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2016-01-26 03:54
关键词:学术交流研究生成员

舒  莉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1311)



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舒莉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重庆401311)

摘要:如何适应研究生专业学习与国际学术交流需求,发展数字时代的学术英语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厘清概念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Web2.0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面向研究生学术交流、融“语言交互、知识管理、协作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并对其应用进行验证和反思。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学术英语;协作研究;Web 2.0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Web2.0 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Wiki、Digg、RSS、Tag 等新技术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集成了这些新功能的虚拟网络社区更是发展势头迅猛。如何将虚拟社区运用于教学实践,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为不同时间、空间的学习者提供信息分享、知识建构、情感交流的平台,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的新宠。

然而,我国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仍刚刚起步,且理论探讨远远多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网络教育的学习方法、教学策略以及交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平台的实践性研究还很少,仅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几所重点院校进行了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与应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理论思辨和定性分析,而且建构的社区平台功能单一,如以论坛为主或以博客为主;设计对象主要面向本科生和基础教育类的课程教学,专门针对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还不多见。

当前,“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训练的缺乏成为制约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1]许多研究生由于缺乏真实情境中的学术交往训练,难以读懂专业外语文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科研协作,其研究成果也常常因语言问题无法在国际刊物上得以顺利发表。因此,创设一种类似于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的情境,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提高学术英语表达能力、增进学术创新力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将在厘清概念和分析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Web2.0的面向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并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期推动国内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二、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虚拟学习社区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首先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他将虚拟社区界定为“在网络环境下,一定规模的学习者就某一话题进行积极、深入地公开讨论,并由此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2]所谓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虚拟社区在教育领域上的应用,一种以支持学习为目的的网络平台。它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将具有相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联系起来,通过各类在线学习活动建立起一个虚拟的社会形态。[4]

与一般的虚拟社区相比,虚拟学习社区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社区成员具有共同或相近的学术话题;二是成员间通过发帖或讨论形成学术对话性关系和协作式学习关系;三是社区成员能通过异步或是同步交流,定义和解决相关学习问题;四是社区成员能通过学术互动构建起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搭建和资源维护提供策略性导向。

(二)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

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促进学习者开展学术交往、提高英语学术交流能力为目标的网络社区。在此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以英语为交流语言,通过共享真实的英文学术语料、组建学术兴趣小组,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术难题、生成学术观念、完成研究任务、展示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然而,一个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虚拟学习社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高度交互,即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社区成员能否以“研究者”的角色主动参与合作、研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进而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训练。

根据交往的层次和深度而言,社区中的交互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工具性交往、概念性交往和学术性交往[3](详见表1)。其中,工具性交往是最为基础、最为常见的交互活动,而学术性交往是概念性交往的延伸,是取得有效科研训练的关键。

表1  面向学术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类型

(三)Web2.0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

在Web2.0时代到来前,虚拟学习社区主要依靠一些社会性软件实现资源的集合,网络技术的单向和功能的单一导致社区成员间交互性不高,一定程度制约了集体智慧的生成。而Web2.0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它“依循六度分割理论,运用Ajax、Blog、Wiki等核心技术,实现了远程网络的全新应用。”[4]充分运用Web2.0的技术优势构建面向学术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即可为研究生提供交流互动、协作研究和信息共享的“一站式”学习环境。Web 2.0 的核心技术及其功能详见表2。

表2 Web 2.0 的核心技术及其功能

三、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总体设计

(一)需求分析

为了使社区建设更具针对性,研究小组从2013年10月开始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8所军地高校发放问卷620份,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特点、英语语用能力现状、跨文化学术交流需求和社区拟建功能模块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小组认为本社区应该着重考虑以下需求:

1.便捷的学术交往界面。从调查来看,许多研究生反映现有的虚拟学习社区操作界面过于复杂,色彩单调,缺乏活力,不易于快捷地浏览所需信息。社区应尽量采用既易于操作、便于学术交互,又符合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的环境界面。

2.实用的学术英语资源。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面临着撰写高质量英文学术论文的压力。然而,由于缺乏学术英语的大量输入和学术英语写作的系统训练,许多研究生学术英语读写能力远不尽如人意。因此,难度适中、语言规范、实时更新且贴合研究需求的学术英语资源对于培养英语语用能力和学术素养尤为重要。

3.以研究任务为驱动的协作圈。受网络技术的限制,现有的虚拟学习社区大多强调资源的集合而未能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研究生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共建型虚拟学习社区,吸纳有着共同研究方向的学习者加入,以英语为社区语言,以研究任务为驱动组成多个学术小组,协作开展研究活动。

(二)构建原则

在分析现有虚拟学习社区现状和研究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构建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创设直观、逼真的学习情境。所有的学习研究活动都是基于界面操作来实现的,而直观逼真、富有情境化的界面环境能让学习者尽快融入学术交往活动,激发英语交流的积极性。设计者可以利用Web2.0的环境构建技术打造三维交互式虚拟空间,为每个功能模块设置个性化页面,使学习者在高度逼真的情境中开展在线学术交流,增加英语语言实践机会;同时,通过简明的“云图”,引导学习者快捷地找到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提高社区的利用效率。

2.设计开放、动态的学术英语资源。支持知识建构是虚拟学习社区的一个重要作用。而对于构建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而言,开放、动态的学术英语资源库是帮助学习者尽快建构学术英语语体知识、洞悉世界学术研究最新动向、进而发表英文研究成果的基础。

3.构建和谐、交互的社区文化。在线交互是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可以充分运用Web2.0的技术优势,即“互动时空跨越、互动工具丰富、互动角色多样、互动内容丰富等优势”[5],为多元学术交流互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建立合理的促研机制,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在咨询、讨论、合作中降低语言焦虑、共享新知、凝聚思想、将隐性的研究思路转化为显性的研究成果。

四、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模块设计

借鉴国内外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结合研究生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我们进行了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模块设计,并将社区命名为“IResearch”。IResearch 社区包含五个模块:社区管理、个人主页、成员交流园地、社区公共空间、促研活动,如图1所示。

图1 IResearch 社区功能模块结构图

(一)社区管理模块

此模块用于系统管理和社区成员管理,例如对系统数据进行定期维护、数据备份;社区成员注册、信息编辑与修改、设定权限等。

(二)个人主页模块

这是社区成员进行个人资源管理的空间。成员注册后即可进入,设定日历安排,制定学习计划、上传文章、下载资源,从而构建自己的学术英语资源库;通过“个人活动记录呈现”记录学习心得、研究思路,并查看自己的学习轨迹;同时,通过RSS 订阅关注他人的学习活动状态,以便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伴。

(三)成员交流园地模块

此模块由“学习者列表”、“在线交流”和“精华日志”三个板块构成。通过web2.0的环境构建技术为社区成员营造在线交流的“网络咖啡屋”。鼓励社区成员在此分享自己学术以外的成长经历、生活信息、学习体会,旨在“促进学习者之间在社会利益和学术表现上的相互关心,从而获得更多的相互支持”[6],为有效学习的发生奠定基础。

(四)社区公共空间模块

公共空间模块是社区构建的核心,分为“注册入口”、“社区公告”、“学术英语加油站”、“学术动态”、“学术沙龙”五大功能板块,是社区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协作研究、虚拟咨询、成果呈现的主要场所。以下重点介绍该模块最为核心的功能板块:

1.“学术英语加油站”

该板块实质是一个学术英语共享资源库。从资源来源和功能上讲,社区的学术英语资源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围绕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材库(包括专业英语术语、语篇特征、撰写步骤、写作规范等);二是近期国内外英文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包括国际会议咨询、国际期刊文章、顶级学术专著等;三是社区成员在研讨和协作研究过程中添加的英文学术资源,包括代表性学术观点综述、小组研讨小结、阶段性研究成果等。这些资源的更新有赖于虚拟学习社区设计者和维护者的智慧,更有赖于所有社区成员的共建。资源库建设以SQL Server2000为技术支撑,具有开放性、扩容性、实用性等特点,为研究生学习者进行弹性学习、节约搜索资源时间、增强学术英语表达能力提供了便利。

2.“学术动态”

此版块设置“会议资讯”栏目,让研究生直击最新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讯息,避免了因未能及时查询而错过会期的尴尬。同时,社区成员可随时上传国家级、市级、校级相关专业的“课题信息”,有助于引导、启发学习者关注学术热点,为开展校际间科研合作搭建平台。

3.“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板块是学习者集中进行互动交流、协作研究的开放平台。根据学习者对于社区的贡献积分,将学习者分为意见领袖、学术达人和发帖者三类。意见领袖是“沙龙”中的核心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优秀的组织能力,经常引出新的论题、发表独特见解、引导学习互动;学术达人是信息专家,擅长搜集和传播研究信息,并乐于分享个人经验,帮助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意见领袖和学术达人都是社区的精英型成员,能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增进成员间的信任和思想互动。

三种角色在“学术沙龙”各显其能,参与下设的五个栏目活动。

(1)意见领袖首先抛出研究话题,介绍与话题有关的煽动性问题,并在社区内引发公开的辩论和讨论,从而吸纳社区成员进入“小组论坛”,并布置研究任务。

(2)通过“在线协商”,学习者将自己的见解和激烈的研讨过程以留言形式进行发帖,使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的学习者互相借鉴交流。在此过程中,认知的冲突或趋同不断发生,各种学术观点也经历着发散、联结和收敛的过程。

(3)“专家指导”由一些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主持,就相关问题开展在线答疑,指导研究小组的技术思路、鼓励潜水者积极参与,并在交流偏离研究目的时进行适度提醒。

(4)当研讨小组得出可行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完成英文报告或论文时,即可进行“成果展示”。成果既可通过文字、图片上传发布,也可开展主题学术报告与社区成员共享。

(5)“小组评价”可在小组论坛内和整个社区同时展开。评价点包括对合作过程和合作成果的评价。其中,合作过程包括讨论参与度、观点贡献度、发帖次数等;合作成果的评价包括论文结构、英文写作规范、论述逻辑性、成果呈现清晰度等。评价结果以奖励积分形式表现,可以激发学习者持续的参与热情,反思今后的研究工作。

(五)促研活动模块

借鉴社会网站的作法,在该模块中建立积分激励机制。例如,根据成员对社区参与热情和贡献度,给予对等的积分,使社区成员身份呈现动态变化,并增加对应的权限。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动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营造信任、协作、共赢的组织文化。

五、结语

构建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化解英语学术交流环境缺失的问题,为学习者开展信息交流、科研协作提供一个自由、便捷的网络空间。然而,由于社区运行时间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与当初设想的社区状态还有一定距离。反思IResearch社区的构建和试运行过程,笔者发现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的互动性还有待完善,社交真实感有待增强;二是社区的学术性和学术英语特色还有待凸显,成员间不能完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交流主题容易偏离研究课题,专家指导的频率也常常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三是社区评价机制尚不健全,致使观察员和潜水者较多。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建设,为研究生提供知识建构、智慧支持和情感交流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习者通过虚拟空间学习实践,更好地走进现实教育,真正提高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力。

[参考文献]

[1] 吴照云. 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2] 李凤安. 网络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 樊泽恒,于志军.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术交往分析——数字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张小松,郭琳虹. 基于Web2.0的协作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J]. 网络与信息,2010,(5).

[5] 竹学雪,赵呈领,宋晔.从虚拟学习社区互动到微博支持的学习互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7).

[6] 胡勇,李宇峰. 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概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责任编辑: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The Research of a Web 2.0-based English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Academic Exchanges

Shu Li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Studies,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1311, China)

Abstract:One major challenge for graduate English education in a digital age is how to include the instruction of English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in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and meet student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academic exchan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demand analysi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building a 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 and a Web 2.0-based English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that integrates language interac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llaborative sharing has been designed for academic purposes. The efficiency of its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test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have been presented.

Keywords:a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academic Englis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eb 2.0

文章编号:1673—0429(2015)06—0068—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青年科研基金“Web2.0环境下面向学术交流的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研究”(YQ13-420508);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G132078);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重点课题“军队院校语言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3054)。

作者简介:舒莉(1981—),女,四川宜宾人,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比较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8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研究生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