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研究

2015-12-21 12:45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活化血肿

周 斌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珠江医院内科 宿迁 223800

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研究

周 斌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珠江医院内科 宿迁 223800

目的 分析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h内给予止血敏1.0g静脉注射;研究组于发病后3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40μg/kg静脉注射。比较2组患者用药24h后颅内血肿体积变化情况、用药72h后颅内总病变体积变化、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前2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治疗24 h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分别为(30.12±9.21)mL和(21.91±9.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1);治疗72h后血肿+水肿体积分别为(35.3±10.27)mL和(25.94±10.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1)。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2h、15d、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继续出血量以减少血肿体积增加和脑神经损伤,增加患者生活能力。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继续出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

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具有极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研究证实,在HICH发病后1个月内的致死率高达30%以上,且仅约20%的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早期继续出血及其引起血肿扩大是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且血肿体积是决定病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性决定因素[1-2]。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ecombinatant activated factorⅦ,rFⅦa)在降低出血率、调控细胞凋亡、血管新生、冠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3]。因此,探讨rFⅦ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中的效果,以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12—2014-01住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8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以上;出现症状3h内经CT或MRI确诊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深度昏迷或神经功能严重损伤患者;继发性脑出血;存在血小板减少症(PLT<5 000/μL);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妊娠。将患者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血肿量(mL)血肿形态 NIHSS评分规则 不规则 中位数 范围发病到治疗时间(min)研究组59 21.52±7.13 51 8 14.5 8~21 170.5±42.7对照组59 19.44±7.70 53 6 15.5 7~21 166.8±37.0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于发病后3h内止血治疗,对照组采用止血敏(湖北中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21)1.0g静脉注射;研究组采用rFⅦa(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03)80μg/kg静脉注射。

1.3 评价指标 评价用药后24h颅内血肿体积变化和72h后颅内总病变体积变化;术后24h、72h、15d和90d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

1.4 血肿和水肿测量方法

1.4.1 血肿、水肿测量方法:采用1/2×ABC法:A、B分别为血肿面积最大平面上血肿的长短轴长度,C为血肿的厚度,且A、B、C相互垂直。血肿面积=1/2×A×B×C。水肿体积=血水肿体积-血肿体积。

1.4.2 脑水肿判断:采用颅脑CT进行判断,以CT图像上高密度区域周围的低密度区域为水肿区域。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变化 研究组57例完成24h和72h的颅脑CT检查,对照组58例完成检查。治疗前2组血肿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变化(±s,mL)

表2 2组患者脑血肿和脑水肿体积变化(±s,mL)

注:t1为治疗前与治疗后24h比较,t2为治疗前与治疗后72h比较

血肿体积 对照组(n=58)研究组(n=57) t值 P值治疗前血肿体积 21.52±7.13 19.44±7.90 1.50 >0.05治疗后24h血肿体积 30.12±9.21 21.91±9.54 4.70 <0.01治疗后72h血肿体积 35.31±10.27 25.94±10.33 4.88 <0.01 t1值5.62 1.49 P1值 <0.01 >0.05 t2值 8.40 3.77 P2值 <0.01 <0.01

表3 2组NIHSS评分及BI比较(±s)

表3 2组NIHSS评分及BI比较(±s)

项目 时间 对照组 研究组 t值 P值NIHSS评分治疗前 14.9±8.7 13.1±9.7 1.00 >0.05治疗后24h 22.0±5.6 14.5±4.5 7.54<0.01治疗后72h 26.5±4.0 16.5±4.7 11.76<0.01治疗后15d 16.2±7.4 5.5±3.4 9.43<0.01治疗后90d 10.3±4.4 5.4±3.2 6.49<0.01 Barthel Index治疗前 34.3±14.4 36.0±16.2-0.23>0.05治疗后15d 32.5±11.8 65.2±13.1-13.40<0.01治疗后90d 47.4±15.3 77.9±0.68-14.32<0.01

2.2 2组患NIHSS评分及BI比较 研究组54例患者接受90d后随访,对照组51例。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2h、15d、90d存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由于脑部的容积恒定,在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后会在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下使出血处在数分钟至2h内自然凝结,停止出血。而高血压脑出血数天后的病情加重是由于HICH所引起的直接损伤和由于凝血酶的释放而引发脑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导致的继发性损伤[4-5]。然而,有研究通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脑X线体层显像表明,一次性HICH发生后,即便是凝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在发病后1d内仍会观察到血肿逐渐扩大,提示一次性HICH并不一定在2h内发生自然停止,而是可持续较长时间的流血状态[6]。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继续再出血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公认的是多处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出血可能是由血管内压的增加而开始的,而血浆炎性组织的破坏可能是出血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随着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凝块的形成,血浆中凝血酶的含量急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纤维蛋白溶酶等会逐渐渗入至血肿附近的脑组织并导致炎症发生,同时在局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一定的改变,造成HICH患者颅内局部的凝血功能紊乱,也造成颅内小血管的持续出血[7-8]。

经典的凝血机制包括外源性的凝血途径以及内源性凝血途径[9]。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主要通过外源性途径起作用,同时形成TF-Ca2+-rFⅦa复合物直接激活FIX,加强内源性的凝血途径[10]。且rFⅦa的作用范围局限于小动脉损伤处而非激活全身凝血系统极大降低了由凝血异常所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11]。虽然rFⅦa的半衰期仅为2.6h左右,然而其所形成的密集血凝块可具有持续长久的凝血功能[12]。

本研究证实,通过于超早期运用rFⅦa可有效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继续出血,治疗后24h和72h的血肿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提示rFⅦa止血效果见效迅速且作用时间较长。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通过运用rFⅦa降低了颅内出血的出血量和血肿体积,另一方面rFⅦa具有抗炎作用,通过rFⅦa发挥的抗炎作用,预防了由于血肿部分炎症反应带来的神经功能损伤。通过改善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且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可显著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继续出血现象,且由于出血现象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均可得到显著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Falcone GJ,Brouwers HB,Biffi A,et al.Warfarin and statins are associated with hematoma volume in primary inf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critical care,2014,21(2):192-199.

[2]Morgenstern LB,Hemphill JC,Anderson C,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0,41(9):2 108-2 129.

[3]Levi M,Levy JH,Andersen HF,et al.Safety of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3(19):1 791-1 800.

[4]Menon RS,Burgess RE,Wing JJ,et al.Predictors of highly prevalent brain ischemia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Annals of Neurology,2012,71(2):199-205.

[5]Elliott J,Smith M.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clinical review[J].Anesthesia &Analgesia,2010,110(5):1 419-1 427.

[6]Brouwers HB,Biffi A,McNamara KA,et al.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CT angiography spot sign in 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2,43(8):2 120-2 125.

[7]Nakase T,Yoshioka S,Sasaki M,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recurrent strok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2,4(2):10.

[8]Balami JS,Buchan AM.Complications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The Lancet Neurology,2012,11(1):101-118.

[9]伞勇智,李峰,杨鸣,等.凝血机制新进展及脑梗死抗凝治疗的展望[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6(2):35-40.

[10]李滨,孙立忠,郑军.重组活化凝血因子 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2010,4(2):188-190.

[11]范建辉,陈新娟,滕奔琦,等.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在产科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6):523-525.

[12]曹政红,付刚,龚珉,等.蛋白类抗凝血药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5):503-506.

(收稿2014-05-11)

R743.34

A

1673-5110(2015)05-0054-0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活化血肿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