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让教书生涯更美好

2015-12-25 07:35毛荣富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研育人教师

毛荣富

在一堂讲授儒家哲学的课上,老师问学生:“儒家思想是‘为己,还是‘为人?”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人。”其实,儒家经典《论语》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的目的却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为己”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

这里就有一个“为己”和“为人”的关系问题。

育人与自育

《礼记·大学》中有一段名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一个人有志于治理天下国家,那你得先把自己家治好了,得把自己怎样做人的问题真正解决了。明代刘伯温也曾说过“大丈夫能左右天下者,必先能左右自己”。左右自己就是超越自己,以自己为对手。

由此我想到,教师无疑是以育人为己任的,但育人者,也必须先自育。许多优秀教师无不是“自育”的楷模。比如于漪老师,她到了晚年还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学习当教师。只有在育人的同时注意自育,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教书生涯变得更美好。

其实,正人必先正己,乃天下之通理。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成熟以后,我发现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据说,曼德拉正是受了这段话的启发,从改变自己开始,最后带领南非人民取得了反对种族歧视的胜利。

很多人并不懂得育人与自育的道理,忙忙碌碌一辈子,却因为缺少自育,育人的工作也未能做好,连教师职业的幸福和乐趣都不曾体验到。

今日为师,尤应“自育”

有些同行对我说,初为人师时,还有激情和新鲜感,但时间一久,就觉得陷入了自我重复之中,变得越来越平庸,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当教师的料儿。其实,如果能在育人的同时能进行自育,那么情况就会大大改观。有人说,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最好的教育也是自己给自己的。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只有自己才能培育自己。

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没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没有深厚功底,就无法承担素质教育之重任。为师的快乐,莫过于与学生一起成长。育人和自育,两者相互促进,师生之间有思想共鸣和精神融通,这才是教师乐趣的源泉。

学校理应是与学术、思想、文化密切相关的地方,但对有些人来说,只要能获得现实利益,一切质疑和追问都可放弃,一切公正和原则都可用来交易,一切言说都是应景。长此以往,精神的全面荒芜导致的必然是思想的平庸与浅薄,很多人往往在忙碌中丧失了自我。

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被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琐事牵绊,身边又缺乏振聋发聩、精辟深刻的声音,那么很容易就陷入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在过于世俗化的世界里,人性是容易变得猥琐慵懒的。

承认自己平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却要拒绝平庸。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育,甚至是一种“自救”,通过自育,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以上所说的“自育”,其内涵和外延比通常所说的“自学”要深而广,自学的着眼点是知识,而自育是着眼于“人”的。自育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而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修炼、自我拓展、自我提升,是指通过自学、自省、自悟而培育精神,提升素养。自育,需要读书与感悟相结合,思考与生活相结合,同时需要自律、自强、自胜的精神。

自育,让生命闪烁出个性光华

人的秉性和能力各不相同。自育,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路径。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活出自己的特色,让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自育,自始至终应伴随强烈的兴趣、独特的感悟和明晰的意义。

我喜爱教书,但又不想搞应试。可以说,多年来,我没有跟着众人走,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我的语文。这就是“自育”的结果,也是由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决定了的。

早在为师之初,我就觉得自己不能不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认识,否则就难以教好语文。在应试倾向日趋严重之时,内涵丰富深刻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自己也曾迷惘过、痛苦过,但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我认定自己不应去随波逐流。因为我所从事的基础教育有其独立的价值,如果只是将能否为高一级学校提供生源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就否定了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意义。基础教育主要的作用应该是育人,而不仅是选拔。它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有了这样的认知,就更坚定了我不为分数而教书的决心。这样一来,我教得有味儿,学生也学得有味儿。我教的学生,平均分不会是年级里最高的,有时还略低一些,但学生却喜欢上我的课。有的学生说,语文课的作业负担轻,分数却和负担重的班级差不多,值!有的说,上课有意思,能学到东西,宁可分数低一点,也愿意上毛老师的课。当他们得知我将退休之时,还在网上发帖,恳求我能留下来再教他们,令我甚感欣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喜欢阅读,并常常被一些好作品所打动,受到感染和教育。我发现,凡是自己教得好的课文,无一不是在自己内心激起波澜、让自己心灵得到升华的篇章。比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写的是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的事,他年少时曾有劣迹,后经刻苦学习,终成大家,说书技艺“倾动世人”。柳敬亭一生曲折,曾大富大贵,名振朝野,晚年却流落街头。他始终钟情说书艺术,在融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亡国之痛之后,其说书技艺终于炉火纯青。

在读此文时,我被柳敬亭历经风雨却仍矢志不渝追求艺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为了艺术,不管是名声日隆,还是身陷困窘,他都没有骄纵或是沉沦。一次上公开课,当我讲到课文最后一句“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时,我情不能自已,不禁流下了眼泪。事后有位教师对我说,她懂得了上课的诀窍,那就是首先要有自己的感动和感悟,只有自己投入其中,才能讲出激情,让学生受到感染。我说:“是啊,一篇好作品总会深藏着一样东西,与你的心灵存在某种契合。只要找到它,你便会产生强烈的感动与共鸣。”

写到这里,“教研”这个词忽然跳入脑中。讲到教师自育,不能不说到教研。当然,这个教研,并非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它是教师独自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既联系实际,又有理论探索。数十年来,我一边教学,一边教研,一直笔耕不辍。这并非是靠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的,而是如徐霞客说他登黄山时“一路胜景,引余独往”,是不断出现的灵感、感悟和发现,让我充满欣喜之情而停不下教研的步子。

我所写的东西多与写作教学有关,粗略算来,迄今已发表拙文1500余篇,著述10余种。《作文散步》一书,就收入了我有关写作教学的文章300余篇,被业内称作“作文教学的新收获”。小时当作家的愿望是无法实现了,但也好好过了一把写作的瘾。教研和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富有灵感和激情的生活。退休后,仍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从无寂寞无聊之感,总觉时间不够用。不断地跋涉和攀登,回首走过的路,会有“一览众山小”之慨,幸福感、满足感充溢心头。因为自育不懈,便有了育人的资本和底气。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教研育人教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