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6-01-26 03:54
关键词:学术英语实践改革

易  兰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 401311)



“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易兰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1311)

摘要: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为导向,通过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45所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对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投入教学实践,进行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目前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状况不容乐观,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学术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学术英语;开设现状;改革;实践

一、引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加剧,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的主要分支——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开展学术研究,全面提高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促进学术国际合作,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术英语又可以分为一般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specific purpose, EGSP)和专业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 ESAP)。Jordan (1997: 5) 指出,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涉及规范的、学术性的、使用英语教学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等;一般学术英语开设学习者英语学习所需技巧课程,如英语听力技巧、速记技巧、学术写作、阅读速度、演说论坛技巧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罗娜2006,鞠玉梅2006,张玲2007,蔡基刚2010,2011,2012)呼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的教学转为学术英语(EAP)教学”。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仍然占教学的主流地位,部分院校的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也是在通用英语教学实施的后续选修或必修课程中开设,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如何呢?

二、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西、吉林、浙江、四川以及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共12个省,4个直辖市)45所一、二、三本院校中(一本19所,二本22所,三本4所)随机抽取英语教师共计445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样本,针对高校范围内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现状涉及的若干要素,包括课程性质、学时、学分、课型、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及存在问题等,制定问卷。研究共发出4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45份,回收率98.8%。被调查的445名大学英语教师从事大学英语一线教学工作,被调查的院校分布情况见表1。此外,对个别问题研究团队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跟踪访谈。

表1 被调查院校分布

续表

院校类别被调查教师所在院校所在省/市院校类别百分比二本皖西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铜陵学院惠州学院合肥师范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西昌学院济宁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滨海学院安徽山东湖南广东安徽辽宁四川山东天津山东山东三本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河南大学天文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泰山学院重庆河南四川山东0.09%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课程的认识

被调查的教师中对于“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定义的了解程度不一,大部分的教师(64.62%)表示对学术英语有所了解,仅有7.69%的教师表示对学术英语的定义非常了解,而有27.69%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这一概念。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应该由‘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这一问题,78.46%的教师认为是否转向应根据生源情况而定;10.77%的教师认为不应该;仅有10%的教师对于学术英语的改革予以肯定。但是,大多数的教师(67.69%)同意“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门‘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课程”。而且绝大多数的教师(93.85%)认为,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通用英语,仅有3.08%的教师认为两种教学模式没有区别。与此相关联,81.54%的教师认为,“外语教师教授学术英语课程需要经过专业知识培训”,仅有7.69%的教师认为不需要。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已成为改革的趋势,多数教师对学术英语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但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教学的了解比较宽泛,还停留在概念了解的程度,学术英语课程的普及度不高,在很多院校还并未开设。

表2 教师对学术英语课程的认识

续表

问题教师对学术英语课程的认识外语教师教授学术英语课程是否需要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需要81.54%不需要7.69%您认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是否有别于通用英语?有区别93.85%没区别3.08%

2.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状况调查

如表3所示,通过调查统计表明,所调查的45所高等院校,仅有28.46%的院校有开设学术英语课程,50.77%的院校没有开设,而20.77%的院校准备开设该课程,因此,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学术英语课程仅在少数院校内开设,并未得以普及。而开设的学术英语相关课型仍然以传统的学术阅读(39.23%)、学术论文写作(46.92%)为主,侧重学术交流技能培养的课型,如倾听笔记技巧(1.54%)、速记技巧(1.54%)、演讲陈述(17.69%)、国际学术交流英语(11.54%)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各个院校的专业学术英语课程(ESAP)以法律英语(26.15%)、经贸英语(33.08%)、商务英语(48.46%)为主,课程类型仍然比较单一。接受调查的教师在学术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即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水平、为硕士阶段的专业研究做好铺垫、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及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大部分的院校(43.08%)将该课程定义为选修课程,也有一定数量的院校(20.77%)设置为必修课,以分级教学的形式开展;19.23%的院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为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各开设院校的学分从2学分到4学分、6学分、甚至8学分不等,其学时也表现为32学时、48学时、120学时不等。大部分院校选择在大三(46.92%)、大二(39.23%)阶段开设课程,极少院校会选择大一(1.54%)来开设。在教材使用方面,大部分教师(68.46%)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质量一般,需要自行设计补充相关授课内容。而目前的学术英语课程授课存在的问题比较多,66.92%的教师反映,学生语言水平受限,教学效果欠佳;49.23%的教师感到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的缺乏;而且37.69%的教师认为,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无法与学生专业契合,教学过于宽泛。此外,教材表现为与教学脱节,教材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评价方式也不合理等等。(详见表3)

表3 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现状

续表

问题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现状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学年为?大一1.54%大二39.23%大三46.92%大四9.23%贵校所使用的学术英语教材是否进行过相关分析、评估?是40.77%否38.46%贵校目前所使用的学术英语教材原版影印11.54%国内统编48.46%自编教材32.31%学术英语教学的授课教师是外语教师23.85%专业课教师25.38%外语教师+专业课教师36.92%目前学术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多选)无法与学生专业契合,教学过于宽泛37.69%教材与教学脱节,教材匮乏29.23%外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素养49.23%学生语言水平受限,效果欠佳66.92%课程设置不合理19.23%评价方式不合理13.85%

问卷调查与访谈表明,目前高等院校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索经验的阶段,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在课程类型、教学模式、师资配置、教材资源、评价方式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需要更多地在实践摸索中不断丰富经验,以更好地实现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三、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为导向,通过以上对45所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性质、学时、学分、课型、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及存在问题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量化法与质性法研究特点,针对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以及教学体系构建现状展开研究。

(一)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构拟学术英语教学体系

本研究参照大多数院校的做法,实行分层次教学,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水平测试,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见表4)。综合能力水平测试成绩≥80分,属于A级,将学术英语系列课程纳入必修课,进行较为专业的学术英语学习;综合能力水平测试成绩<80分,属于B级,将通用英语作为必修课,夯实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选修提升学术英语素养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学术听力与学术阅读技能的培养。

表4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注:学术英语系列课程详见表5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将不断压缩通用英语课程的学时,逐渐转向学术英语为主体的教学。本研究的内容重点体现在对学术英语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框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本研究将贯穿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在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张玲(2007)的EAP教学设想,根据大学不同阶段对学习的不同需求,初步构拟EAP教学体系。学术英语教学体系是集英语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学术素养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层次英语教学体系(见表5):

表5 学术英语(EAP)教学体系

*多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学术英语”课程评估体系含写作测试(45%),课堂讨论(15%),课后文献阅读(10%),口头陈述(20%),模拟学术会议(10%)。采用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标准也不再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评定,可以发展到对研究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项目参与度与贡献度等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价。

(二)以后勤工程学院为改革实体进行实践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后勤工程学院为教学实践单位,改革并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拟学术英语教学体系:针对学生对于学术英语的实际需求,设定学术英语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统一学术英语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衔接层、核心层及深化层三个层次的分级教学;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建立专业教师与语言教师的学术英语教学合作模式;建立研究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项目参与度与贡献度等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英语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本文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为例。

1.《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水平,培养其使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实用能力,特别是引导他们掌握如何用英语撰写论文,在国际会议中宣读论文、即席答辩、交流讨论,以及组织会议的实际能力。

考核形式涉及学生的演讲技能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包括“模拟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和“撰写英文学术论文”两个环节。“模拟国际会议宣读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形式进行10分钟论文宣读,对其研究的内容、意义、方法和结果用英语进行阐述,随后回答观众的提问。宣读完毕后学生可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就其陈述内容、演示手法和交际技能等方面的即时反馈。“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一篇2000字左右的英文学术论文。论文包含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等几个国际学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总成绩 =“模拟国际会议宣读论文”成绩*40% +“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成绩*40% + 交际策略的应用*20%

2.《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课程评价模式

该门课程的评价一改传统笔试和口试形式,以国际会议为载体,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了开幕式、主题发言会、分组讨论会和闭幕式等国际学术会议流程。为了达到国际会议的实际效果,学生和教师模仿国际会议一起进行会议策划,并制作了代表证。考试中,学生分别担任了大会主席、主持人、特邀嘉宾、主题发言人、小组主持人和小组发言人等不同角色,大会的工作语言为英语。考试由5名教师担任考官(包括任课教师),对参考学生英语表达流利程度、语言语调、交际能力、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给予现场评分。评价标准设计为A、B、C、D四个等级,从准确程度、语言语调、交际能力三方面综合衡量。这种考试方式把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变成为一次真正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模拟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投入模拟活动,领略了学术交流的场景和语言应用环境,掌握了在国际会议中宣读论文、即席答问、PPT制作和演示技巧、交流讨论以及组织会议的实际能力。

四、结语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为导向,通过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45所高校的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状况进行实证调查,结合前期调查研究结果,并结合知名院校前期在学术英语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了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向,并在教学实践中,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支持,在实践中,以后勤工程学院为改革实体,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拟学术英语教学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校正积极响应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家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采取一定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2)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状况不容乐观,目前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学术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坚信,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以及各个院校对学术英语重视程度的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将实现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Jordan, R. 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ResourceBookforteach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罗娜.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

[3] 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3).

[4] 张玲.EAP教学模式及策略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5] 蔡基刚.EAP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6).

[6]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证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7] 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2).

[责任编辑: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From EGP to EAP: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under the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

Yi Lan

(PLA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oriented by the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45 colleges such as Tsinghua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put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uation of EAP is not optimistic in its infancy stage. An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t need to be furthered.

Keywords: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form, practice

文章编号:1673—0429(2015)06—0074—0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G13207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易兰(1977—),女,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及其应用。

收稿日期:2015-10-06

猜你喜欢
学术英语实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EA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转型刍议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探究
研究生英语基础与EAP能力培养之关系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