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2015-12-27 06:12刘一苇王爱霞郑余银高勇徐辉陈翔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表胃肠功能电针

刘一苇,王爱霞,郑余银,高勇,徐辉,陈翔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27,1.康复科;2.护理部;3.胃肠动力室)

·护理研究·

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刘一苇1,王爱霞2,郑余银1,高勇1,徐辉3,陈翔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27,1.康复科;2.护理部;3.胃肠动力室)

目的:探讨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脊髓损伤并发胃动力紊乱/胃功能障碍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胃起搏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各25例。治疗的同时做好护理评估和宣教指导;通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胃电图检查变化情况来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及胃电图电生理指标均提示有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体表胃起搏及电针治疗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均有效。尤其是体表胃起搏治疗没有创伤性和不良反应,操作更为简便。

体表胃起搏;电针;脊髓损伤;临床观察;护理

脊髓损伤是康复科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脊髓损伤后疼痛、行走能力的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与之相比,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胃肠功能紊乱症状是脊髓损伤后患者极为常见的并发症状,发病率在40%左右[1-2]。目前该病症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多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直肠栓剂等来缓解症状为应对措施。而这些治疗,不能根本地解决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问题。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问题的方法变得十分重要。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能多途径、全面地调整人体机能,对脊髓损伤的消化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3]。而体表胃起搏治疗运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4]。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对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应用体表胃起搏和电针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据文献[1]确诊为脊髓损伤,损伤部位以T10-L2为主,且临床主诉有餐后饱胀、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胃动力紊乱/胃功能紊乱表现[5],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 I I诊断标准中的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诊断标准[6]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胃肠镜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未服用改善胃肠动力药物,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及其他严重脏器器质性病变。50例患者按随机设计和单盲原则,分为电针治疗组(A组)和胃起搏治疗组(B组),各25例。A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0~39 岁10例,40~60岁15例,平均(45.07±10.36)岁;病程小于1个月1例,1个月至1年24例,1至2年0例,平均病程为5.2个月。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0~39岁6例,40~60岁19例,平均(43.28±13.09)岁;病程小于1个月0例,1月至1年25例,1至2年0例,平均病程为6.1个月。2组患者构成比例、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比较

1.2 方法 A组选用KWD808-I I电针100 Hz连续波配合30#1.5寸不锈钢一次性无菌针进行针刺,针刺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7],以患者皱眉或较强酸胀为标准,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B组采用YM-W胃动力治疗仪(临床型),按文献[4]方法进行胃肠起搏治疗。治疗时患者取舒适平卧或斜躺位,取胃起搏点在腹部体表的投影部位,即左侧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左旁开3~5 cm上方1 cm处,右侧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右旁开2~4 cm处,精确定位后用95%的乙醇轻擦体表胃起搏定位点至皮肤泛红,贴附电极于定位点,需要时用绷带固定,设定治疗时间,调节频率(胃每分钟3次,或遵医嘱)强度控制以患者腹部有轻微针刺感或灼热感为佳,于合适的幅值进行治疗。每日2次,每次30 min,遵医嘱于餐前或餐后30 min进行。以上治疗均以10 d为一个观察疗程。

1.3 疗效观察

1.3.1 临床症状评分:见表2。观察治疗前后餐后饱胀、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变,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

1.3.2 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和紊乱慢波节律百分比包括胃动过缓(B%)、胃动过速(T%)等指标变化来观察胃肠电生理变化情况。

资料的收集、记录、保存和分析,由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负责,贯彻盲法(单盲)原则,治疗操作者不参与此项工作。

表2 临床症状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数据以±s表示,组内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ANOVA)分析,两两比较方差齐者用LSD检验,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T3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治疗后胃电图的N%和B%、T%改善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见表4。A组和B组之间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n=25,±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n=25,±s,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aP<0.05

3 讨论

3.1 临床治疗 胃肠活动除了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调整和监控外,还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消化道肠神经丛等以及胃肠平滑肌自身的内在肌源性自律活动的调控。当胸腰椎的脊髓损伤累及这些神经、神经节或影响了传导通路均可影响胃肠的正常运动,导致胃肠运动、分泌的紊乱,在损伤的早期、晚期均可发生[8-9]。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不仅削弱胃肠道屏障功能,还影响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而延迟患者病情的恢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费用支出[10-11]。体表胃起搏通过在体表胃起搏点给予胃电刺激,通过改变中枢传入神经及激活自主神经系统或直接刺激肠肌间神经丛等迫使胃肠恢复正常蠕动规律,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2-13]。而针刺胃经上相应穴位对胃肠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7]。本研究观察了2组患者的疗效显示,体表胃起搏和电针治疗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均有效,尤其是体表胃起搏治疗简便有效,且没有电针治疗的创伤性及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

表4 2组治疗前后胃电图情况(n=25,±s)

表4 2组治疗前后胃电图情况(n=25,±s)

与同组治疗前比:aP<0.05

3.2 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严重创伤造成躯体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再加上胃肠功能的紊乱影响食欲,很容易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治疗信心。由于胃起搏治疗及电针治疗均通过自身调节作用发挥疗效,较之药物治疗起效较慢,容易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给予及时的沟通和讲解,说明治疗作用和意义方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有效。在治疗过程中也要随时了解患者的感觉,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避免过大的电流灼伤皮肤引起疼痛或电流过小影响疗效。不仅如此,患者良好的饮食规律及生活习惯对其疗效亦有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督促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及合理的饮食习惯,这对患者长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425-1429.

[2]Song GQ, Sun Y, Foreman RD, et al.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a preliminary rodent study[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4, 26(3): 377-384.

[3]李向红.针灸推拿治疗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紊乱[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6): 176.

[4]张旭艳, 李爱萍, 戴林, 等.胃肠起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20): 64-65.

[5]黄伟锋, 欧阳守.体表胃肠起搏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7): 1077-1080.

[6]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 2006, 11(12): 761-765.

[7]王晓燕, 王世军, 吴富东.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肠功能紊乱大鼠5-HT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12, 28(9): 51-53.

[8]Sigurdsen E, Torhaug T.Spinal cord injury and bowel function[J].Tidsskr Nor Laegeforen, 2012, 132(9): 1107-1110.

[9]洪丽莉, 连至诚, 杨红旗, 等.脊髓损伤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及其可能机制[J].胃肠病学, 2012, 17(7): 404-407.

[10] 李长福, 刘江华.脊髓损伤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生进修杂志, 2011, 34(5): 43-44.

[11] 陈利江, 权正学.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8): 501-503.

[12] 王佐妤, 许文燮.胃肠平滑肌起搏功能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4): 319-323.

[13] Jayanthi NV, Dexter SP, Sarela AI, et al.Gastr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clinically severe gastroparesis[J].J Minim Access Surg, 2013, 9(4): 163-167.

(本文编辑:吴健敏)

R472.9;R681.5

B

10.3969/j.issn.2095-9400.2015.02.017

2014-04-21

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Y20080140)。

刘一苇(1974-),女,浙江温州人,副主任护师。

猜你喜欢
体表胃肠功能电针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