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2015-12-23 05:51田园子
新闻前哨 2015年3期
关键词:报纸媒介编辑部

◎田园子

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影响

◎田园子

编辑部是报纸内容生产的核心部门,编辑部的转型成为报业数字化转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以报纸编辑部为研究视角,剖析了媒介融合于编辑部的生产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媒介融合持续推进的同时,为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厘清思路。

媒介融合 报纸编辑部 组织结构

新媒介在传播领域上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媒介融合于传统媒介而言并不意味着只是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革新,而要将传统媒介的优势与新媒介的优势相互结合,以此打造出适合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传播的新闻产品。报纸编辑部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部门,其转型与重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报纸编辑部为研究视角,从媒介融合的演进趋势、报纸编辑部的整合以及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分析媒介融合与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报纸编辑部的进一步转型厘清思路。

一、媒介融合及其演进趋势

媒介融合的演进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媒介竞合、媒介整合以及媒介融合。

媒介竞合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广播的诞生便是媒介竞合的起源。广播就报纸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具备纸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广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依靠“纸”这种载体进行传播、其伴随性和时效性都远远超过了报纸等。纵然广播有诸多优势,但其自身的劣势也较为明显:传播内容的深度远不及报纸、传播内容不易保存、一部分受众的阅读习惯导致不太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等。正因如此,广播仍就未能动摇报纸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电视的诞生,对报纸和广播的冲击更加强烈。但随后电视的发展和广播出现了相同的状况,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其缺陷也逐渐暴露。至此,报纸、广播和电视形成了“各司其职,各安其政”的局面。[1]这就是媒介的竞合观,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战略层面,不同媒介形态之间还是泾渭分明的。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带领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网络媒介是一种颠覆性的媒介形态,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兼容性等特点。在网络媒介发展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现象尤为突出:第一,许多网络媒介从传统媒介中衍生,并逐渐演进成为支柱产业;第二,传统媒介从新闻获取、采编、整合等环节中,都从单一的介质转向了网络化和多媒介化;第三,新旧媒介在信号传输、接受终端等处理模式上的界限日益模糊;第四,网络媒介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媒介的定义,大众传播媒介不再是一个传播信息的专业化机构和载体。[2]这就是媒介整合的阶段,与前一阶段的区别在于新旧媒介在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层面逐渐融为一体;在信息采集等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在传播终端等技术层面上走向共享。[3]

现今,媒介融合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层次,并从以下方面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变化:第一,新旧媒介之间的差异逐渐模糊并消失,媒介的内容生产成为核心;第二,逐步实现媒介融合的全能型终端,大力推进 “三网融合”;第三,受众的信息自由度大幅度提高;第四,媒介所有权、组织结构、新闻生产和信息表达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媒介融合并不是媒介演变的终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所有传播技术向着同一个媒介集中,而是一个媒介可以包含多种传播技术。透过媒介融合,使不同类型的介质发挥自身的优势,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产品,实现资源增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媒介融合将进入“大媒体时代”。有学者提出,未来的传媒格局将会朝着报纸边缘化、电视娱乐化、传播渠道多终端化的方向发展。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大媒体”格局中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未来的主流媒体。

二、报纸编辑部整合的演进趋势

在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报业一直走在前列。西方报纸编辑部在重构探索的路径上大致相同:第一,办公室及办公资源的整合。编辑部的重构首先从办公室的结构变化开始,大部分编辑部将原有框架式的办公室结构打破,设计成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央辐射型”办公室。处于“圆心”位置的桌子是各部门核心领导的工作区,各部门工作人员呈辐射状依次排开。纵向直线为一个编辑部门,同一弧线上的工作人员分管内容、设计和生产。“中央辐射型”办公室结构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更加畅通,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业务流程的整合。编辑部打破过去金字塔式的发稿程序,扩大记者、编辑的发稿权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金融时报》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新闻滚动成稿”的工作方式。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其上传至网络,随时随地跟进事件,不断传送和补充新的信息。这样的业务流程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提高了纸媒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能力。第三,新闻产品的整合。甘乃特集团最早提出了“编辑部融合”的理念,2006年,集团旗下的报纸新闻编辑室更名为“信息中心”。致力于优先打造本地的新闻产品,形成7天24小时全时段新闻操作,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4]第四,人力资源的整合。2009年,《华盛顿邮报》宣布其进行机构重组,设计内容生产和编辑制作两个方面。在内容生产方面设置了国内部和本地部两个部门;在编辑制作方面将报纸编辑部、网络编辑部以及各子部门全部集中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编辑制作。整合后大大提高了记者编辑跨部门、跨平台的协同能力,促进了报纸与网络业务上的整合。[5]

我国报纸编辑部的整合改造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不错的成效。我国报纸编辑部的整合大致呈现出四种模式。第一,报网互动。这是我国报纸编辑部在整合初期最早呈现的模式,随着报业转型的不断推进,报网互动的模式也从简单走向复杂,大致经历了技术应用型、内容复制型、联动报道型、版块合作型以及战略合作型这几种模式。第二,报网一体。报网互动后,相互独立的报纸编辑部和网络编辑部开始合为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报网一体的模式打破了报纸和网络之间的界限,新闻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载体进一步分离,载体的使用完全服务于内容。第三,滚动新闻报道中心。2007年,《广州日报》成立滚动新闻部,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新闻报道。滚动新闻部借助集团所属的大洋网共同实现新闻的滚动播报。滚动新闻报道中心的模式成功推进了报业数字化的进程。第四,全媒体平台的搭建。2008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这个新闻中心由总编室、采访部和数据信息部组成,除此以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机构——“YMG特别工场”。这个虚拟机构主要针对各种突发或重大的新闻事件,从各部门临时抽调工作人员到YMG特别工场进行工作,事毕即散。

三、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报纸编辑部的整合与媒介融合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媒介融合对报纸编辑部及其组织结构从以下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流程,融合媒介编辑部应运而生。记者编辑再获取相关新闻信息或线索后,采编中心集中各部门召开会议并分配具体任务。随后,记者将新闻素材透过不同的媒介平台进行加工、制作,生产出适合不同平台传播的新闻产品。融合新闻生产流程中生产出的新闻产品经过反复地添加、转换、变形,继续生成新的新闻产品进行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这些新闻产品还能够储存起来作为资源不断整合。[6]融合新闻生产流程的改变使报纸编辑部从传统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新型的融合媒介编辑部。融合媒介编辑部集合了报纸、电视和网络等不同的介质,将各种介质的优势充分地发挥,生产出适合不同终端平台传播的新闻产品,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融合媒介编辑部为了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具备新的功能:第一,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第二,根据相关信息制定报道策略;第三,在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时保证各项媒介资源灵活运用;第四,不同介质的平台相互协作;第五,编辑能够将新闻素材进一步加工制作,生成适合不同终端传播的新闻产品向受众推送。[7]

其次,媒介融合促使新闻从业者的能力发生变化,一大批全能型记者编辑诞生。媒介融合催生出融合新闻,融合新闻在个体层面是通过全能型记者编辑体现出来的。在传统媒介单打独斗的年代里,记者、编辑只需要掌握一项专属技能即可。媒介融合诞生后,新闻从业者迅速转变为集采、编、拍、摄、录、导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编辑与融合新闻生产、融合新闻编辑部对于从业者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媒介技能掌握的单一,很多从业者对待工作的热情逐渐降低。培养全能型记者、编辑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样的状况。随着这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往往过去要2-3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人就必须全部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从业者的工作压力。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一些不堪重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更有一部分记者、编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无视职业道德和操守,制作假新闻等情况屡见不鲜。

最后,媒介融合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作用于报纸编辑部,主要影响有二:

媒介融合于传统媒介而言并不意味着只是盲目追求技术上的革新,而要将传统媒介的优势与新媒介的优势相互结合,以此打造出适合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传播的新闻产品。

第一,信息技术在报纸编辑部中的运用,有助于编辑部内部信息的畅通,导致产生较少的层级组织。比如在报纸编辑部内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其范围涵盖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图形图像、语言信箱、视像会议等多种功能。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幅度减少编辑部对于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减少组织层级。层级减少并不会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相反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编辑部内部的信息沟通更加快捷、畅通。

第二,信息技术在报纸编辑部中的运用,有助于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柔性化和无边界化。(1)在传统的报纸编辑部中,从高层传达的信息要想到达基层员工需要经过逐级的层级。这样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编辑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改变了这一现状,无论来自高层的决策、还是来自基层的声音,都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彼此。信息技术的推动促使报纸编辑部内部高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机制趋于透明和畅通。处于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2)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编辑部协同工作的能力,原有职能部门之间的交互式和顺序式的依赖关系被打破。报纸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趋于柔性化和无边界化,也大幅度降低了运营成本。[8]

注释:

[1][2][3]杨溟:《媒介融合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 “激进”报业变革》,《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5]王春枝:《整合与改造: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6][7]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楼园、韩福荣:《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报纸媒介编辑部
报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