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笔欲增西域记——GIS视阈中《万里荷戈集》研究

2016-01-26 03:52

刘 京 臣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振笔欲增西域记
——GIS视阈中《万里荷戈集》研究

刘京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作为新兴学科的文学地理学,在学科归属、理论建设、研究方法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实证研究等方面,尚有开拓空间。通过自动标注、提取与分析《万里荷戈集》中的相关信息,依托GIS,在数字地图中进行标注,可用技术手段还原部分历史场景。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GIS;万里荷戈集

2011年11月,由江西省社科院文学所与广州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会上成立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这标志着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得到了学术界的正式认可。

正如很多学者所谈到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前辈学者即已提出了“文学地理学”这一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例如曾大兴、杨义、梅新林、陶礼天、彭民权、钟仕伦等都将兴趣转向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归属、理论体系建设、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等领域,虽然在诸如学科归属等问题上学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对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在“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研究”“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研究”“地域文学的发展与特点研究”“文学群体的形成、创作及其与地理环境之关系研究”“作家流徙与创作、作品地域特色对地理环境或文学风尚的影响研究”等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1]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王兆鹏、何勇强等学者已认识到这一学科在应用研究领域基本上尚未起步,试图以“建设中国文学数字地图平台”和运用GIS来推进相关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意识到“现在纸质地图精度不高、古今地图变化多样、文献考证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1]要解决这些困难,可以考虑借助于大数据及相关技术。本文以洪亮吉《万里荷戈集》为中心,依托GIS技术,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注,立求还原历史场景。

嘉庆四年(1799)八月二十四日,洪亮吉上书言事,惹怒嘉庆帝。二十五日,收监审问,拟斩立决。二十七日嘉庆发布谕旨:“洪亮吉著从宽免死,发往伊犁,交与将军保宁,严行管束。”(《清仁宗实录》卷五〇)二十八日,洪亮吉北上。跋涉五月余,至嘉庆五年二月十日方抵达伊犁将军府所在地惠远城。在惠远城住了不到100天,收到赦书:“军机大臣即传谕伊犁将军、大学士保宁,将洪亮吉释放回籍。”(《清仁宗实录》卷六五)嘉庆五年五月三日(1800年6月24日),洪亮吉自伊犁起身返家,九月七日(10月24日)回到阳湖家中。这便是洪亮吉新疆之行的大致情形。

首先,要对其入疆之行的诗歌作品进行标注、提取与分析。幸好洪亮吉多将其经行之地、经历之事、所见之景、接触之人一一载入《万里荷戈集》、《百日赐还集》中;其出嘉峪关时,还有《伊犁日记》、《天山客话》,故而还可以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相关之诗五者结合起来。将这些信息反映在数字地图上,就能够立体、直观地呈现洪亮吉的经行路线。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对《万里荷戈集》进行自动标注、提取与分析,再与其他文献史料相参,得出入疆过程地理位置、相关人物、相关事件以及与诗歌作品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

1.嘉庆四年(1799)八月二十七日,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2]

《八月二十七日请室中始闻遣戍伊犁之命出狱纪恩二首》

2.八月二十八日。

《芦沟桥口占赠张吉士惠言并寄同馆诸君子》

3.十二月初五,清晨,李刺史及蒋吏目来送。巳刻,行七十里,宿嘉峪城外东关,新月乍上。

《出嘉峪关雇长行车二辆车箱高过于屋偶题一绝》、《出关作》

4.初八日,四鼓,行一百三十里,宿玉门县城东关,日欲昃。署县事昌邑姜君华、典史无锡顾君光显来谒,久谈乃去。家人煮腊八粥,甚美。

《抵玉门县》

5.十二日,四鼓,行九十里,抵安西州。半道胡刺史已遣人相迓,因即进州署,剧谈至更定乃出,并使其二子出见。宿州东客邸。

十三日,在安西州。

《安西道中》

6.十四日,四鼓,行九十里,抵白墩子,日正中。其旁即疏勒河。

《疏勒泉》

7.二十二日,五鼓,行七十里,抵长流水,日乍中。有乌鲁木齐释回知县陈君世章来访,谈半日乃去。陈君,江西万载人。癸丑进士,官湖北保康知县,以邪教案,发新疆三年。期满,减徒入关者也。

《安西至格子墩道中纪事(其三)》(诗云:“偶逢陈世昌,曾令楚边邑。杀贼为贼缚,荷戈来百驿。三岁得减徒,庶几归有日。班荆相慰藉,反致泪鸣咽。一妻前被杀,两子致残疾。生还虽可乐,奈已乏家室。东望嘉峪关,中怀惨如结。”)

8.二十三日,三鼓,行一百四十里,抵哈密西关。日过中。哈密通判王君湖遣人相迓,并为供帐于乾泰店。将晚,王君来访。王君,汉军正红旗人,由中书历官知府,降调通判,又调至此。谈至三鼓乃去。

二十四日,印房主事塔宁阿来访。塔,满洲驻防,古城人。续,钦差驻哈密大臣、三等伯伍弥乌逊过访。蒙古人,前大学士伍弥泰长子。亮吉前客西安,与大学士亦有旧。

二十五日(原书作“二十三日”,据文意,当为“二十五日”),平明,行一百十里,宿南山口。巳二鼓,屋后泉声淙淙,彻夜不歇,如卧江南山水窟中矣。

二十六日,平明,行入南山,一路老柳如门,飞桥无数,青松万树,碧涧千层,云影日辉,助其奇丽,忘其为塞外矣。过岭,风色顿殊,雪飘如掌。阑干千尺直下难停岭头,一外委率十余兵助挽,始下。至晚,雪已盈丈。是日,行七十里,舍松树塘,已无径路,望夹道松株,方克前进,抵旅舍已定更矣。

二十七日,平明,雪。行八十里,抵奎素,[3]卷二[4]255[5]下册1849日过未。至申刻,雪愈大。

《天山歌》、《进南山口》、《下天山口大雪》、《松树塘道中》、《松树塘万松歌》、《菩萨沟道中》

9.二十八日,侵晓行九十里,抵镇西府城内宏顺店,日乍昃。

《廿八日抵巴里坤》

10.二十九日,奇寒,宜禾县景安馈食物。

三十日,奇寒,午后于客帐祀先。抵晚,景君复馈食物。

《除夕巴里坤客帐祀先》、《除夕夜坐》

11.嘉庆五年(1800)元日,在镇西府。

初二日,午后至满州城闲步。

《镇西元日》、《逢人入关即寄胡安西纪谟杨灵州芳灿庄邠州炘钱华州坫四刺史》

12.初三日,雪后大风,巳刻,行七十里抵苏吉(今新疆奇台县境北面之哈萨坟)。[4]418未至半里,车夫不知何往。马惊车覆,压客几死。半时许,逢人救乃甦,至客邸已暮矣。

《覆车行》(《遣戍伊犁日记》附《出塞纪闻》云:新岁初三日,从巴里坤西行六十里,将抵宿处,忽车夫遇里人留话,马遂掣缰奔逸,从削岸斗下,双轮齐覆辕马,压余身几死。半时许,始遇救,得免。及抵前汎问地名,则苏吉也。“落凤”、“柏人”类,皆前定,不爽如此。)[2]

13.初四日,五鼓,行八十里,宿肋巴泉。[4]274日交申。

初五日,五鼓,行一百三十里,宿噶顺(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之芨芨台)[4]105,日已落。

《肋巴泉夜起冒雪行》

14.初七日,巳刻,行六十里,宿大石头汎(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二百二十里大石头乡),[5]上册103山甚险,且积雪没路。至日落甫到。

《人日白山道中》、《自白山至噶顺》(诗云:“嘐嘐萧萧彻五更,狗亦不吠鸡不鸣。车箱缩项冻欲死,谁复料理征人行。忽然破屋晴光出,涌得天山一轮日。疲羸嘶风马亦奋,踏雪兼程到噶顺。”)、《发大石头汎》(诗云:“天山界画分半空,白雪自白云光红。马蹄斜上雪飞尽,衣袂飘入云当中。连峰中断邮亭坏,此是奇台镇西界。平沙日午卷北风,数点牛羊落天外。”)、《乌兰乌素道次》

15.初八日,平明行一百二十里,抵三个泉。明月已高,积雪千里,天与地皆一色,真清凉世界也。

《初八日乘月行四十里至三个泉宿》

16.初九日,平明,行九十里,大风雪,宿木垒河,月又出。

《夜抵木垒河》

17.初十日,平明,行九十里,抵奇台县。日乍午。即诣同里张县尉潮海署饭,因留宿。前尉山阴孙球亦来谒,并馈食物。

十一日,立春,巳刻自尉署起,行九十里,抵古城。日过中。微雪。午后出访长白少司寇琅玕,久谈留饭。

《古城逢立春》、《鹰攫羝行》、《牛触冰行》

18.十二日,雪,辰刻,行五十里,雪霁。又四十里,抵吉木萨城,日乍昃。县丞长洲蒋君锦成来谒,谈至上灯乃去,并馈春饼、牢丸及南菜数种。

十三日,五鼓,冒雪行三十里,又误行二十里,复回车就正道。雪亦稍霁。又行八十里,抵四十里井。日已西,重车至月上甫到。

十四日,破曙行一百里,抵大泉,日平西。

《早发四十里井寒甚路人有堕指者》

19.十五日,五鼓,行四十里,过阜康县,又七十里抵黑沟。日平西。重车至定更方到。因分饷酒肉,是日寒不可耐,篝火亦不温。然饭后尚南北行各半里许,山光四面扑人,冰雪中爆竹一两声,唯见山禽桀桀、村犬狺狺而已,是夕,寒不能寐。

《元夕过阜康县七十里宿黑沟》、《黑沟步月》

20.二十日,天曙行九十里抵呼图壁,日乍西。沈君以辟展巡司署呼图壁粮务事,尚在红庙未回,其家馈食物及南小菜数种,甚精洁。

《赠呼图壁巡检沈仁澍》(诗云:“如何远宦经三徙[君从辟展调署济木萨丞,又调署呼图壁],仅比流人近十程。同向瞭高台上立,欲从何处望江城。”)

21.二十三日,平明行,早日晴和,觉塞上春光艳如吴越,元宵灯火,社日鸡豚,欹枕车箱,忽然念及可云遐想矣。是日行八十里,抵乌兰乌素口宿(《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乌兰乌苏”,即今沙湾县乌兰乌苏镇),日欲西。

二十四日,平明行八十里,抵安济海(今新疆沙湾县西安集海),[3]卷二[4]49[5]上册1126日欲下。

《安济海夜起》、《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

22.嘉庆五年二月初四日,五鼓,行八十里,抵土尔卜穆台(今新疆温泉县之三台),[4]463[6]63称其当为今博乐市三台,在赛里木湖东畔。姑并案于此,以待实地考察。日未中。

《三台阻雪》[7]285称:“勘之《伊犁日记》,其中未记经由三台,而阻雪则为事实……三台阻雪似为二台阻雪之误。”

23.初五日,巳刻行,半道忽大风雪,如山崩电裂,并前雪积成丈许。四十里至松树头店,重车已不能行。轿车复冒雪行二十里,抵二台(今霍城县二台,在果子沟中),[6]64时已及申未。然自松树头至此二十里中,茫茫雪海,惟高下千万松顶露青,亦奇观也。是夜,无卧具、无食物,冷坐一宵。

初六日,稍晴,复雪,待重车至,日晡方到。是日,仅食炒米数撮。屋前后左右皆松涛声,吴越中得此一二株即以为佳树。至此则断作槽、析为薪、铺作道,皆百丈青松也,又不止屈作屋材而已。

初七日,晴,巳刻行半里许,山涧中积雪二丈,没及马首,复至原宿处。日将午,是日绥来城同乡遣人来迓,并云已在头台备饭,因遣先行,并便致书王荔园先生处。

初八日,晴,辰刻行约六十里至陡坡,雪深山险,人皆下车步行乃得过,然山益奇峭,争湍西下如箭,距水一寸,飞雪皆积成冰,时合时开,惊流飞出,山中气候虽异,然时已春仲,候适晴和,晓日乍升,青松叠荫,飞泉百道,削壁千寻,鸟不避人,鱼能瞰客,域中无此幽境也。二十里外,仍复飞雪。夹道间有杂树,然柳已发青,水多萍绿。共行四十里,过三十余飞桥,方抵头台(今霍城县芦草沟入果子沟沟口,为清代伊犁至乌鲁木齐二十座军台的第一台)。[6]64日乍中。……重车至日晡乃到。

《发二台》(诗云:“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行至头台雪益甚》

24.初九日,巳刻冒大雪行四十里,抵芦草沟。雪深没毂。至日过午方到,入城至公馆,饭罢仍出就逆旅,以便来日早行。

《芦草沟》

25.初十日,破曙行六十里到绥定城。同里赵君处早饭。又行三十里抵大城(即惠远城),泥泞难行,因下车步入城,泥没靴至膝,至将军衙门报到。

《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行扺伊犁追忆道中闻见率赋六首》

利用技术手段完成文本之间关系的分析,较之传统的研究方法,确为一种进步。这只是一小步,它所利用与解决的问题,也仅仅局限在文本领域,一旦与数字地图等其他领域相结合,针对文本的分析技术则会显露出一些局限性。这时,我们就应当意识到GIS、大数据等对于此类研究可能带来的极大推进。[8]

同时,我们还应清楚应用GIS,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一些问题,GIS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进行自动判断、处理,例如:

1.经行之处,在数字地图中存有多处的,GIS应依据经行路线进行判断、分析,选出最优解。

洪亮吉嘉庆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行七十里,抵长流水”,经查,《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两处“长流水”,一为驿站在甘肃中卫附近,如下图所示:

一在新疆,如下图所示:

当然,如果想确定洪亮吉经过的到底是哪个长流水,不妨再与其12月22日前后之经行一并查看。据《遣戍伊犁日记》可知:

十五日,四鼓,行七十里,抵红柳园,甫及巳刻。

十六日,四鼓,行八十里,抵大泉,日未中。

十七日,四鼓,行七十里,抵马连井,日正曙。

十八日,四鼓,行八十里,抵猩猩峡,日未中。

十九日,四鼓,行九十里,抵沙泉子,日方中。

二十日,四鼓,行八十里,大风,抵苦水汎。日尚早。水苦而咸,剌口不可饮。

二十一日,三鼓,行一百四十里,抵格子汎,日过中。

二十二日,五鼓,行七十里,抵长流水。

二十三日,三鼓,行一百四十里,抵哈密西关。

自十五日之红柳园到二十三日之哈密,洪亮吉经行之处——包括长流水,大抵皆可在上图中予以标识。故而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的GIS能够推断出当为新疆而非甘肃之长流水。

2.经行之处,知其现为何处,但数字地图中未有相应的地理坐标。

如“奎素”,据《钦定新疆识略》卷二可知其“东至松树塘八十里”,即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奎苏。“肋巴泉”,据《西域地名词典》可知现存“肋巴泉烽燧”,“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肋巴泉眼东北约5公里。东经92°22′29″,北纬43°32′16″,海拔2039米。烽燧为清代遗存。清代在这里曾设军台驿站,并建有庙,是西出巴里坤县的交通要道”。“大石头汎”,据《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二日记载,大石头“系奇台县辖,民居数十家,有行馆,甚完整”,即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二百二十里大石头乡。

以上所举几处,虽知其现为何处,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缺乏精确坐标,故而《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并未标示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是从更多的历史文献中查找与上举地名相关的文献,坐实坐标,从而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示出来;二是如果历史文献中没有足够多的材料支撑坐标数据,那么就可以考虑将google地图、百度地图中的相关坐标、相关位置甚至是相关地图与原有地图叠加,以便在旧图中找到对应的地点。

3.古今一地,地名不同。

如“噶顺”,据《西域地名词典》可知其为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之芨芨台。如下图所示:

此类也需要在数字地图上予以标注。

4.最难解决的是一些缺少足够文献支撑的古地名,无法在数字地图中呈现。例如“菩萨沟”、“三个泉”、“四十里井”、“黑沟”、“芦草沟”等。对这类问题的解决,一是扩大文献的梳理范围,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考察。

若从数字地图的角度看,对洪亮吉经行的标注,意味着地图上的具体坐标除了经纬度的意义之外,还会相应增加时间、人物、事件等一系列信息,这样一来,地理坐标便具有坐标之外的更多含义。如果我们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人物、事件都与地理坐标一一对应起来,那么,数字地图呈现出来的,将不再是冰冷的点、线,而是一幅幅连贯的、有意义的经行路线图。数字地图中的人物或有交集,地点或有交集,时间亦或有交集,这些交错起来的人物、时间与地点,其中蕴含的信息量远非我们通过传统的文献梳理所能发掘出来的。而这,正是技术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双琴.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与突破——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2] (清)洪亮吉.遣戍伊犁日记[O],授经堂家藏本。以下所引行程之时,若非专注,皆据此书。

[3] (清)松筠修.钦定新疆识略[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

[4] 冯志文等主编.西域地名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5]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周轩等编著.洪亮吉新疆诗文[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7] 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8] 郑永晓.以GIS为例看信息技术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5).

[责任编辑: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The Study ofwanlihegejion the Application of GIS

Liu Jingche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As a new subject of literature geography, it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sults in the discipline attribu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other fields. But in relying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there is further development space. Through automatic annotation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wanlihegeji, relying on GIS, labeling the digital map, we may restore the parts of historical scenes with the available technical means.

Keywords:literary geography; GIS; wanlihegeji

文章编号:1673—0429(2015)06—0021—06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代文学地图数字分析平台研究”(12CZW032)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京臣(1980—),男,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唐宋文学、数字文献学。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