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5-12-26 06:57常晓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7期
关键词:偏瘫脑梗死效果

常晓春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卫生院,山东 惠民 251717)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效果分析

常晓春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卫生院,山东 惠民 25171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卫生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入院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早期护理干预,并且于6个月后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及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指标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指标评分均要明显好于护理前,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能力。

早期;护理干预;脑梗死偏瘫失语;临床效果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缺血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死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1]。其具有发病迅速,治疗周期长,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差,常伴有偏瘫失语等多种并发症的特点。脑梗死带来的偏瘫、失语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更甚者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如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和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救治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我院开展了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0.6±3.4)岁,发病时间5~48 d,平均发病时间(31.5±4.1)d;观察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2.4±3.8)岁,发病时间5~51 d,平均发病时间(32.8±3.6)d。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智力减退并且伴有偏瘫、失语等。所有患者都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排除心、肝、肾等严重的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通过CT或者MRI扫描确诊;②意识清醒;③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④患者临床所有症状表现均符合脑梗死偏瘫失语病症。排除标准:①有严重慢性病者;②心肝肾功能不健全者;③意识不清醒[3]。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一般的常规护理,包括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加强营养,多喝水,指导合理用药,戒烟戒酒等,并保持患者身体的清洁等。

1.3.1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

1.3.2 治疗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早期护理干预,主要有:①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说话要轻柔等。②失语护理:在手术康复期,指导患者主动练习吞咽和咀嚼等动作,然后进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由简单的伸缩舌头到单字发音,再过渡到词语、短句等,并在听说能力得到恢复后开展读写训练,同时护理人员也多与患者交流。③偏瘫护理: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全身和足部的按摩,依据情况协助在病床进行翻身运动,促进四肢的血液循环,以更好的刺激患者病变的组织肌肉的苏醒。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曲旋转,待关节的灵活度提高,协助患者循序渐进开展站立、行走、上下楼等训练,并予以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

1.4 疗效标准。疗效可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分别进行评定:痊愈具体判定标准为没有功能缺损,没有病残;显效判定标准为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恢复至病前的70%~90%;有效判定标准为病残程度大于3级,功能恢复至病前50%~70%;无效判定标准为功能缺损增加。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采用简式FMA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语言功能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生活能力进行评价[4]。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生活能力等相关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为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方面护理后较护理前改善显著,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突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较为多见,且多集中在老年人身上。脑梗死后容易偏瘫和失语,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响[5]。而合理、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对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对一些错误行为习惯积极进行纠正,积极控制加重病情的相关因素。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治疗与护理。失语护理可以让患者早日恢复语言功能,早日重拾信心。偏瘫护理可以使患者的肢体得到更全面的锻炼。综合各项训练,使患者可以更快的全面的康复,提高了治疗效果[6-10]。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能力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语言及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65.

[2]柯向霖.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2):236-238.

[3]李东阳.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37(1):45-46.

[4]丁瑛瑛.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1-202.

[5]付学英,陈启亮.脑梗死患者15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11,35(8):766-767.

[6]张华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60.

[7]畅慧君,张其相,畅晓燕,等.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03-104.

[8]叶函青,韩丽华.急性脑梗死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的体会[J].中国临床护理,2010,2(2):115-116.

[9]甘丽娇,沈文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46-47.

[10]代鲜鸽,别小宁,徐翠玲,等.60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17-19.

R473.74

B

1671-8194(2015)07-0236-02

猜你喜欢
偏瘫脑梗死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