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症的神经功能和PBMC增殖情况的影响

2015-12-21 12:45任凤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多发性硬化

任凤龙 赵 娜

1)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延安 712000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延安 712000

·用药与体验·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症的神经功能和PBMC增殖情况的影响

任凤龙1)赵 娜2)

1)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延安 712000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延安 712000

目的 观察和分析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多发性硬化症(MS)的神经功能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增殖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M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激素联合丙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周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2组患者ED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ED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BMC的SI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BMC的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抑制患者PMBC的增殖活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多发性硬化;激素;丙种球蛋白;疗效观察;免疫细胞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多发于20~40岁的女性人群,病变一般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1]。根据美国多发性硬化学会的统计结果,目前美国的MS患者人数大约为40万,全球MS患者人数超过250万[2]。MS的起病方式一般为急性或亚急性,多累及脊髓、视神经,常见的临床体征有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神经受累、认知功能障碍等[3],呈慢性发作性病程,晚期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显示,MS的发病机制与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有关,特别是髓鞘特异性CD4、CD8、T细胞等均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4],因此,抑制自身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是治疗MS的主要任务之一,本研究针对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对MS的神经功能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增殖情况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01—2012-12在门诊就医或住院治疗的MS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病例均符合Mc-Donald诊断标准,发病年龄16~56岁,经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所有病例均有2处或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病变,在病程中有2次或更多次缓解复发,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均>24h,复发间歇期在30d以上,所有纳入病例的基础EDSS评分在0~4.5。排除患有临床孤立综合征、进行性MS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3±11.8)岁;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3.4±10.5)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EDSS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激素治疗,在MS的急性活动期,首先连续应用12d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每3d调整一次剂量,给药剂量分别为1g/d、500mg/d、250mg/d 和120mg/d,方法为将药物溶于250~5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而后改为口服泼尼松治疗,剂量为60mg/d,持续用药4~6周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在治疗的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剂量为0.4g/kg,1次/d,以5d为一个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周EDSS评分、PBMC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EDSS评分应用EDSS量表进行评估。PBMC增殖情况用平均刺激指数(SI)来表示,方法为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将PBMC接种于96孔培养板,在5mg/mL浓度的MTT中孵育4h后进行离心,再加入二甲基亚砜,对刺激和非刺激组细胞的光密度(OD)值进行测定,刺激组细胞的OD值除以非刺激组细胞的OD值即得到SI值,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

1.4 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比较 2组患者的ED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ED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3.52±1.26 2.18±1.17*#对照组 30 3.49±1.19 3.03±1.02*

2.2 2组治疗前、后PBMC增殖情况比较 观察组PBMC 的SI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BMC的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BMC增殖情况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PBMC增殖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 SI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9.6±6.7 11.2±5.1*#对照组30 17.9±7.3 16.2±6.9

3 讨论

MS的发病特点是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发性,2010年举行的爱尔兰都柏林国际多发性硬化诊断会议确定了最新的MS诊断标准,该标准提出,在靠近皮质部位、脑室周围、幕下和脊髓等MS相关特征性部位中,如有2~4个部位至少存在1个T2相病灶,即可提示病变具有空间多发性;如与首次发病期MRI比较出现新的T2相病灶,则可提示病变具有时间多发性[5]。根据一项针对我国北方地区MS患者的调查显示,MS患者以女性为多,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其临床特点为发病较晚、起病急,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尿便障碍等,患者的颅内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脊髓病灶主要位于颈段[6]。有研究显示,MS患者的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超过30%,较长的病程、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均使MS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MS患者的EDSS评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复发次数越多、病程越长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7]。尽管目前MS的发病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学术界公认的是自身免疫和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遗传因素参与,有的学者提出B细胞的影响和膜脂肪代谢也是MS发病的重要因素[8],还有学者提出MS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数量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但其功能明显受损,是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9],还有研究显示,多种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微小RNA(miRNA)在介导MS致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10]。MRI 在MS临床诊断、机制研究以及疗效监测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1],MS患者在MRI的表现一般为分布于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区的多发性病灶,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垂直脱髓鞘征”,增强扫描显示强化与不强化病灶同时存在[12]。

近些年,针对MS的临床治疗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有效提高了MS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其致残率和复发率[13]。早期强化治疗和联合治疗是MS治疗的新策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芬戈莫德、醋酸格拉替雷、β干扰素、米托蒽醌、那他珠单抗等药物用于MS的疾病缓解治疗。一些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具有显著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14]。β干扰素治疗MS的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而免疫细胞相关的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等治疗方法则也可显著地减少MS的复发频率,学者们还在努力研制一些抑制轴突变性的新型药物[15]。尽管如此,系统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仍是MS复发时的首选药物,在短期内维持较高血药浓度的甲泼尼龙可在神经系统内产生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使在急性脱髓鞘病变组织发生的炎症和水肿得到迅速缓解,使脱髓鞘区的神经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从而降低MS患者的EDSS评分,当病情无法缓解时,还应给予患者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进行替代治疗[16]。本文结果显示,应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S可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应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S可显著降低患者PBMC的增殖活化程度,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应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M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抑制患者PMBC的增殖活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星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2):79-82.

[2]冯凯,许贤豪.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口服药物[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2):89-91.

[3]卢兰香,洪波,檀国军,等.多发性硬化患者7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 673-2 675.

[4]杨帆,颜光涛,李涛.多发性硬化相关T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13,29(5):452-456.

[5]朱银伟,徐俊.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现状与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3):286-289.

[6]辛在娥,郭珍妮,何思源,等.东北地区20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3):252-255.

[7]胡梅,杨玉秀.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2):280-282.

[8]蒋雨平,乌日罕,刘学源.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2):188-190.

[9]张晓燕,张琦,石向群,等.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功能受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34(4):334-335.

[10]赵晴,陈广洁.miRNA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3,33(2):167-169;162.

[11]邱伟,胡学强.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2):85-89.

[12]牛秀兰,李在军,李德刚,等.脑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2):2 273-2 276.

[13]韩显龙.多发性硬化治疗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137-138.

[14]李蕊,胡学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1-6.

[15]仁富亮,宋少伟,李恩东.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展望[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4):178-179;181.

[16]李梦秋,胡佳,司洋,等.多发性硬化治疗措施的临床证据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2):152-157.

(收稿2014-04-12)

R744.5+1

B

1673-5110(2015)05-0109-02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多发性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