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沭阳产业集群看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5-12-23 01:42杜丽群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4期
关键词:沭阳花木县域

杜丽群 姚 超 胡 涛

从江苏沭阳产业集群看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杜丽群 姚 超 胡 涛

该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运用实地调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江苏北部的全国百强县沭阳花木产业集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沭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从而为明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提供依据。沭阳县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花木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经验值得广大农区县借鉴。

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之一,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南模式,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与苏南经济的繁荣相比,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南部地区。但是以沭阳为代表的苏北乡镇,近几年来实行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村镇经济发展。沭阳县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笔者于2013年暑期对该县进行了调研,发现产业集群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3年沭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3.5亿元,增长12.4%;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公共财政预算达58.16亿元,增长19.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091元、10799元。沭阳的县域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51位。各产业不断集聚发展是沭阳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动力,而作为一项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绿色产业,花木产业在沭阳呈现明显的集群现象。

1.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沭阳充分发挥本地的地域和环境优势,瞄准市场对于花木产业的巨大需求,将自身定位为“中国南花北木集散中心”。作为一项特色产业,花木经济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沭阳花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沭阳花木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小说《镜花缘》中有“沭阳石榴甲天下”的记载;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新河周圈花园闻名遐尔,老一辈革命家李一氓誉之为“胡家花园秀,淮海第一家”,树桩盆景“卧牛望月”与“二龙戏珠”传说是由乾隆皇帝御赐,至今依然枝叶繁茂,虬枝劲节;陈毅元帅在沭阳指挥战斗时,也写下了“浪迹天涯烽烟路,唯见沭地马前花”的诗句。因此,沭阳的花木是很有历史的。

在20世纪80年代,沭阳就开始了花木的商品化生产,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花木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2013年该县规模种植花木的乡镇已达15个,全县花木种植面积达47万亩,年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种植的花木有五大类,3000余品种,主要品种有银杏、广玉兰、栾树、高杆女贞、雪松、樱花、瓜子黄杨等,目前形成的特色产业包括盆栽嫁接桂花、干花、树桩盆景等。花木产业直接带动了沭阳近20万人的就业,并有多达2.5万人的专业花木经纪人,将沭阳的花木销售至全国各地。以苏北花木盆景公司、花卉林果总公司、绿苑花木集团公司、虞姬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园林绿化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着沭阳花木生产。

近年来,沭阳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评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新河镇、庙头镇被评为“江苏省花木之乡”,新河镇周圈村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苏北花卉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认定为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1)地理条件。沭阳是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历年最高气温一般在35℃~38℃之间,最低气温在-9℃~-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363.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有得天独厚的适宜花木种植的地理气候条件。另外地处黄淮平原,坐东拥西,承南接北,是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优质驯化过渡地带,自古就享有“花乡”美誉。

(2)政府支持。一是围绕“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土地流转思路,不断加快流转进度,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实施村村通项目。“村村通”是国家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括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等。村村通项目的建设打通了沭阳联系外界的通道,使得沭阳的花卉苗圃产业更好地“走出去”。三是政府给予花木产业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其中包括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示范园科研专项奖励扶持资金,对园区内新认定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园区内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80万元、30万元、5万元;对园区企业除享受相关税法政策规定应免征的税收外,对按税法规定应缴实缴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由政府实行“三全额三减半”奖励。

(3)产业集群。沭阳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花木业起步很早,因此其花木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对于行业发展的作用古今中外都能够很好地被印证,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云南、山东等省份花木业的发展。理由也很明确,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企业家在管理层面上思想的碰撞以及园艺师在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这种经验知识的流通更有利于花木产业的发展。另外,产业集群更有利于分工合作,产生规模效应,提高质量和效率。

(4)商业运营。一是网络传播与销售。以沭阳的颜集镇为例,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花木之乡”,全镇花木面积7万亩,1.2万户农户家家种花,户户播绿。该镇为了提质增效,多渠道解决农民卖花难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采取办班培训、大学生村官指导、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引导鼓励青年农民走网络卖花之路,并积极把快递公司引到镇内村内,方便花农开展网络销售业务,既降低了花木销售成本,又提高了花木销售量。二是展会。沭阳每年春季都会举办沭阳花木节,参展的不仅有当地的很多花木企业,也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园林绿化企业。沭阳每年都举办沭阳花木交易博览会,该博览会由沭阳县人民政府主办,涉及园林绿化、花卉苗木、景观工程、石材资材、种子化肥、草皮草坪、园林机械、观赏植物、学术交流等内容。承办单位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发布博览会信息,精心挑选全国各地花木产区知名品牌企业300多家前来参展,对沭阳的花木产业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沭阳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沭阳花木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沭阳花木产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规模化经营的初步实现等因素都在沭阳花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沭阳的花木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图1 波特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方面。就劳动力而言,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的生产多依赖于个人经验的积累,缺乏相应科学育苗、栽培技术的指导。生产手段相对落后,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一系列新的育苗栽培技术有待优势企业的引进、推广。例如,传统的扦插技术可能并不适用于一些名优花种,此时,富于科技含量的容器育苗、标准化栽培等技术将推动新树种的规模化生产、繁育。

(2)土地层面与产业集群。目前沭阳花木生产存在种植品种多而不精、浪费土地要素、产业内部结构不甚合理等现象,因而不能使宝贵的生产要素发挥最大作用。绿篱灌木苗木是沭阳当地的特色花木,品种多达上千种。但像常规的绿篱灌木苗木如女贞、石楠、松柏、黄杨等存在种植面积广,苗木基数大却未能与市场需求有利对接,一旦市场需求转变,常规苗木因其充足的货源、不同产地之间强烈的替代性将使沭阳当地的花木极易为其它的产地树种取代,销售状况易波动,本地花木企业与个体农户亦将利益受损。

(3)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就规模而言,当地的花圃多为小而全的整体构架,未形成以县域为全局的整体规划。小规模的花圃苗圃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差,难以与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的规模化产地产品相抗衡。行业龙头的相对不足,小微苗圃资金的缺乏,造成花木产业的整体结构相对低端化。沭阳当地就存在苗木多花卉少、自然树种多造型树种少、灌木多乔木少等问题。与之相对,市场潜力大、预期效益好的名优树种却品类较少,难与“中国花木之乡”盛名相协调。若沭阳当地缺乏鲜明的特色,缺少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名优树种,则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来往客商的吸引力有限。

(4)需求条件。主要是生产与销售的对接问题。在花木成材销售的过程中,沭阳当地的销售模式仍需进一步优化。目前仍然盛行的产销模式是“生产-销售”单一经营,花木销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销商到产地的直接购买,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减少中间环节,相对降低流转成本。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个体农户、企业缺少相关资质,难以承接大规模绿化项目,收入完全倚仗于花木种苗的出售。而相关花农树农则因为缺少相关行业标准的制约,在基层苗圃层面上常有漫天要价或是相互压价的行为,对于沭阳花木市场的良性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除了销售模式的改变,扩大产品的需求市场,拓展销售市场也是摆在当地农户面前的一道难题。“一张嘴,两条腿”跑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开拓市场更需要相关销售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断增强自身发掘信息的能力。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沭阳花木从本地市场到外地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拓展,是花木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5)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沭阳花木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产业链过短,衍生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纵观全球,著名的花木之乡往往也是生态旅游胜地,乃至是著名香水、化妆品生产基地。对于沭阳而言,实现从卖花到卖风景的转变,切实规划好“花乡旅游业”,将有利于本地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升花木产业附加值,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

2.对策与建议

(1)优化花木产业内部结构。政府应推进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落实,促使花木产业形成连片化、规模化发展。在已形成的“两区一带”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发展新兴花木种植区,同时做好相关宏观产业规划,将个体苗圃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小而全、大而全的私人苗圃数量,避免花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推动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鼓励农户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实现苗木种植的规模化经营。

(2)做大做强优势花木,实现品牌效应。目前沭阳的花木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在观赏苗木、盆景、干花、草坪等多种类型中,观赏苗木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初步形成以耐寒性较强的乔木树种、常绿类灌木为主要特色的观赏苗木生产基地。但仍缺乏地域特色,常规苗木中缺少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特色品种,故而难以建立如“南京雪松基地”、“洛阳牡丹基地”等特色花木产业生产基地。因此,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适应本地区气候、又饶有特色的树种,形成较大规模的种植。凭借优势树种的规模化高质量生产,有意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观赏苗木产业基地,树立品牌,以本地区优势苗木带动相对劣势苗木的生产销售,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品牌效应。

(3)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技术推广。政府应加大对花木产业研发的支持、扶植力度,既可通过与著名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又可创造平台,推动花木企业区域技术交流合作。对于已经研究成熟的技术,则应加大推广力度,促使技术进农户,从而切实提升花木产业质量。对于花木从业人员,应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在苗木选育、生长繁殖等方面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而推动花木产业质量的提升。

(4)做好市场营销。在选育好优势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当今时代,早已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适度的宣传,产品将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客商注意。因此,政府应推动当地花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花木展览,积极向市场推介自己的优势树种。同时,政府亦应敢于投资,尽力在当地承办大型的花木展销活动,以此吸引国内乃至国际客商,使其在实地考察中发掘沭阳花木产业优势,推动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应善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现有花木交易网站以及相关线上网上交易平台,推进本地区信息网路建设。其次,应适当整合当地花木品牌,打造统一品牌,尽量避免品牌繁多致使客商不知所从的现象。最后,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应重视市场调研,推动“以销定产”,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对产业布局、产品数量进行调整,强化市场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花木品种。

(5)拉长花木产业链。目前的产业链多限于“生产-销售”,产业链较短,组织化程度低。本地种植户的收入往往仅限于育苗卖苗。其实对于花木产业链而言,当地政府既可以引进上游的如花钵容器、修剪工具、灌溉器械等与花木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以区位优势推动本地区工业发展,同时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花木生产培育成本。还可以引进下游企业,如有资质、有实力的绿化工程公司,以工程带动,开发市场需求,通过绿化公司带动本地花木销售,或是以鲜花为原料的相关企业,达到拉长产业链,提高花木产业附加值的目的。在信息化时代,或许通过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实现高端定制化生产,直接到达产业链终端,也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6)发展衍生产业,打造“花乡旅游”。随着我国花木产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传统苗圃的诸多弊端不断涌现,而观光产业园作为新兴的花木产业形式,正不断开发着花木的价值,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沭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也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花木观光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对于观光花木产业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同时因地制宜,改造传统苗圃,增加观光、展览、休闲等相关娱乐项目。切实发展休闲经济,从而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繁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宏观上,可参考宿迁经济开发区的规划思路(在不同的道路上种植不同的树种,并以此命名),将全县有效的花木生产区域合理规划,把握结构布局。微观上,协调好新型苗圃生产与观光的关系,合理分配区域,建设特色景观。与此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类似工业旅游的生产性观光。宏微观相辅相成,将花木产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娱乐性相结合,迎合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旦观光旅游规模化,沭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花乡”,届时,旅游业作为附加值高的第三产业,将以其强大的经济拉动力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发展县域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考

一般情况下,产业集群被定义为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中,具有交互关联性的市场参与者,如企业、专业化和服务性的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往往同时拥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地理集中性的产业群体。从产业角度看,由于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高度集中,具有集群特征的产业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进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和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微观角度看,在产业集群的地方,企业容易形成纵向一体化,这样企业在经营时,由于可以将企业之间较高的交易成本内化为企业内部较低的费用,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成本:在整个集群产业中,由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高,企业的生产供应和产品销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具有供应链以及销售渠道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使得单个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信息,提高对市场供需状况的反应速度;企业向上下游的扩展,也更利于企业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也更有动机向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行业投资。

1.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县域经济地方色彩较为浓厚,作为以县级行政单位区分的经济单元,其经济体系相对完备和健全,其整体功能体现在以县级政权作为调控主体,通过市场将县城、乡镇、乡村之间的资源进行联系,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

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分工,同时强调在整个区域内产业之间进行相互分工合作,使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优化,通过外部规模经济、专业化以及促进区域内的创新等,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通过产业集群,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优势企业的溢出效应,包括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增加、信息与合作的加强等;同时通过学习使得自己生产曲线成本降低,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例如,沭阳依托其优质的林木资源形成的木材加工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规模扩大、产品也不断增多,成为全县首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2)产业集群的高度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使得区域内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合作等分工明确,更能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企业之间的协作增强。这种分工和协作增强了信息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集体效率。以沭阳为例,该县的花木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苗木基地为依托,以公司为龙头,以市场为窗口,以经纪人为纽带的花木产业链。新河、颜集两镇农民来自花木产业的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80%以上,花木产业是当前种植业中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3)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区域创新。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各种资源和要素有机的结合,可以促进区域内的创新活动,其作用在于通过创新,在集群产业内可以通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技术的扩散,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以江苏省(沭阳)软件产业园为例,已吸纳了华军软件、小聪软件、厚丘网等116家企业入驻,注册资本6.4亿元,2009年税收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47亿元,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首批科技产业园,2010年12月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苏北县级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2011年2月被授予“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园区”,成为目前江北地区最大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

2.沭阳产业集群的经验对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启示

沭阳县有数百年北木南移的经验,花木产业集群在沭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沐阳县的产业集群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强化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意识。战略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县域经济应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文化背景、人力资源等的基础上,树立产业竞争意识,切实地制定具有整体性、前瞻性、长期性与发展性的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打造县域经济的品牌。沭阳县素有“虞姬故里、花木之乡、江淮明珠”之称,享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花木之乡、全国文明县城”等美誉,已经成为“苏商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多项城市荣誉成为整个县域经济的品牌。县域经济在发展时,应结合自身优势,树立具有县域特色的品牌形象,对于引进资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创造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包括县域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将交通、通讯、能源等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沭阳花木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的良好的软环境息息相关。只有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软件环境的良性支持,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董蓉、曹崇海:《发展花木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宿迁市沭阳县为例》,《中国园艺文摘》2013年11月26日。

2.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3.费月升、林洪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3期。

4.李晓浩:《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博士论文。

5.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6.沭阳县统计局:《2013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发。

7.宋林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8.邢志广:《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9.郁建兴、徐越倩:《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的有限性与有效性》,《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

10.禹新荣:《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湖南邵东为个案分析》,中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1.战炤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身局限与演进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2.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14.朱珂:《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才智》2010年第36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304.5

A

1009-2382(2015)04-0073-05

杜丽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姚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胡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沭阳花木县域
沭阳:以“侨”架“桥”,助力侨企创新创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沭阳:一园三进士,深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沭阳:企村联建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花木笺
唠叨的妈妈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沭阳:引领智能纺织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