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2015-12-21 07:52陈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出题装机容量

陈超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题型。从答题情况上看,学生在这一题型上的失分率是比较高的,要么答不完整,要么观点模糊,总之就是不得要领。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例题,谈一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策略。 一、揣摩出题意图 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出题意图,分析提问角度,寻找答题方向。 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摘自【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从蒸汽机、水车的变化人手,反映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发展。该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蒸汽机、水车的革新,二是近代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表象,第二个方面是根本,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命题者意在通过表象引领学生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该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针对材料本身,即归纳变化趋势,第二小问针对深层原因。学生如果理解了这一命题意图,就能顺利解答该题。 二、探寻答题线索 正确揣摩了出题意图,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答题的方向,但是要想给出具体、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寻找答题线索,找到突破口。许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高分,就是因为不会顺着答题方向,寻找答题线索。

就上例第一小问而言,归纳趋势的关键在于两点:归纳的主体是“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是“变化趋势”。因此,答案的主体应该是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或蒸汽机与水车的装机容量,归纳的内容应是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而“变化趋势”正是答案的核心内容。 三、激活知识网络 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具有综合性,因此学生要激活知识网络,筛选出特定的知识点。

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摘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洋务派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答出两个即可)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的反面”?

对于第一小问,学生根据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网络即可给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学生必须对整个洋务运动有一个总体了解,尤其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根据问题提炼出答题要点。由此可见,构建知识网络是解答材料题的基础。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才能有效激活知识网络。 四、提炼答题要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抱着以字求胜的心态,写满答题空格。但是,答题并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是否抓住了要点。

例如,上例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是: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一答案的字数不多,但却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的本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是对“预期目的”的回答,“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对“反面”的回答。这两句话言简意赅,但针对性极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各有侧重,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鼓励学生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出题装机容量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2020年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5343万千瓦,增长24.1%
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
2019年一季度我国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棉和绵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2011年我国新增水电装机1 5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