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仔猪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1-18 08:20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农村

杨 勇

(四川省营山县朗池畜牧兽医管理站,四川 营山 637400)



浅谈当前农村仔猪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勇

(四川省营山县朗池畜牧兽医管理站,四川 营山 637400)

摘要:笔者对当地农村仔猪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仔猪生产上存在着盲目引种,种猪利用不当、饲养管理差,仔猪培育措施及管理不科学,环境差,上市体重较小,忽视卫生防疫工作等诸多问题。据268窝断奶仔猪的统计,平均存活率仅71.6%,比我市最好的种猪场低27.7%;32窝仔猪平均个体断奶重为13.5kg, 比我市最好的种猪场低2.8kg。因上述各因素的共同作用,极大地影响着猪苗数量的供给及质量的提高,给养猪生产带来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仔猪生产;问题;对策

据资料统计,猪肉消费占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的70%左右,是我国人民动物性食品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解决我国人民肉食的主导产品。近年来的生产统计表明,有90%左右的猪肉是由千家万户养猪生产提供的。面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kg的国情,解决全民肉食品问题,完全靠集约化生产来提供,短期内还不能实现,而且还涉及到饲料来源、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专业户养猪和千家万户农家养猪生产,能比较充分地利用当地饲料资源,实现剩余粮食的就地转化;同时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占用资金少,只要能控制好规模,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和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就能就地利用和处理好粪污,有利于农牧结合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粮食和肉食生产,符合我国国情。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千家万户的散养猪不但将与集约化养猪生产并存,而且在解决我国肉食供应上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仔猪的品质及充足的数量供给,是肥猪生产、猪肉来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发展养猪业的基础。否则,肥猪育肥量减少,育肥效果降低,猪肉生产量下降,依靠猪肉为主的13亿中国人的肉食品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因此,专业户及千家万户的农家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现代化,应当给予积极支持和高度关注。

为了了解农村仔猪生产情况,笔者对朗池镇的白塔村、五通村、红光村、石山村、古井村、凤凰村等12村48户母猪养殖户的种猪引种、配种改良、仔猪培育及268窝仔猪断奶成活率(平均成活率71.6%,而本市最好的场259窝平均成活率为99.3%),32窝仔猪双月断奶重(平均个体重为13.5kg,比本市最好的场低2.8kg)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认为,农家仔猪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育肥猪苗数量的供给和质量的提高,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影响。在此,对农村农家仔猪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农家仔猪生产者参考。

1盲目引种

优良的品种是发展养猪生产的基础之一。目前,在我国的杂交生产主干体系中,除重视利用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外,引入国外优良种猪是必要的。利用外种与我国猪种杂交,其杂交后代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是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措施之一。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法经销商把农村不常见的几系配套杂优猪(如“迪卡”、“斯格”等)吹得神乎其神,并极力掩盖其缺点,将父系里的母猪,母系里的公猪拿来当种猪卖,“炒种”坑农。另外,有的所引品种与当地饲养条件不相适应,杂交改良效果不理想,未能达到引种的最终目的。针对引种这一问题,为了保证引入品种的质量,本地利用效果等,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引种应到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国有种猪场和有影响力的国家核心种猪场引种,注意品种的生产性能(如产仔率、初生重、生长速度、达100kg重天数、酮体重、瘦肉率等),不要到无种猪生产资质的猪场及个体经销商处引种;二是应索取种猪系谱、种猪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资料;三是引入适宜当地饲养条件及杂交改良效果好的优良品种;四是选好引种的时间和注意引种过程中对种猪肢蹄的保护;五是引入前要严格消毒、空置1周,引入后要隔离饲养,详加观察30d以上,确认无疫病出现后方能入场饲养,以避免疫病传入。

2不重视哺喂初乳和固定乳头

有的农户仔猪出生后不及时哺喂初乳,要3~4h才给喂乳。或母猪夜间产仔,又无人值班守护,任其自然分娩,第二天才发现母猪已产仔,甚至个别仔猪已死亡。究其死亡原因,一定是因未及时喂乳饿死、冷死,或母猪对其踩死、压死。有的农户对母猪产前、产后饲养水平都很低,母猪营养不良,初乳供给量不足,仔猪不能吃到足够的初乳。还有大多数农户没有给初生仔猪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惯,只有仔猪的自然选择乳头,而不结合人工固定乳头,导致断奶时个体体格大小不一,发育不均,全窝不整齐。

初乳是指母猪产后3d以内的乳。与常乳比较,具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初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常乳的3倍,维生素A、D、C比常乳高10~15倍;二是初乳中含有较多的抗体和仔猪可利用的热源基质,仔猪必须通过早吃初乳,及早获得能量和抗体(因母猪的胎盘很厚,抗体不能透过胎盘屏障,只能出生后从初乳中获得),以增强仔猪的抗寒和抗病能力;三是初乳酸度较高,对消化器官的活动有良好的作用;四是初乳中含有镁盐,具有可促胎粪的排出而舒通胃肠的作用。研究表明,初乳中的蛋白质和免疫球蛋白等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降低,一般仔猪出生后在2h内一定要哺上初乳。生产实践证明,仔猪若吃不到初乳,或吃的初乳量不足,很难成活或易生病。因此,尽早地喂好喂足初乳,是提高仔猪成活率,保证仔猪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措施之一。

仔猪有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惯,生后几小时就能凭借发达的嗅觉,分辨出自己吃过的乳头。同时,乳头的泌乳量是不一致的。从前往后,泌乳量递减,若只采取仔猪自然选择,不结合人工固定乳头,体大力强的个体就会抢占奶水多的前排乳头,个体小的只能吃奶水少的后排乳头,甚至个别极小个体被挤掉吃不上乳。因此,应采取自然选择结合人工固定乳头,让全窝发育均匀。在生产实践中,固定乳头应在产后2~3d内完成,其原则是:一般商品猪生产场家,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面乳头,体格大的仔猪固定在后面乳头,中等体格大小者居中,经过2~3d的人工固定后就可达到目的了。同时,看护人员要注意把奶,即随时帮助弱小仔猪在母猪放奶时吃上奶,以利于其成活。

3对种公、母猪利用不当,饲养管理差

一些地方的农户或乡镇配种站,种公、母猪参加配种的月龄过早(5~6月),体重过小(50~60kg),这样的月龄及体重配种,公、母猪均未发育成熟,不但导致产仔数少,仔猪生活力差,所产弱胎死亡率高,而且也影响种公、母猪的自身发育,达不到成年体格应有大小和减少其使用年限,这种现象应当杜绝。还有个别专业户和乡镇配种站对种公猪的利用不合理,如每天本交或采精多达3次,这样既不能保证公猪精液品质,影响母猪受胎率,减少年产仔猪窝数,增加饲养成本,又过多地消耗了公猪的精力和体力,导致公猪未老先衰,降低使用年限。

在仔猪生产中,要严格控制公、母猪的初配年龄与体重。一般公猪应在8~10月龄(国外品种10~12月龄),体重达到125~135kg左右配种为好;母猪应在8月龄,体重达到120~130kg时参加配种为好。若月龄达到,而体重未达到,应推迟配种时间。对公猪的科学利用频率为:3岁以下的青年公猪日配1次,3龄以上的成年公猪日配1~2次,若日配2次或采精2次,次间间隔时间为11~12h。公猪每周应安排2d休息时间,以利于恢复体力,保证优良的精液品质。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对种公母猪饲养管理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如饲养水平过高或过低,引起种猪过肥或过瘦,公猪缺乏性欲,精液品质差,母猪不发情或隐性发情而导致配种障碍。在管理上种猪缺乏运动、圈舍的卫生差、冬天不能保暖、夏天无降温设备等,都会引起公猪精液品种降低甚至死精,导致配种效果差,同时公猪还易生病等。

对公猪合理的营养供给,正确的管理方法是保证精液品质,提高配种效果必不可缺少的。公猪每次交配射精量大,一般为200~300mL,高者达700mL以上。中等体重的种公猪的饲料中,消化能在24.28~26.40MJ/kg之间,油饼类蛋白料应占20%~24%,蛋白水平应为14%~15%。饲粮中骨贝粉应占2%,盐0.25%~0.50%。非配种期和配种期的精料供给量分别为2kg/头.d和3kg/头.d。适当饲喂优质青绿饲料以满足维生素之需。在管理上,公猪适当运动可增强精子活力,提高精液品质。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1.5~2.0h,行程2km左右,恶劣天气停止运动。

养好待配母猪,保八成体膘,可提高受胎率。待配母猪经过一个哺乳期后,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多,多数比较瘦弱,如不及时复膘,会影响发情、受胎。因此,应加强待配母猪的营养供给,尽可能做到饲料多样化,合理搭配,确保饲料的全价性。国内外试验证明,实行“短期优饲”,对促进母猪发情,增加排卵数,提高卵子质量有良好的影响。一般在配前10~14d开始,在原日粮的基础上加喂2kg左右精料,能增加排卵数2枚左右。对青年母猪效果明显,对经产母猪可提高卵子质量,有利于受胎。配后减去增喂的精料。

4仔猪开食晚、补料差

一些农户不单独给仔猪喂开食料、仔猪料,仔猪模仿母猪采食,跟随母猪舔食大猪料。有的农户即使补料,也要等到仔猪出生半个月后才单独补料,同时只补玉米、麸皮等类的低蛋白质饲料,补料时间晚、质量差。众所周知,母猪料与仔猪料相比,其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含量相差甚远,粗纤维含量较高,与仔猪的营养需要和消化生理不相适应。补料的时间晚、质量差也无法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断奶后的快速生长,致使一些仔猪体弱,生长迟缓,易患病,个别的沦为“僵猪”。仔猪阶段的饲料转换率较高,平均在1.2左右,因此,对仔猪早开食、早补料,不但符合仔猪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点的需要。而且在经济上也合算。

一般仔猪在6~7日龄用炒粒开食,或用甜味、奶香味调制的颗粒料开食。这些带香味、甜味的粒料既可诱食,又可配合仔猪因长牙、牙根发痒而磨牙。开食后即可补给仔猪全价料。最初可在全价料上撒一些开食料,以后逐渐撤销开食料,待20d后仔猪就能采食较多的饲料。20d后母猪泌乳量开始下降时,仔猪能从饲料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仔猪料应为高能量,高蛋白,营养全价,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粮。1kg饲粮消化能不低于13.39MJ,粗蛋白质18%~20%,氨基酸不低于1%,糠麸类不超10%,动物饲料应占5%~8%,另加骨贝粉2%,食盐0.3%。

5育仔环境差

一些农户在育仔阶段,尤其在冬春季节缺乏特别的保暖措施,圈舍潮湿阴冷,仔猪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生长缓慢,成活率下降。还因疏于管理,对仔猪又无特殊的保护措施,母猪踩、压死仔猪的现象经常发生。在仔猪培育阶段,特别是仔猪出生1周内,除喂好喂足初乳、固定乳头外,在管理中应加强对仔猪的保温、防压工作。

6很少给仔猪补铁、硒等必需的矿物元素

调查的38户母猪养殖户中,其中只有3户给初生仔猪注射了“富来血”补铁、补硒,其余养殖户均没有。仔猪初生时体内铁的贮存量约50mg,每日从乳中吸收约1mg,每日造血消耗约7mg铁,若不另外补给,约1周后仔猪就会出现被毛粗乱,可视粘膜发绀等缺铁性贫血现象。缺硒时仔猪会出现痢疾、肝坏死、白肌病等疾病。缺上述两种元素均会导致仔猪发病率、死亡率上升,应注意补给。一般仔猪出生后1~2d内就应补铁、补硒。其方法有:①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钴硒合剂(富来血)1~2mL/头。②用0.25%硫酸亚铁和0.1%硫酸铜各一半混合水溶液,仔猪拱奶时滴在母猪乳头上让其吸入,或直接用吸管投喂给仔猪。同时肌注0.1%亚硒酸钠溶液0.5mL。③在仔猪活动区撒放红粘土让其舔食,可从中获取铁等矿物元素。

7仔猪上市体重过小

一些地方的专业大户或农户,圈舍、饲料、技术力量等条件并不理想,但仔猪于10kg左右即断奶上市,表面上看可以增加母猪年产仔窝数,提高母猪年生产力,似乎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其实正好相反,日龄在30~40d的仔猪,刚进入旺食期,日增重正值上升阶段(见表1),料重比较低,在1~1.2之间,几乎是“斤粮斤猪”。比较一下仔猪料和仔猪的价位,补喂全价仔猪料是合算的,因为1kg仔猪料的价位远远低于1kg仔猪体重的价位。因此,为兼顾提高母猪利用率,减少空怀时间,提早发情再配,可适当将仔猪早断奶,但不应过早上市出售,应在本场内养一段时间,待仔猪到60日龄左右,体重达15kg以上再出栏上市为宜。这样一是延长饲喂仔猪料时间,增加仔猪阶段体重,二是个体稍大出售转群时,可降低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影响(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掉膘减重等),对买卖双方均有利。

表1 仔猪增重情况

8整体卫生防疫措施较差

不少的专业大户或农户,对仔猪不做预防注射或不重视预防注射、免疫接种工作,存在侥幸心理,这是对仔猪生产危害极大的潜在因素之一,一旦爆发某种传染病,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有个别养殖大户,缺乏整体防疫观念,没有车辆入场消毒设施,或对消毒药物选择不当,有的只踏生石灰即算消毒,人员出入猪舍不换鞋,不消毒,这样很容易将外边的病毒传入自家场内。有的平时没有消毒制度,很长时间也不进行消毒,消毒时也只是消毒猪栏而不消毒过道和用具,消毒不彻底。有些新上马的专业户,盲目扩群,在短期内从几个市场上突击买猪,极易将一些传染病“买入”。尽管买入后再做免疫,但有的猪可能处在潜伏期,仍有可能有大批猪发病,严重者会导致“全军覆灭”。

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避免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要求仔猪上市之前按规定做好完整的免疫接种工作,力争头头注射,个个免疫。一般母猪产前15~25d,耳根皮下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预防仔猪黄、白痢;1个月以上的仔猪,肌注仔猪副伤寒冻干苗,预防仔猪副伤寒;仔猪断奶后15d,注射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猪瘟不安全地区,仔猪在20~25日龄接种1次猪瘟苗,60日左右接种第2次。另外,建立健全入场消毒(如换鞋、设消毒池等)和场内定期消毒制度(1~2次/月)。引种时,不到有疫情的地区和场家买猪,只能到非疫区和正规的种猪场买猪,买回的猪必需隔离观察30d以上方可混群入场。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