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站前广场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

2016-01-22 03:45戴悦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南京景观

戴悦(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火车站站前广场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

戴悦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城市的重要门户窗口,它不仅起到交通集散的作用,更是一扇迎接八方宾客、展现城市风采的大门。随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步入高铁时代,各地都面临着老火车站改造、新高铁站建设的情况,如何完成站前广场从交通广场向休闲广场转变这一使命,关键就在于能否塑造出好的城市形象。目前学界更多地是对车站的设计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站前广场角度来探讨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是新世纪以来站前广场设计的典范,其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方式具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火车站站前广场;城市形象;景观;南京;

一、作为公共空间的火车站站前广场

城市广场作为镶嵌在城市规划图中的一颗明珠历来被建筑学家、规划师所重视。从城市规划专业进一步解释,“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1]不同于象征着金融的摩天大楼或是代表着休闲娱乐的购物中心,它是城市中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它具有功能复合化、使用者多元化、凝聚能力强等多项优势,是人们集会、休憩、观景、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市政广场”,它不仅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体现,更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空间。之所以具备凝聚力,可以让城市居民从孤立的原子式存在汇集成群体,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广场的政治功能,还因为它具有文化、经济、伦理、生态等多个功能,尤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复苏,公共空间的功能从政治逐渐转向了消费和休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型的广场活动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年长者的晨练、下棋等文娱活动已经屡见不鲜,近几年出现的“广场舞”文化现象也必须得依托城市广场这个物质平台。

我国的很多火车站及站前广场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当时的设计中,车站以及广场的设计更偏重于交通衔接功能,文化、经济、伦理、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则有所欠缺。比如在北京西站、西安站、郑州站、成都站、武昌站、南京站、杭州站这7个重要城市的火车站中,只有武昌站和南京站2个车站有绿化广场,武昌站没有配套的旅馆而郑州站则缺乏自行车停车场。[2]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交通广场,是城市广场诸类型中的一种,但由于其毗邻火车站的位置并且是陆上、空中、水上三种门户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人流量最大的门户空间,人们(主要是规划师和政府)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它对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理念构想、分区布局以及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并同时承担起展现门户形象的重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城规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对站前广场的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很多车站以及站前广场都经过或者面临着改造,其中尤以2002年开始改建2005年投入运行的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典型代表,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它的定位从交通广场开始向城市休闲广场转化。此外,各地大部分新建的高铁站都规划有绿化广场[3]也可以视为站前广场功能复合化的具体表现。

二、火车站站前广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关于城市的总体感知和体验的营造

在建筑师和规划师的眼中,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向人们展现城市的环境和特色的城市门户象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世纪50-60年代,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对此进行了分析。首先,他将城市意象中的物质形态元素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种,其中广场是一种重要的节点,“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集中的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比如街角的集散地或是一个围合的广场。”[4]火车站既是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也是火车、汽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汇聚的场所,因而是城市中重要的节点,他更是明确指出“波士顿的南站是城市中最强烈的节点之一”[5]。接着,林奇从视觉认知角度阐明了节点的意义。他认为在这样一个连接点或者道路汇聚点中,人们原先的行动会被打断并必须对下一步行动做出选择,所以人们会在此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做出决策。这样节点通过给予观察者一系列的节点特征比如地面、光照、植物等等营造出其独有的“场所感”,而一个良好的节点还会因其具有视线焦点和连贯的空间形态而更加耀眼夺目、令人难忘。林奇以波士顿的北碚车站为例,经过调查他发现前往波士顿的旅客虽然没有在此下车,但他们在此仍然会有进入波士顿市中心的感觉。可见火车站及其广场作为城市的门户并不仅仅具有规划理念或者地理学上的意义,它们对人的感知方面的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设想随着乘客们陆续离开车站,他们的目光会从车站逐渐转移到四周,在他们面前呈现的是一个新的城市等着他去感知、探索。他可能并不知道车站是城市的门户,但他一定会觉得走出车站的那一刻他步入了另一个世界。

(二)关于广场周围景观的设计

城市形象既包括前文提到的关于城市的总体感知和体验是城市形象的主观方面,它无疑还包括城市的形态、布局、景观等客观物质形态。城市社会学教授张鸿雁通过列举了11种从不同学科和角度对城市形象的定义总结出此概念的定义,他认为“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义,又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结果。”[6]火车站站前广场作为城市中的节点,它对于城市形象的表现和塑造亦即对“场所感”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其周围景观的设计来实现。所谓“景观”(landscape)是建筑学的一个术语,随着学科研究的发展,它从原先园林设计中的环境小品或者是对植物的开发和装饰已经扩展到地理学、生态学甚至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外延已经包括建筑、公共场所甚至社会现象。对景观的设计意味着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它使得文化与自然适当地融合,是一种改造大地的科学和艺术。南京火车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它位于南京老城区北,东依紫金山,南伴玄武湖,北靠小红山,自然环境优美。这种拥有湖光山色又离主城区不远的地理条件在全国各个新老火车站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与其他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相比,南京的站前广场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滨临风景优美的玄武湖,因而在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中滨湖区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在江苏省规划局公布的《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方案公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场的景观格局分为集散主广场区、过渡性引导广场区和湖滨亲水休闲区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湖滨亲水休闲区作为火车站与玄武湖的连接枢纽,意味着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相互渗透,这对于景观的设计和呈现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与基础,因而是设计的重点。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历来受到设计师的重视,我们可以借鉴城市滨江区域的景观设计来对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分析。

1.对滨江区域景观设计的借鉴。

站前广场与湖对岸的距离并不算远,在人的肉眼视线范围之内,与滨江两岸的情形相似。滨江区域的景观设计往往一边是城市空间一边是自然风景,形成人工与自然的相互映衬,人文与自然空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空间通过绿色植被、鸟语花香给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城市森林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慢下来,使人们的心情平和愉悦。相应地,城市空间象征的经济、文化与发展也为平静的自然空间带来丰富多彩与激情活力。两种类型的空间虽有一江之隔但通过精心合理的规划可以在相互渗透中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滨水区连接了过渡区以及玄武湖公园,并向湖面即对岸

的城区自然伸展。站在亲水木平台上,玄武湖开阔的水面与绿意盎然的绿洲一览无遗,视线再往后延伸越过如玉带一般的明城墙就可远眺南京市主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因此,与滨江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景观相比,站前广场可以将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尽收眼底。事实上,湖滨区也确实因其满足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以及优美的自然、城市景观成为旅客、居民最喜爱也是停留时间最久的区域。有研究者对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关景观偏好的调查显示,湖滨区是最有吸引力的区域,73%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广场部分。研究者也表述这部分区域的人流或临水驻足或拾级而坐,始终处于饱满状态。在主要活动方面,50%的受访者回答“赏景”,还有41%的表示在“休息”。可见湖滨区的景观设计获得了不少群众的认可,满足了他们的需求。[7]

2.广场景观的微观尺度分析。

正如前文谈到如果节点拥有一两处视线的焦点,那么节点就会更能吸引人的关注。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取景、借景都必须考虑到空间的尺度和比例,这对于视觉营造有重要意义。卢元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提到“人在20-30米的距离可以分辨出单体建筑物,在95-100米的距离可以辨别出建筑物,在570-650米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建筑天窗,而在1200-1350米的距离上只能看清楚建筑群及轮廓……当水域宽度大于500米时,应注重景观轮廓的营造,景观标志物、景观轮廓线、建筑天际线占据景观的主导地位。”[8]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也具有湖景、城墙、城市天际线等多个视觉焦点,并凭借各自的特征既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景观,也能共同构成一幅兼具共时性与历史性的时代画卷。湖滨景观中依据距离的远近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尺度。微观尺度指的是离人们最近的水域以及水域中的桥、喷泉、绿化等景观。湖滨区作为火车站与玄武湖的连接枢纽也起到了广场的主景观轴的作用,引导着人们视线的景观轴在湖畔结束,因而玄武湖水域就成了湖滨景观的第一个视觉焦点。湖岸边种植亲水乔灌木如垂柳、水杉、荷花、芦苇等,让来此休闲放松的人们能够领略柳浪闻莺、夏荷娉婷、秋波荡漾、银装素裹的四时美景,宁静的湖水中轻舟点点,湖中央的几个绿洲郁郁葱葱,构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静景,而湖中专门设计的喷泉可以为这幅美景增添动感与活力。

3.广场景观的中观尺度分析。

在目前的资料中,研究者们往往更为重视水域的景观以及后面的城市天际线,忽略了玄武湖景区重要的边界——明城墙。而明城墙恰恰构成了湖滨景观中重要的中观景观。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六朝古都”的美誉。而玄武湖畔的明城墙是南京作为明朝旧都的遗迹和标志,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怎样才能让人难以忘怀,标志性的建筑与景观固然是规划师们关心的重点,同时城市的历史资源、历史文脉更是有待开发和利用的天然宝库,巧妙地取景与借景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景观中的文化符号以其外形的独特、内涵的丰富以及相伴而生的故事传说能够唤起人们有关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能加深对城市的了解与喜爱,是对于城市的价值和城市人的心理归宿,因而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景观。在湖畔远眺,明城墙如一条卧龙盘踞在玄武湖边,灰褐色的城砖静静地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亡,又仿佛默默地诉说着一个城市的沧桑。此时无数有关金陵的诗文涌上心头,人们可能会想起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也可能会记起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这些历史景观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发挥着重塑人们的集体记忆的功能,能在这些景观中找到共鸣的人会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更多的体认,更好地形成城市形象的感知性的一面。

4.广场景观的宏观尺度分析。

在宏观景观方面,前文提到当距离超过1000米水域宽度大于500米时,就应该注重景观轮廓的打造,尤以将标志物、建筑天际线占据主导地位。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设计师运用了此理论并巧妙地借用了玄武湖后面众多写字楼的轮廓线,打造了一个城市天际线。在《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方案公示》中,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明确提出旅客可以看到“远处城市剪影闪烁”。写字楼的轮廓线是城市形

象的外表和重要景观,“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同时也是潜在的艺术形象。”[9]吉伯德对此这样论述。城市的轮廓线特别是城市天际线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形象展现。当我们在头脑中构想世界金融之都纽约时,往往浮现的是曼哈顿成台阶状的天际线。站前广场对岸的城市天际线是借景的良好范例,因为这一片写字楼群并不在南京最繁荣的CBD新街口商业区,这里并不是写字楼最密集最高的地区,但是这个垂直界面很好地满足了城市天际线营造中的群集效应与节奏、韵律原则,因而成为人们感知强烈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首先是群集效应,有心理学家指出城市天际线这一景观是在格式塔心理的作用下起作用,即在对物体的感知中,人更倾向于从整体而非局部来进行认知理解,整体优于并制约着局部。而成簇出现的高层建筑群相比于松散分布的更具有凝聚力与视觉张力,“集中出现的群体组合其各元素之间联系紧密,形成整体力场,其整体效果远胜于单体的机械相加”[10]。设想如果建筑之间过于稀疏,就无法呈现出优美的天际线。广场对岸的高层建筑在分布上不如新街口地区密集,但新街口地区的建筑并不在广场的视线范围内,这就避免了两簇建筑群的高下比较。同时虽然这片区域的高层建筑并不密集,但当它们都被投射到垂直界面上时,简单地说就是构成城市剪影时,呈现出疏密相间的二维投影,是一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其次,正如前文所言轮廓线也是一种潜在的艺术形象,遵循基本的美学规律:节奏和韵律。一栋栋高层建筑正如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它们的疏密相间形成一段段的节奏,它们的高低错落、起伏有致赋予节奏以韵律,两者共同编织成一段段优美的旋律。富有美感的城市天际线说明了城市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映像,因而成为了纽约、罗马、莫斯科等西方国家大城市主要的景观。难怪有学者将欧洲著名的城市广场,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罗马的圣彼得广场等比作“凝固的音乐”。在对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中,89%的受访者“很喜欢或者比较喜欢广场的设计风格”,没有受访者表示“不喜欢”;而对广场的总体印象83%的受访者表示“很好”或“较好”。有89%的受访者认为广场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值得拍照留念。[11]由此可见,站前广场的设计以及景观的塑造是成功的。

三、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改进之处

(一)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景观

尽管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自投入使用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而且获得了优秀工程的荣誉,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站前广场是城市中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为公众所共有并为公众提供场地。任何人不分民族和身份都可以自由地来此观景、休憩,因而广场是一种社会融合的体现。这种融合并不仅仅体现在使用者身份的融合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城市形象的集体认同上。密格朗姆提出了影响城市观察的三个因素,包括比较标准、观察者本人所扮的角色、个人的期望值。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使用者中有等候火车或才出站的旅客,也包括附近的城市居民和过往人员,这是使用者身份差异的直接原因。而来自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的人们又会因其个人的文化、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关注焦点形成广场空间的差异认知。比如等候火车的旅客更倾向于在湖边树下休憩而附近的居民则会在亲水平台上下棋、钓鱼。不同的社会团体存在着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景观可以分别满足这些需求。但是这些认知差异的存在并不妨碍公众对城市形成一个的总体认知或集体认同,艺术爱好者偏爱巴黎的卢浮宫而购物狂则热衷于香榭丽舍大街,而当你问起对巴黎的总体印象时,全世界都会回答你“巴黎是浪漫之都”。那么有关城市形象的认知真的是人们自发产生并逐渐达成共识的吗?很多学者尤其是社会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不同于建筑学家和规划设计师对于空间概念的实体性理解,这些学者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展现。曼纽·卡斯特曾提出“城市是社会的表现”“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12]目前的学术热点城市空间学更是将城市形象作为空间的表现形式,社会产生空间关系,空间关系反作用于社会产生社会关系。那么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就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并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受到福柯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开始注意空间与权力的关系,沙龙·祖金在她的《城市文化》一书中写道“而创造城市形象、定格城市画面的文化力量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些创造形象的人也塑造了一种集体认同”[13],许多文化机构通过采取特定的文化策略,一般是将文化的多元性和冲突性转化为一致的视觉景观来达到控制城市文化、形成集体认同的目的,迪士尼就是此类成功的典范。控制空间视觉的能力由空间控制权决定,在祖金看来这种空间控制权掌握在建筑师、设计师以及他们背后的文化机构与政府手中“我们不能仓促下结论说符号生产者(如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享有很大权力。如同其他任何市场经济一样,构建者比生产者有更大权

力。”虽然凯文·林奇在关于营造意象的论述中谈到这是观察者和规划师共同作用的结果,规划师贡献专业知识、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知作用对景观进行选择与组织,无论缺少其中哪个都不能诞生让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不过在今天中国的大背景下,设计师和文化机构、政府相比于观察者显然是居于强势地位,更具有塑造城市形象的主导权。尽管设计师如一位电影导演在空间中“设计情节”“导演故事”享有极大的自由来发挥自己的专业技巧和艺术创意,然而业主(政府、文化机构)则是幕后的制片人,他们往往掌控着设计过程中真正的话语权,对于景观的呈现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政府通过空间展示自己,它将空间作为其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并利用景观来深入人心。列斐伏尔曾以洛杉矶和迈阿密为例,两者都是真实的城市,但它们其实都是建立在虚幻的视觉消费之上。他认为洛杉矶和迈阿密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设计的景观诸如高速公路、私人休闲都是人类欲望的本土化具象,给人们一种对于未来的期待,这种期待正是被权力利用视觉消费的形式给建构出来的。前文提到的诸景观中,城市天际线也具有此功能,它象征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代表着城市的未来,它能够增强观赏者的信心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很多刚出火车站的务工者在看到这些轮廓线之后会产生对城市新生活的期待,虽然他们还并未真正步入主城区。

(二)景观的独白性特征与改进

这种景观带来的迷惑性很容易使人变成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批判性和创造力,“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居伊·德波提出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景观”(spectacles)概念并认为其本身是独白性质的是拒斥对话的,“景观自身展现为某种不容争辩和不可接近的事物。它发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14]景观并不像粗暴的武力或是政治强权通过外力来支配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心理上的潜移默化逐步蚕食掉人的主体性与批判性而对现有制度进行认同。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是在设计师和政府的共同商讨和决策中被筛选出来的,经过精心设计再向人们呈现的。风景优美的玄武湖、保存完好的明城墙、错落有致的高层建筑,每一处都是南京的文化符号,在方方面面体现出南京的城市形象。但是,这些景观是被给予的,因而人们心中产生的城市形象也是被建构出来的,关于南京的记忆也在不知不觉间被重塑了。相比于南京的其他城市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鲜有举办活动,笔者经常路过此地只见过一次合法宗教集会活动,整个广场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其他城市的广场中,已经出现了艺术爱好者或者是创意文化机构组织的微型景观展览,这些景观往往具备时代特色极富创意与个性,能引发不少群众围观。甚至还有些景观能够允许人的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给在场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广场景观的实践打破了以往景观单向度的信息灌输,使人们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创造,打破了景观的独白性质,从主观上讲能够更为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各种观念,在客观上也丰富了广场的设计保障了休闲广场使用者的滞留时间,让公共空间的效用予以更大程度地发挥。

四、结语

火车站是城市最重要的门户窗口,在当前各城市面临旧车站改造、高铁站建设的情况下,火车站前的绿化广场是规划设计中尤为值得关注的空间。站前广场的定位从交通广场向休闲广场转变的过程中,视觉系统成为首要的规划导向。合理选择地理位置、利用周围的自然与人工资源来塑造景观并注重激发使用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能够营造出一个舒适宜人、富有美感的场所,更能够形成对城市的了解与认同,从而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91.

[2][3]薛华.我国高铁客运站站前广场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34.

[4][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6,56.

[6]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8.

[7][11]芦建国,孙琴.火车站站前广场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34-37.

[8][10]姜凌.大景观理念在我国城市滨江景观营造中的应用[D].海口:海南大学,2011:36,42.

[9][英]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36.

[12][西]曼纽·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4.

[13][美]沙龙·祖金.城市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85.

(责任编辑:孙雯)

[14][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Research on City Image Role of Station Square
——Taking Nanjing Station Square as Example

Dai Yu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Station square i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city, which not only has the effect of traffic distribution, but also a gate to meet guests from all over world. With China'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to the era of high-speed rail, many cities face the problem to rebuild the old railway station, which often directly determines whether a city can give you a good image or not.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give more study on the design of the station, and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ion square to discuss how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ity. Nanjing station square is a good example of the design on the station square since the new century, which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 for shaping the city image.

【Keywords】station square; city image; landscape; Nanjing

【作者简介】戴悦(1991-),女,江苏宜兴人,南京大学文学院2013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艺术理论。

【收稿日期】2015-04-10

【文章编号】1671-5101(2015)04-0120-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9.21,TU984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南京景观
“南京不会忘记”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南京大闯关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