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2016-01-23 07:54罗源刘颖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云平台学生管理信息化

罗源++刘颖

摘要: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推广价值。本文从意识转变、管理平台建设、团队能力提升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一0039一03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校外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是学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完成学校培养职业人才任务的过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等多个方面。学生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各方而较普通高等院校均有较大差距,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所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指综合能力很强、技术能力较高的技术人员,强调素质和技术并重。通过有效的学生管理,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价值观,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内涵

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本质是服务。随着高职院校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服务整体水平,阻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应用水平。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依托云网络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多个并行的管理系统,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协同工作,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对学生进行实时、全面管理的工作模式。该模式的构建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解构现有的以学生管理部门为划分的工作格局,再根据各项工作任务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以事务办理流程为主线,以网络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搭建学生事务办理、学生资助、学生管理等多个并行的子系统,配备专门管理、服务团队,形成服务学生学生活的管理工作体系,基于网络平台和并行系统实施高效、便键的管理与服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人本管理理念

三、高职院校推行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卜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逐步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共识。日前,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茶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问的限制,满足了学生按需、自主、柔性学习要求,实现了泛在学习的需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离职院校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使用了一些信息化产品、网络系统和信息软件,但是往往是独立的系统,且系统相对分离,相互独立,整合度不高,资源共享集成度低,不能兼容、无法实现数据的互换和共享。构建基于云平台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实现多个系统信息共享、增强信息数据兼容性和整体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将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通过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诸如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行政班级建制、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的进行转变。灵活的教学、学习模式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能实现对于学的动态、开放性管理,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

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强调教育和管理功能外,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以学生为本”、“一站式服务”等学生事务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两大基本内容成为了学生事务的主要内涵。

搭建以服务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必须下移工作重心,把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同时,利用学生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不是简单的跨越,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与改进。强调服务不是放松管理、不抓教育,而是以服务的视角看管理和教育。即学生管理工作者改变传统的管理者身份,基于关爱的原则和发展的理念,重点关注学生权益保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等,完成从“保姆”、“消防员”到学生事务处理指导员和学生发展导师的转型。

2.整合工作任务,搭建管理平台

学生管理平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践环境和重要基础。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低,或者各管理系统的相对独立,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不能较好的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搭建基于云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与即时性,提升服务学生的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管理平台的建设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应用于学生管理服务。

其次,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调,解构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以学生成长周期和规律进行整合,统一各部门数据平台的格式标准,科学设计管理单元,推行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管理、学生事务办理的有效对接,形成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受理的学生网络管理体系,以此搭建起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学生管理平台。如:笔者所在学校基于云平台架构的思政教育专题平台“德馨园”,在平台整体框架下以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为思路,搭建了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德育实践、职业指导、校园文化等专题栏目,整理了完整、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形成了以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另外,还要做好学生管理平台与其他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如学校的教学管理平台,将于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平台等,实现多个管理平台的信息互通共享,增强信息数据的兼容性和整体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3.优化管理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团队主要以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保卫处和各院系学生工作办为核心,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人员,共同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传统的学生管理参与部门较多,在工作中存在方式单一、办事周期长、程序混乱、办事效率低下等缺陷。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借助开放性网络平台实施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时性与规范性等特点。精心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工作团队是保证高职院校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高效运行的一项重点内容。

首先,工作团队的建设要强调人本管理意识。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是“消费者”,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以便捷、高效为宗旨科学设计相关管理系统与办事流程。

其次,着力团队成员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对管理者的要求较高,一是该模式是基于大学工系统进行设计,综合性较强,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学生管理工作中某一专项工作的全部内容和工作流程;二是该模式下要求管理者及时处理工作任务、反馈意见,对管理者根据具体的事项进行研判与处理能力要求较高;三是该模式整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属于多部门协同工作,对团队成员的协作精神也有较高要求;四是该模式为多部门基于开放性网络平台协同工作,要求各部门必须对本部门相关工作内容进行规整和服务流程的重组优化,进一步简单化、平面化、并行化。

第三,加强团队信息化学生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是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开展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切人点,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激励,立项各级信息化学生管理类课题研究10余项,《基于大学城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WebQuest教学法》、《基于云空间的就业创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移动微格教学法在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等一批素质教育课程被立项为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素质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

4.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管理效益

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改变了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要求创新管理机制、沟通机制、协作机制、对接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工作机制,以适应整个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不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首先,要创新管理机制。一是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学生管理的规范性管理规范性;二是下移管理重心,有健全的制度和完整得的学生管理平台作为保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逐步实现学生管理服务的自主性和规范性。

其次,要重视沟通机制建设。在管理中心下移之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团队应将工作中心放在学生的沟通当中,建立与学生的交流渠道,收集学生意见,解决学生合理诉求,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平台建设,进而推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提升学生满意度。

第三,加强对接机制建设。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统一纳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框架下,主要解决学生管理平台与校内外其他多个平台的融合,并注意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学籍管理平台(系统)的对接,真正做到多平台的协同工作,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第四,实施协作机制。首先是在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下的协作机制建设,要建立学丁系统联合工作办法,确保学工系统内各职能部门的有序、协同工作,实现该模式的正常运行。另外,还要建立高职院校校内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多平台、多部门联合工作的协作机制,确保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五,推行激励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信息化建设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建设与学生管理的有效融合。同时将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评优评选指标体系,以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的长效推进机制建设

五、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推广价值。由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该模式存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但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全面应用,必将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云平台学生管理信息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