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与破解

2016-01-18 08:29强,蒋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技能应用型困境

张 强,蒋 宁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与破解

张强,蒋宁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广西 玉林537000)

摘要:师范生教学技能是师范生的核心执教能力。基于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研究了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认为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面临角色认知与动力迷失、课程建设滞后、指导乏力、实践不足等困境,提出了加强认知引导、革新课程与教学、提升团队指导、强化校内实训、优化教育实习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困境;对策

1996年以来,雨后春笋般升本的地方院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社会的发展对地方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应用型办学的定位、2015年起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的提出等等,正是呼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对我们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更是一个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和老牌体育院校相比,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基本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在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更要面对不少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重新审视和改革原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努力探索破解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困境的对策与措施,才能更好的应对办学新定位与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提升招生与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研究并破解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途径与困境

1.1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构成与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技能是一种综合应用体育运动技术与教育教学技能为一体的教学能力。综合是指体育师范生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知识、技巧(导入、口令、示范讲解、组织管理等)的内化与综合觉悟,应用则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模拟或真实)活动中,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将内化的综合体育教学技能按需展示与呈现。体育教学技能是体育师范生的核心执教能力,直接影响其未来教学生涯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师职位考评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构成体系主要有基本技能、设计操作技能、反思技能等3个大类,具体细分为5个模块、20项技能点(见图1)。

图1 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构成体系

教学技能具有多维性和发展性特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环境)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生体育教学技能是学会或练会的,如果学生没有参加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意义建构,即不能将教学技能内化为良好的教学行为加以呈现。由于“再优秀的专家也有很多知识不能以形式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只能由教育者本人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验和建构”[1]。我们认为,教学技能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应当是一种努力实践的教学行为体验和反思。一般情况下,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实训与实习培养,即校内实训途径和校外教育实习这两条实践途径,两者不可偏废,这是体育师范院校培养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但各体育院系侧重的途径各不相同。

1.2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体育师范生教育应突出核心执教能力,提升体育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本就处于竞争弱势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院系,在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还要面对诸如认知与动力迷失、实训与实习不足等方面的困境,影响其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

1.2.1角色认知与动力迷失

教师的职业认知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的内容之一,要求师范生具有“较高的从教愿望,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以及对教师基本工作内容、职责有较清楚了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等等。然而,师范生就业竞争形势的严峻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高要求,给培养职前准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带来认知与动力的迷失。我们在日常工作交流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和学生受到较为严重的“角色认知与职业认同困扰”:一是因对师范生毕业后是否从教的不确定性而影响不少师生对师范生角色的认知,对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师生教与学的责任心;二是认识不到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意义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内涵,不懂得教师角色形塑是为师之本,专业知识的获得是为师之资,实践智慧的养成是为师之实[2]。三是尚未认识到这种挑战的压力和动力,虽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既是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应,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启动的标志,对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和师生,应该既有生存与就业的压力,更应该有教与学的动力,但在部分师生看来那似乎只是学校领导该操心的事情。在这些认知不足的困扰下,师生对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动力不足,行动上得过且过,学习消极,生活懒散。

1.2.2体育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课程建设的滞后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技能培养面临的困境之一,虽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各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系统设计、领域划分和明确学分,但却缺少实施细则和可参考的经验,不少学校课程建设仍然习惯于按部就班,未能跟上基础教育师资成长的培养要求。一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体轻教”。“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学分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而且与一些通识教育课程相比,也严重偏低”[3],各地方体育院系虽然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设,但总体来说,由于多年形成的过于强调“体育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更重要”思想的羁绊,课程体系框架突出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类为主,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着“师范性”始终不及“体育性”重要,师范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偏低(<10%);二是教学技能实践类课程数量和课时不足,先修课程顺序和连续性不合理,过于随意,安排在同一学期或分隔1~2学期,对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缺少整合;三是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改革落后于中小学,跟不上中小学教改的步伐。表现在教学内容上高难多,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以传统技能教学为主,学法上以被动模仿学练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他们最熟悉的就是传统的技能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不会用,入职后以传统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任教中小学教学往往不受欢迎。

1.2.3教师指导乏力

在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通常由校内和校外两类教师进行指导,一类为学校体育学与中教法教师,另一类是负责职前校外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前者一般是体育教育专业院系教师,往往只有1~2名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主要以班级授课形式完成学校体育学和中教法的理论课讲授,对于实践实习、实训的指导无论按小组还是个别指导的形式都显得人单力薄,分身无术,显然指导难以到位,即使有责任心也无精力给众多学生更多的指导提升;对于后者,一是带队指导教师,通常都由本院系校青年教师担任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往往由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水平尚不够丰富高超,加上缺乏中学教学工作的经历和指导管理教学实践的能力,而影响指导实习的质量;二是由地方中小学实习学校或实习基地的任课体育教师任指导,或因不够合作或不尽责指导等,管理、监控、评价很难到位,都影响到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1.2.4教学技能实践不足

实践时间少、平台单一、环境差等等,是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普遍面对的困境。有研究认为国内教师教育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10%,远低于国际上教师教育实践课时15%的比例。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来说,这一比例更低些,由于师范生要学习太多的体育运动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他们的职前教育实践如实训与实习的时间、机会等相比其他专业师范生更少,职前教育实践训练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实习时间短。与至少2年4个学期以上的体育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比,原来1~3个月的实习时间明显太短,目前虽延长到1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时间,但除去开学前后的准备和收尾工作及天气等影响,真正的体育教育实习时间也就10周左右,加上实习点(基地)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不规范等影响,往往导致不少师范生实践走过场;二是教育实践形式单一,目前的教育实践主要是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但绝大多数学校只关注毕业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不太重视教育见习和实验练习,更懒于创新教育实践形式进行更为有效的实训培养。教学技能实践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师范生所学体育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未能很好的结合,难于有效内化为他们的教学能力,进而影响其建立求职和职业生涯的自信心。

2破解困境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强认知引导:认知导航与大学生涯规划

加强核心认知引导提增正能量是解决认知与动力不足困境的有效对策。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情感,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动,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师生来说,角色认知、职业认同、专业认识是必须提升的核心认知。首先,角色认知是每个社会人融入社会分工前的最基本的认识条件之一,“个人的角色化过程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4],认识体育师范生这个角色,以及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不仅会给自身带来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价值定位,同时,还必须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必须积极谋求教师专业教育发展,努力习得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养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因此,师范生“准体育教师”角色认同是专业技能获得的逻辑起点;其次,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要认识到入职门槛的提高和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岗位责任,决定着“竞争激烈,为师不易”应是求职和从教的常态,应成为每一个从事这份职业者的正常心态,才能有效催生出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必须让师生都知道,近年来甚至未来较长时期“我国体育人才就业需求依然以体育教学为主,占我国体育人才总需求的55%”(详见图2)[5],在我国一些地区,体育教师仍属紧缺性人才,特别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需要大量高品质、精业务的体育教师,那些既具备良好的职业认同,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范生是不难找到工作的;再次,要认识“体育专业性”与“教育师范性”并重。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普通人文与科技知识(各专业都需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缺一不可。我们主要通过认知导航与大学生涯规划两大措施来提升师生的核心认知水平与动力。认知导航方面有校内常规教育、辩论沙龙、媒体宣传舆情引导等;大学生涯规划(学习计划、生活辅导、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在体育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助下,由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师范生大学生涯规划导师,跟踪指导至学生毕业。

图2 我国体育人才就业需求以体育教学为主

2.2革新课程与教学体系:基础体育性和师范实践性并重

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和时代改革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是走出困境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修改原有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施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程的设置”[6]。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包括必修与限定选修课程,一般由通识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构成,原有通识类课程太泛,专业课程过多,教学技能实践类课程少,改革该体系必须紧密围绕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容(3个大类、5个模块、20项技能点),调整通识与专业课程开课学期、时数等设置,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基础课比重对接基础教育课程,加大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时数,使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体育术科与其它体育专业(如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有较大区别,实践已证明即使掌握再多的体育项目技术而没有好的教育教学技能,也未必能顺利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技能就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合理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普通人文与科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突出广度和精度,淡化深度和难度,加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学练时间,精讲多练,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技术,既要教会师范生尽快掌握规范动作,又要教会师范生启发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大一全学年重点完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常见运动项目基础技术、战术技能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训练师范生的口令、队列、徒手操等基本技术的示范、讲解技能;大二在继续学习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和考核学校体育学、中学教材教法,安排体育教育见习观摩、评课等内容;大三重点强化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说课、模拟上课等技能训练内容,并参加年级、院系、校级或区级的师范生技能比赛;大四第一学期重点完成校外体育教育实习和教学反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学研练,要求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目标教学、小组研讨案例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模拟教学、微课教学等教学方式。

2.3提升指导团队:建团立制

教师是师范生技能学习最直接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居于重要的主导地位,没有足够的教学技能教师特别是教师团队的指导,为数众多的师范生其教学技能很难提高,这个团队必须是由具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的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因此,如何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师资团队,对地方院校摆脱困境、提升体育师范生技能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3项机制:一是建立三级指导团队,明确职责分工配合。核心指导教师团队1~5人,由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专任教师和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组成,负责实训、实习有关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及各项技能专训小组负责人;二级指导团队由聘请的外校专家或中学优秀体育教师作为客座指导教师,三级指导团队则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或同级教学技能优秀学生代表担任助理指导,协助一级、二级指导教师做好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总团队长由院长亲自担任(团队长或带头人应由教学技能经验丰富、系统讲授两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高职称教师或主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担任),以加强团队的管理和资源的整合,形成凝聚力;二是建立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在工作量计算、绩效发放、评优奖励、评职推荐等方面优先;三是建立指导教师交流提高机制,定期团队内研究交流,不定期区内外访问交流,安排教师到中小学挂职任教,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团队整体指导能力。

2.4强化校内实训:长期常态化

我们认为教学技能实践不足的困境,可通过强化校内实训来突破两点:一是全面提升体育师范生基础技能(如普通话、计算机、三笔字、简笔画、体育运动技术);二是重点提升教学设计操作技能(如教案设计、上课的导入、口令、示范讲解等)与反思技能(说课评课技能)。首先,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确保训练过程的长期化、常态化。师范生教学技能指导团队通过学习研究有关文件和《幼儿、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行)》,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划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模块,分类细分细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确定长期、中期、短期训练目标、任务,以便循序渐进、分类训练突破,最后综合集成;二是逐步建立课内、课外、网络训练平台,构筑突破时空限制的立体化体育教学技能校内实训大平台。课内平台是指以各门课程相关知识技能教学为基础,通过学习掌握应有的体育师范生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主要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课外平台则作为课内平台的延伸和保障,力争充分利用校内的体育教学资源和课余时间,促使体育师范生自练、互练模拟教学环节等课外训练;网络则是学生远程学习、自主学习、观摩体育教学技能展示的先进平台,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外训练平台的补充;三是编写实训教材,实施和完善《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与考核指南》,考核评价校内实训成果,加强校内实训监测评估,把校内实训落到实处。

2.5优化教育实习:优选与共建

创新教育实习,优选和共建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可进一步突破实践不足的困境。一是优选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中小学校是体育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不可缺少的基地,担负着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接触真实规范的课堂教学,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特别是教学组织管理、应变等技能),因此必须优选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过程较规范的学校;二是共建优质实习基地。可通过加强与地方教育局(办)及联系,参与地方中小学校的体育基础教学改革,评估实习基地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共赢伙伴关系;三是完善和落实职前教育实习管理方案。根据每年实际修定并完善和《体育师范生实习基地实习管理制度》、《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标准》等,对每年前往各地各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这种基于校校、校地合作的实践实习体验对师范生技能的提升更接近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杜静.校本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5(8):65-68.

[2]靳玉乐,肖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14(5):121-127.

[3]刘吉辉.基于实践导向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4(6):34-35.

[4]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91.

[5]刘波.社会转型期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09-111.

[6]冼秀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18-120.

Perplexity and solu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oriented students' teaching abilities in local colleges

ZHANG Qiang,JIANG Ni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YulinNormalUniversity,Yulin537000,Guangxi,China)

Abstract:Teaching abilities are critical to teacher-oriented students. The author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Yulin Normal College, mainly focus on the perplexity and solution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oriented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teaching skills in local colleges. The current obstacles include students' loss in role perception, lack of motivation, guidance and practice, backwardn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tc. Accordingl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appli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oriented students; teaching abilities; perplexity;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张强(1969-),男,广西博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批号:13BTY006)。

收稿日期:2015-12-1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6-0091-04

猜你喜欢
教学技能应用型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跟踪导练(一)
困境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