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

2015-12-23 05:51张欧亚
新闻前哨 2015年3期
关键词:空难灾难

◎张欧亚

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

◎张欧亚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恒久的

“伤心漫过那片海”,是2002年5月8日,笔者在采访大连空“5·7”空难时,所写的一篇记者手记。在这前后,笔者还先后实地采访过温州空难、包头空难、烟台海难。采访中亲历的灾难现场还有,造成309人遇难的洛阳大火,造成234名村民遇难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及江西芳林小学爆炸、广东江门爆炸、陕西榆林爆炸、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矿难,等等。

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恒久的,也更能打动人心。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一个个单元的个体组成的社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情和力量。悲他们所悲,痛他们所痛,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实际上,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正是因为表现具体人物的命运,才能深深震撼人心,因而才能 “伟大”。文学作品是这样,历史更是如此,也正是一个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上下五千年栩栩如生的历史。脱离了具体的人物,历史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二次伤害”问题值得讨论

以内蒙古冤死的呼格吉勒图、太原惨死在派出所的讨钱打工女周秀云为例,正是家属在媒体的支持下坚持不懈地上访与持续报道,呼格吉勒图才得以昭雪,洗去冤屈,讨回他应有的尊严。在持续多次的报道中,有没有人认为呼格吉勒图的家人受到“多次伤害”?

没有!真正的伤害,是沉冤的亡灵得不到正义的主张!

而讨钱打工女被恶警踩在脚下的那张照片,我们感受到这是对周秀云的亵渎了吗?没有,正是这张照片的公开,震撼了国人,继而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持续报道,才有了今天太原市公安局长对亡者及亲人的道歉。

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什么人最怕那张让人怒发的照片公之于众?掩盖事实与真相,正义得不到伸张,才是对周秀云尊严最大的亵渎!

在这两案中,受害人的家庭经历与遭遇,从各个角度被公开报道,我们及他们本人感觉隐私被冒犯了吗?

没有!正是他们悲歌式的境遇,引起了广泛同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不论是事件当事者,还是普通读者,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人在通过阅读了解事实真相过程中,所保持的善意。

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

笔者赞同媒体人朱学东所说:本来我觉得复旦女生悲剧的报道或许可以有探讨的地方,或许探讨也会为后面操作确立规范和伦理框架。

笔者支持中山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志安的意见:实际上就是两条原则,一是侵扰悲痛,要最小伤害;二是知情同意,征求家属同意。伦理探讨意义在于,促使记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

笔者在记者手记《另一种责任》中曾经写道:“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总有人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扰,千方百计隐瞒真相。”“正是由于记者们的苦苦寻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陕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正是媒体的执着,南丹县委书记等一批贪官、昏官才最终受到惩处。”“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责任。”

因而,笔者认可石扉客的以下观点:空难事件,出发和到达机场,与空难现场一样,乃至与遇难者生前空间一样,都是敬业记者应该抵达的广义现场。 当事人的眼泪,家属的痛苦,和灾难过程,灾难原因等一样,本身就是灾难的组成部分。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是命运的无常,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悲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更是追问事件原因与责任最具道义力量的拷问。以最快的速度来揭示信息,尽可能地挖掘隐情,是媒体的天职,也是公众知情权的天然组成部分。采写固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但决无任何理由反对媒体去现场,更无任何理由反对媒体报道灾难内容。

多些友爱 多些宽容 多些建设性

关于面对遇难者家属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家属对此排斥。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也应予以不同对待。但有善之心,不添乱,有家属愿意谈,又有何妨?

2014年春节后,上海宝山发生大火,两名消防战士牺牲,其中一名来自湖北。因为当时的现场特定情景锁定,笔者至始至终没有打扰家属。

这有前因:1.前期其他媒体采访时,刚问话就导致被采访人当场昏倒,被输氧紧急抢救;2.飞机上对方明确提出不要被打扰。但这并不表明,同类事件中可以复制。且具体情况须区别对待,实际案例中又有亲属希望或愿意接受采访。

大连空难时,甚至有家属主动联系媒体探求有关情况、释放压抑心声。但也不能不承认,面对灾难,也确实存记者采访时的方式方法有问题。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向所有人敞开世界大门,所有人蜂拥而入这扇不设防的窗口。笔者不知是否可以说道德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有自己的所爱。无论如何,必须前行,否则会尘封我们自己的脚步。

即便是单体的汉字,也是有情绪的,特别是在组合成句时,更会透射你的独白,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也毫无例外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常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蔡华东先生一句话:多些友爱,多些宽容,多些建设性。

对年轻一代记者的启发

要要要新闻实例选

2013年12月24日,笔者个人开始在微信连载写作《欧亚采访中国∶一个记者的忏悔》。

为什么要“忏悔”?其实,这一想法6年前已有动议。2008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真相再报告——与18名中国知名记者的对话》中,笔者就有过明确表述:

问:为什么你的书名中有“忏悔”?你觉得你做这么多年记者,有需要忏悔的地方吗?

答: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些报道或是采访过程,可能在客观上对相关人员造成伤害,或有些事情现在看来是对的,是应该这样做,但若干年后人们会怎么看?我不能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这样看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省。

在本文中选择的案例,很多可能是幼稚和不成熟的,但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无论经验或教训,至少希望对年轻一代的记者们有所启发。

【实例一】

伤心漫过那片海

——记者亲历灾后“6136”航班

飞机掠过渤海湾飞向辽东半岛。夜幕中,记者似乎感受到机翼下大海的咆哮。

还是那个机型,还是那次航班,还是那条航线。5月8日晚20时20分,记者由北京转乘北航CJ6136航班飞往大连周水子机场。而此前24个钟头,载有112名司乘人员的同一航空公司的航班,已坠落在茫茫海水中。

走进遇难者昨日曾经过的登机长廓,记者在想,我们与死亡约会错过了整整24个小时。然而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这场空难,仍然未阻止人们选用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

机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的5月8日当天,北京飞往大连的11个航班全部爆满。而本报记者获得的当日最后一张由北京转乘大连的航班机票,还是通过武汉天河机场“截留”的。

北京机场是平静的,搭乘6136航班的旅客是平静的。记者其时并未意识到,所搭乘的北航飞机恰好与前一天空难有“牵连”。

傍晚7时10分,记者在买保险时,一女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机票说:“哦,怎么还是昨天那个航班号?”她似乎感觉说错了什么,立即更正说“我没有那个意思。”

终于走进了机舱。除头等舱外,后舱走道两侧一边是三排坐,一边是双排坐。空姐说,我们所乘的飞机与昨天发生空难的机型完全一样。乘务长李小姐介绍,失事飞机上的机乘人员都是她们的姐妹,她们前些天还见过面,互相致意,但现在竟阴阳相隔。

机舱里的气氛有些凝重。经济舱前三排座位的乘客始终沉默着,还有人不停抽泣。空姐悄声告诉记者,他们正是遇难者的家属。接大连方面通知赶往现场凭吊。

记者走过去与他们搭话,一青年男子客气地回了几句话后恳求:不要问的太详细好吗?老人们正在悲痛之中。

该男子只是告诉记者,他们刚由青海赶来。随后他还给记者留下了善后处理小组的联系电话。

北京距大连的空中距离是570公里。李小姐说,6136次航班的发班时间按正点一律是晚8时10分,昨天的起飞时间比计划晚了27分钟。如果是顶风飞行,一般要50分钟,而顺飞40分钟就可抵达。

9时20分,航班在大连湾上空划了一个半圆,滑向周水子机场。低空望去,机翼下海水荡漾。空姐说,这里正是昨天飞机失事的地方。

下了飞机,就见善后处理小组工作人员已举着“5·7事故接待”的牌子等候在那里。记者随青海遇难者家属乘上专门接待的面包车驶往大连伽利亚大酒店。记者看到,除了接待人员外,还有护士背着药箱随行。

与此次事故发生地隔海相望,在165公里的渤海湾烟台海域,1999年11月,载有300多乘客的大舜号滚装船也是带着浓烟沉没在惊涛骇浪之中。记者其时在烟台现场采访那次海难时,曾隔海远望大连这片美丽的土地,事隔几年,竟又是为了一次灾难跨过渤海湾。

每一起事故都有偶然的因素,但这种偶然则孕育在必然之中;每一个建造,都得历尽千辛万苦,但每一次毁灭,就在弹指之间。

(原载《楚天金报》)

【实例二】

另一种责任

2001年元旦前夜,记者结束采访洛阳大火踏上返乡行程,此次采访竟成了一次跨世纪“旅行”。2002年元旦前夜,我和同事又匆匆踏上行程,奔赴江西万载、丰城。

为追踪洛阳大火,记者曾四赴九朝古都。在309名遇难者的周年祭日,记者再赴洛城时,没有见到一个外地同行,但我并未感到孤单。只身漫步在这座以古代的辉煌和牡丹而著称的城市,我突然想起一句流行在同行中的一句话: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没有看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我知道,我众多敬业的同行们,一定在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001年3月,笔者写下的《相逢,和着酸楚的泪———江西芳林小学惨案侧记》仍赫然在目。文中写道:温州空难、烟台海难、江门爆炸、洛阳大火、芳林惨案……一次又一次,都能撞见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朋友们熟悉的身影——我们的相识,多是灾难为“媒”;我们的相逢,多在灾难现场。相逢,总是和着酸楚的泪水——死难者家人痛苦的泪,我们心中酸楚的泪。不要再给我们这样相逢的机会了!不要再让这种灾难发生了!当时,我们多么希望:万载,能成为我们异地相逢的终点!

洛阳火灾事故

谁能想到,不到一年,记者们竟又在这个“终点”重逢?!

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总有人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扰,千方百计隐瞒真相。其目的,大多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和逃避法律制裁。

正是由于记者们的苦苦寻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陕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正是媒体的执着,南丹县委书记等一批贪官、昏官才最终受到惩处。

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责任。

(原载《楚天都市报》)

【实例三】

候鸟含悲的草原

瑟瑟寒风中,我们行走在包头南海公园。

就在昨天的同一时刻,太阳从内蒙古大草原升起的时候,54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这片海子发生的一场惨烈事故中遇难。

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有鹿城之称,夹于土默川和鄂尔多斯草原之间,在大阴山之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指此。三国悲剧英雄吕布就出生在这里。无论这位善弓马之技、有“飞将”之称的奋威将军封温侯的命运有多么悲壮的色彩,都没有我们今天在现场所感受的那一幕那么强烈和震撼。

据留守现场的武警包头支队直属大队的官兵介绍,此次空难事故在他们一生中感觉最为惨烈。……尤其当官兵们看到两具被烧焦的依然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大家唏嘘不已。

当时,这两个人已被摔落在岸边,尽管两人已面目全非,但细心人发现,这是一男一女。他们联想当时情景:可能在空难发生前,机身剧烈抖动时,两人就紧紧拥抱在一起。在飞机坠毁后起火的一刹那,两人被甩出舱,所以即使两人被烧焦,依然紧紧相拥……

有报道说,一名参与现场施救的医生称:“到现场一看,全部是碎片、残骸。看完现场,觉得当时几乎没有发现任何生还者的希望。一直到上午十点多,我只见过一具完整男性遗体,那种场面真惨!”

我们现场了解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母亲从湖中打捞起来后,人们在她的怀中发现了一个儿童。这位母亲已认不清面部,但仍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被她的双肢和身体紧紧地包裹着,孩子身体没有任何损伤。可以想像,她当时是多么希望自己的这份保护能留住孩子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爱情和母爱的力量竟是如此的伟大,这是一种多么让人震撼的力量!

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旧城区南侧,这里曾是九曲黄河的一段故道,河水改道南移后形成水面和滩头草地,俗称小河套、二里半海子,1985年命名为“南海”。总面积2000公顷,其中水面480公顷。

南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在历史的变迁中,她曾有过“帆樯林立”的兴盛,也有过河水离去的衰落,于1985年辟为公园,几年来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正在把这里的自然美与人工雕琢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草原钢城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个不要门票的开放式公园。

报道所说的被飞机冲毁的一座售票亭,实际是为游戏项目服务的。

海子在蒙古语中是湖泊的意思。隔岸望去,浩荡的水泊中生长茂盛的片片芦苇在寒风中摇曳。鸟雀从海子上空飞过,有几许哀鸣,也有几许生的欲望。

“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看不见,在湿地的水面,那伤心乱成一片,你的爱飞很远,像候鸟季节变迁,我含泪面向着北边……”周杰伦《候鸟》的歌声仿佛在耳畔响起,让我们更深切感受生命的弥足珍贵。

(原载《楚天都市报》)

【实例四】

上海初春的一个瞬间

泪,碎了一地。泪水顿作倾盆雨,是她的泪水已经哭干?此刻该是桃花雪的季节了吧,碎了一地的泪水,化着沥沥的冬雨,又蝶化成片片飞舞的雪花,在武汉等你,等英雄魂归故里——

英雄父母泪访军营

泪,碎了一地。在场的每个人,都哭了。

这是上海残冬的一个瞬间。

昨天,下午,雨后,罗店消防中队。全体官兵列队,肃立在寒风中,以持续敬礼的仪仗,迎候英雄父母的到来。孙尧忠、金清玲来看望他们的儿子了。

这里是孙络络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军营。官兵们行着军礼,随络络父母走过的方向,轻轻移动着脚步。“宝贝儿子啊,妈妈来接你回家!”络络妈妈早已哭哑了的声音呼喊着。她指着车库,“那是我儿子坐过的车,那是我儿子穿过的鞋,我要摸摸它。”说着就远远地扑了上去,把那一排排灭火战斗鞋其中的一双,紧紧地搂在怀中。

罗店中队3辆消防车依次停放在那里,这些战斗鞋是以随时出征的状态,如雕塑般整齐摆放在车尾。络络生前,始终就是这种状态,就像雕塑般。

金清玲轻轻低吟着:“去年你接我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你怎么就这样走了啊?”去年国庆节,她曾来上海探望儿子。而她对这座军营的熟悉,更多的是通过络络发回给她的照片和视频。

金清玲被战士们搀扶着,上到二楼,在她身后,一名战士紧紧抱着一只氧气袋,准备随时抢救。当天上午,在络络的追悼大会上,金清玲几次昏倒,现场紧急输氧。

络络的优秀士兵证书和徽章,以及英武的军装照一起,静静地安放在他生前的床铺上。金清玲抱过络络的遗像举过头顶:儿子,我的宝贝儿子,我要带你回家。战士们举起军礼,齐声喊道:“我们都是您的儿子!”“我有好多儿子,我有好多儿子”,金清玲抱着一名战士喃喃地说,久久泣不成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场景震撼着,就是记者们,也是一边按动快门,一边擦拭止不住奔涌的泪水。

来到军功室内,金清玲的情绪稍有平复。指导员李怀民呈上络络的遗物说,这些是络络在军营里的所有照片,这张光碟,是络络今年春节时表演的小品。孙尧忠泪眼迷离,没有说过一句话,和金清玲一张张地翻看着。金清玲忽然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儿子的好兄弟,我要见见他。她说的是李林泽,络络的副班长,去年国庆节时接待过她。

李林泽敬着军礼来到面前。金清玲说,你们都是络络的好兄弟,儿子总说,部队领导和战友们都关心他的成长,感谢军营的培养。你们和我儿子一样,都是这么优秀,他要是还能这样,天天和你们这些优秀的兄弟在一起,该有多好。络络生于安陆,长于武汉。

上午的追悼会上,金清玲已见过儿子。当时,孙络络静静地躺在白玫瑰鲜花丛中。这是去年国庆后,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孩子,她轻轻地呼了一声,那是我的儿子,那是我的儿子,展开手臂扑向前去。一个踉跄,她又一次昏了过去。步步相随的两名女警紧紧搀扶起,端来准备好的轮椅,紧急为她输氧。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场面让每一个人都撕心裂肺。

烟雨依稀,似水成殇,沪上雨歇,寒露西移。自2月4日络络牺牲以来,上海昨天首次放晴。泪水顿作倾盆雨,是她的泪水已经哭干?

云梦泽此刻该是桃花雪的季节了吧?你听,有个声音在深情地对你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可你,还是个孩子。

碎了一地的泪水,化着沥沥的冬雨,又蝶化成片片飞舞的雪花,在武汉等你,等英雄魂归故里。

络络,天堂里走好!

(原载《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空难灾难
这四个小孩,空难后丛林生存40天
雷击灾难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军机空难 一箩筐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灾难不是“假想敌”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