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创新探索

2016-01-15 10:30王艳春
现代情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高校

王艳春

(长春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51)

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创新探索

王艳春

(长春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51)

〔摘要〕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从信息公开制度角度切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阐述高校管理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分析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与重点领域,并试图探索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制度创新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基地和摇篮,承担着科研、教学等多种责任,在社会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地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的需求产生与提出,既是国际教育办学潮流,也是我国民主社会、法治社会、便民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文以现代大学治理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尝试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运用,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简称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创新进行探索。

1 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研究状况及价值定位

从学术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基于高校管理信息公开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

1.1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研究状况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教育部令第29号,2010年)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教办函[2014]23号,2014年)等政策法规文件的颁布实施,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数量规模的有关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探究的成果。尹晓敏较早对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1]。曾兵较早地论述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程序进行了探讨,并针对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思路与措施[2]。余斌认为,高校应从教育教学资源、高校运作过程及其管理、高校的输出与成果等多个维度确立信息公开指标,并从立法、相关机制建设、拓展信息公开渠道、加强评估方面提供平台保障[3]。马海群对国外大学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提出应尽快明确大学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法律定位,并积极构建完整的大学信息公开体制[4]。刘涧秋提出促使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化的建议:以法律为基准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公开机构、创新高校信息公开管理机制、以学校网站为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渠道[5]。王彤从组织体系、配套制度、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以及监督救济五方面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探索性的建构研究分析[6]。马海群和吕红从高校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信息发布、保密审查、信息分割、主动公开与信息依申请公开类型、年度报告、监察救济、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初步构建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框架[7]。周丽霞和杨志和构建了基于民众公平诉求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核心框架,涉及制度的管理、主要内容和运行[8]。尤其是马海群教授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与评价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与评价问题的专著,具有集成性和开拓性[9]。但是相对来说,从管理科学的视角,尤其是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视角,探讨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毕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特定目标。

1.2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定位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信息公开是实现教授治学、建立民主管理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实现社会问责、公共监督的有效手段[10]。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价值定位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2.1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信息统计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统计需要以管理信息公开为基础,自我国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在校人数逐步提升,对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实现教育教学信息统计,但部分地级市或偏远地区的高校还没有实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教学信息统计。如: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期末成绩查询、个人奖学金评定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还没有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公开,不仅造成学生查询不便,也不利于高校对学生信息的统计和管理。事实上,在高校录取比例提升的背景下,即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采取互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也存在数据缺失、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信息统计上,应建立管理信息公开制度,鼓励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行信息公开,以协助高校完善教育教学信息统计工作。大数据能够保障高校在学生信息、学校管理等方面管理和处理的科学性,通过大数据创设教育教学公开制度,开发高校及其下属院系的教育教学信息,能确保高校整体教育教学信息公开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及时的资讯信息更便于高校管理,同时便于学生、社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查询及监督。

1.2.2有利于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互联网基础上的物物相连,高校如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与社会企业、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必然能为学校和社会建立一座沟通人才输送的桥梁,既便于社会各界对人才选择和考察,也有利于学生尽早走向社会。随着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演变,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必然提升高校与社会、市场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竞争实力。

1.2.3有利于我国高校与国际教育教学体系接轨

发达国家高校推行的透明公开制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成功办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实际情况,构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2 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及重点领域探索

高校管理信息公开会涉及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很多方面,但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并不等同于高校信息公开;高校管理信息公开主要针对高校内部管理运行业务的信息公开,而高校信息公开则还包含高校学术自由活动中涉及的信息公开,以及现代大学治理中多元利益主体相互博弈中涉及的信息公开。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重点领域,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内涵可以包括: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基建信息公开制度、教学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科研信息公开制度、人事信息公开制度、就业信息公开制度等,其中的重点领域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明确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范围和主体

本文研究的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并非要求高校将其一切信息予以公开,或是将学生个人信息、学校重要信息全部公开,而是有选择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公开。例如,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专业特色、课程具体讲解是无需全面公开的。亦或者,学校需要在其公开网站上设立校内网及查询账号,避免校外人员、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取信息。首先,细化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公开范围,要求高校在制定信息公开制度之初,明确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或部分公开,哪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便于相应人员了解。其次,细化高校教育教学公开范围的主体,则是针对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而言,避免出现违法诈骗、信息盗用行为。

2.2规范高校财务信息公开

资金是高校基础设施建立、人员调动的根本。我国高校目前面临主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导致的办学质量不高,部分学校更是严重拖欠银行债务,有损高校形象。从高校资金使用看,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大致占50%,科研经费、差旅费约占40%,俨然成为吞噬高校资金的“黑洞”。高校因其享有一定的自主权,管理者和主要负责人对资金享有支配权利,又由于相关信息透明度不高,导致资金具体流向不明确,高校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以往高校因财务信息不公开,在账目上更多体现为单纯的数字,具体财务状况不明确。这种不透明、隐性强的行为必然影响更多资金在教育教学上的合理使用,影响高校教学质量。需要披露的高校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如定编制、公布、更新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及投诉方式,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等[11],而因为普遍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及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导致财务信息公开难以实施开展[12],因此,有必要构建完善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11]。

2.3规范高校招生信息公开

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具体针对高校在高考招生中的录取情况。因我国采取的是分数查询及录取自助查询机制,很多学生在查询后只了解是否被录取,并不能从被录取高校的公开信息网站上进行查询。高校对于其内部系别成绩、人数、排名也不予公开。在增强学生猎奇心理同时,更多会隐藏一些违规录取行为,这与我国倡导的教育公平是相违背的。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将系别最低录取分数、录取学生分数进行排名的行为,是最直接的教育公平的体现。

2.4规范其他应当公开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

其它应当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涵盖面较广,学生期末成绩、选修课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奖学金评定、毕业论文答辩以及学生证件补办公开证明等都包含在应当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障公开范围和主体的及时公布,高校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数据进行优化,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公开,便于他人质询。这种大数据的实时性,也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整合,相比原来的工作会更为简单和高效。

3 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创新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1高校管理信息公开机制由压力型转向动力型

总体来看,现行的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还属于压力型的、被动型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探索如何把高校信息公开由被动转向主动,构建动力型的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空间。在企业范围内,除强制性公开(披露)的信息之外,早已出现自愿性信息公开(披露),即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公开(披露)的信息,如管理者对公司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公司实际运作数据、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

在国外大学中,日本大学信息公开正在形成新的趋向,重点放在战略性的、积极的对信息进行主动公开;其理念是信息公开不应止步于履行社会责任,更需要在有限资源中设置必要的优先顺序[13]。而在美国,作为现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问责制(Accountability)成为影响美国教育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自愿问责制的核心是满足外界对本科生学习经历的透明化要求,并维持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使命;通过“自愿问责制”所提供的本科教育信息,使公众对每一所成员院校的重要方面都能够获得一种公平而有益的认识,转变学生和家长的择校观念,增强学生取得成功的信心和对公立院校的信赖。可以说,自愿问责制体现了美国高等学校整合社会问责与自我改进的抱负[14]。

3.2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与高校质量报告制度深度融合

2011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985工程’高校公布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137号),要求“985工程”高校先行公布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通知还要求:有关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撰写《质量报告》报送教育部高教司,并在教育部网站与本校网站同步公布。该报告是我国高校首次以公开形式向政府和社会汇报学校教育质量的文本文件。作为高校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方式之一,《质量报告》的意义在于:作为服务于公共问责的有益工具,它应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可靠信息,同时能激励大学自我提升,即质量报告融合回应问责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功效[15]。《质量报告》是高校向社会公开办学信息的文件,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高校全面真实的办学情况,以回应社会对高校办学的问责。高校借助发布《质量报告》的机制能够拥有稳定的信息公开渠道,使教育教学信息公开成为自主办学的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定期全面地发布教育教学信息,使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机构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从而更准确地判断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可以拥有互信合作的信息基础[16]。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质量报告》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报告》的公布要求、原则、程序应符合高校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与此同时,完善健全的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是高质量《质量报告》的保障,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管理信息公开制度与高校质量报告制度的深度融合。

3.3高校与下属二级学院信息公开建立联动机制

从高校对外信息公开网站的建设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正在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但基于高校人数多、院系多等特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并不能涵盖所有院系具体教育教学管理情况,由此需要高校内二级学院同时推行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制度,隶属于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之中,便于接受查询和监督。相比一本院校来说,我国当前二本和三本院校开展高校与二级学院信息公开联动机制的情况不佳,部分二本和三本院系甚至没有建设信息公开网站。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校管理整体性、规范性。所以,建立高校与二级学院信息公开联动机制,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3.4高校管理信息公开流程充分借力新媒体新技术

随着人们进入新媒体时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怎样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使用新兴媒体来创新高校管理机制,成为当代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17]。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云计算的应用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探索如何借助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系统进行整合,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整合与共享,构建了高等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架构,实现基础设施的效率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8]。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挖掘能力和人工智能开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软件被开发和应用,这无疑对高校信息公开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19]。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借力于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优化管理信息公开的流程。

3.5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支撑教育教学信息预警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预警是对高校教育教学信息监测、分析后的一种现代网络情报监督机制。因高校地位特殊,国家给予高校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办学权力,也正是这种权力配置,造成高校内部分管理者“拥兵自重”,随意使用国家赋予的权力,严重伤害高等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对于高校,因地位特殊,所以自主权力是不能随意剥夺的。但为规范权力的正确使用,需要构建有效的信息汇报与预警机制。由此,有必要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信息公开制度,通过高校信息公开进行监测和分析,对高校公开信息真实性、价值性或是违规行为采取信息预警,既能保障学校和学生个人利益,同时也能逐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监督机制,有利于达成高校教育改革目标。

4 结论

信息公开早已不再是政府“专利”,而是国民内心的诉求,是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一步。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摇篮,是全社会教育教学的高端领域,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尹晓敏.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5,(1):45-48.

[2]曾兵.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余斌.论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制度[J].辽宁教育研究,2008,(6):39-41.

[4]马海群.国外大学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0-52.

[5]刘涧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化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2-53.

[6]王彤.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7]马海群,吕红.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体系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3):10-15.

[8]周丽霞,杨志和.基于民众公平诉求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核心框架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3):6-9.

[9]马海群.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与评价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0]夏欢欢.高校信息公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法理依据与现实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15,3(5):45-50.

[11]杨志军.高等学校财务信息披露及其研究纠偏问题刍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研究生论文专刊):199-203.

[12]罗伟峰,吴乐.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存在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4,(1):108-110.

[13](日本)刘庆红.关于日本大学信息公开状况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47-52.

[14]柳亮.“自愿问责制”: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发展的新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1,(2):81-85.

[15]别敦荣.关于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51-53.

[16]张金丽.高校信息公开及其法律规范[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7]朱千波.新媒体驱动高校管理机制创新[J].新闻战线,2015,(5下):34-35.

[18]王凤领.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5,(4):146-150.

[19]高阳.大数据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推进作用[J].科技视界,2013,(25):135,158.

(本文责任编辑:张丽娟)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g Yanchu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1,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key link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utting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through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 paper expound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key area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and explored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universities;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作者简介:王艳春(1969-),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5-09-14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152-04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28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高校
基于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