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16-01-25 08:01白贞子盛传伦李成花赵晓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流行性感染性本科生

白贞子,盛传伦,李成花,赵晓南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吉林 长春130033)



感染科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白贞子,盛传伦,李成花,赵晓南*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吉林 长春13003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本科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感染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多系统,可传播和非传播,通常因各种致病的或条件致病菌引起[1]。我科作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吉林省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重任,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修生、留学生的教学与培训基地。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规范化培训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的措施有一定体会,现总结如下。

1 目前感染科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1.1感染科疾病谱的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感染性疾病科以传染病为主,包括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疾病;霍乱、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炎等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及原虫病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预防的普及,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消灭了人间鼠疫、新生儿破伤风、麻疹、 白喉、脊髓灰质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儿童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也明显下降,感染专科医生的诊疗范围明显缩窄。20世纪80年代后,发生了从传染病到感染病的转变。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传染病,也包括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细菌耐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不明原因发热等。

1.2临床表现多样性

引起人类致病的病原微生物500多种,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如何从不同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中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不仅是感染专科医生,其他专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微生物引起不同临床表现,涉及多个系统、多个脏器,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同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临床表现多样,表现为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不同地区主要流行的传染病不同,如疟疾,多见于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南方和北方不同;季节性明显,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常见于冬春季节;霍乱、菌痢等消化道疾病常见于夏季;钩端螺旋体病常见于秋天。学生的课程安排是固定的,见习时间不能随意变动,要让他们在较短的见习时间内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传染病和感染病都见到是不可能的。

1.3教材的滞后性

感染性疾病的教材以传染性疾病为主,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也需要住院医师掌握。实际上经典传染病已经不是主流疾病,甚至逐渐消失,天花、脊髓灰质炎等已经消失,而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近 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 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MERS病毒、寨卡病毒?等疾病。随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但教材中没有出现,大纲中要求的重要的一些经典的传染病以及地方疫源性疾病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出现教材与实际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2]。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了解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是一个难题。

1.4实践教学的风险性

感染病的特殊性决定与患者接触具有风险。感染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及通过血液、体液传播。诊断明确的感染病,预防原则已明确,可以规避临床实习生被感染的风险,但不明原因发热传播途径不明,如何预防?学生面对感染病恐惧也很正常,如何让学生了解感染病的风险性,又能正确面对风险是一个难题。

2 针对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2.1加强感染病预防知识的培训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强调感染病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经途径,也是医学生进入社会工作的一个桥梁,更是培养医学生临床素养、独立工作的关键阶段。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患者总是由临床工作者首先发现,因而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就成为临床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传染病预防的关键环节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对于有效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2.2实践中重视感染病共性

抓住感染病共同的特点:感染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但其发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同疾病有同一的阶段性,发病机制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数互相吻合。感染病的阶段性包括第一,入侵部位,病原体入侵部位适当,才能生长繁殖发病,如霍乱、菌痢经口入侵,是发病的首要条件;第二,机体内定位,不同传染病各有特殊的规律性;第三、排除途径,病原体排除体外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表现不同传染期。在较短的实习期抓住感染病的共性,有利于了解疾病谱的多样性。

2.3实践中重视系统教学

将传染病按不同系统归类有些传染病神经系统表现突出,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森林脑炎等侵犯部位是脑膜和脑实质;有些传染病消化系统表现突出,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等;许多传染病发热同时伴有皮疹,麻疹、风疹、猩红热等。系统归纳总结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3],一方面学生获得知识,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将课内与课外,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将复杂的传染病的医学知识与“系统”连接起来,将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整合,理论与实践连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2.4丰富的教学实践方法弥补教材的不足

对带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新发传染病、非传染感染病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强调感染病学的特殊性和共性,每一种感染病都有特殊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防。要求学生主动配合,结合临床问题、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大家同心协力。发挥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3 实施改进措施后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本科毕业生初入临床工作实践中,其经验少,动手能力较差,进科之前首先温习感染性疾病专业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真正学会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 。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本科生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带教学习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是一项重大难题,今后仍然需要全科同志们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9.

[2]孙水林,付文娟,刘翠芸等.传染病学授课模式创新[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9(3):426.

[3]王静霞,白贞子,盛传伦等.用系统思维构建传染病理论体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8(25):58.

1007-4287(2016)08-1424-02

2015-08-12)

猜你喜欢
流行性感染性本科生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思考心电图之177》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