首先要对所画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了解其所思、所想及习惯性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其次要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能够借助于造型、色彩、构图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继承了汉代《淮南子》的“君形论”观点,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等重要的绘画命题。顾恺之认为,画家在刻画人物和客观物象时,不仅要追求外在的“形似”,还要努力体现内在精神的“神似”。写形是为了达到传神目的的手段,“神”依托于“形”,形与神相互映照,才能“传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说“神似”比“形似”更重要。这些观点可视为传统绘画“写意性”最早的理论依据。顾恺之还进一步提出了“迁想妙得”的美学概念,“迁想”指创作主体将情感、意念专注与客体对象,经过深入体察观照,达到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产生妙悟,获得绝佳的构思和艺术形象,反映了魏晋时期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中主观创作中主观创作性的自觉。顾恺之的绘画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原则的提出,对中国绘画“写意性”特征的影响直至当代。之后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则把再现客体的内在精神上升到是否传达出人和宇宙本体的生命意味的层面上,形成了中国绘画传统对人和自然的特殊的关照和体悟方式:既不是再现式的反映客观对象,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情态表达,而是强调了主观参照中的统一,可理解为中国绘画“写意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可以视为传统绘画美学的品评标准。张彦远把“气韵”归结为绘画中的“意”,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对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写意”特性分析

谈到工笔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写意画,二者的绘画技巧和情感表达被频繁用来相互比对,但艺术的本质具有共性,工笔画的魅力在于绘画技巧和情感抒发都能通过多种方式做到臻善至美。工笔人物画注重对人的表现与写意。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意向造型观强调主观的表现,这种主体的精神、主观的表现其来源就是在于作者对于工笔人物画独有的审美特征的把握,对审美趣味的追求和对于描绘对象的深切感悟。一方面作者需要对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外形特征、衣着纹样变化等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可谓微观,另一方面是对对象精神的体悟与把握,可谓宏观。由于人自身集合着更多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个性特征和精神活动,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把握和具体个性特征的描绘就成为工笔人物画生存的意义所在。从自然的“形”到主观“意”相感相融而获得万物之神的“意象”,这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正是因为对“意象”的不同领悟,中国绘画才有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意”决定“形”,“形”是表现“意”的 手段和语言。决定造型趋向的“意”还受画家时代精神和气质表现的影响,即时代决定意识,意识决定造型。从历代的人物画发展来看,无论是魏晋时期的“秀骨清相”型,还是唐人的“丰满肥腴 ”造型,或是宋人的 “文人士大夫”形象,都是由社会的精神风尚和时代意识所决定的。“意”还又取决于画家自身,包括画家本人的修养、认识、品格、素质,以及画家对物象的情思、感受这两方面的内容。

对于工笔人物画来说“形”具有更为独立的意义,由于它固有的形式特征,轻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艺术语言的特性,但是,如果注重“形似”也必然走向自然主义的模仿。<<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传世名作,从形式都是极尽工写之能事,然而却不是对人物与场景的自然追摹,而是经过了艺术家重新编导的一场“戏”。其间人物、场面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意识所综合的“意象”与“程式”所安排。不离“形似”而又超越“形似”的特点,也正是中国画“意象”造型观在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

三、结语

欣赏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达意”需要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画作的美妙,包括中国工笔画在内的书画作品,都是中华历史文明几千年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尹琨,郭倩. 关于工笔人物画中“线”的教学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18期.

[2]王蓓. 艺术解剖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学习和运用[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21期.

[3]段泽民.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意传神工笔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