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16-01-26 06:38孙维明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县域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孙维明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县域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县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县域旅游经济的内涵,并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分为了资源依托型、政府主导型、市场推进型和专项突破型等四种模式,具体展开论述;同时,由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会受到经济、政府、市场、资源、企业以及机会等六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县域;旅游;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具有促进作用。当前,各个地方均将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县域在发展旅游经济时,都会采用不同的模式,而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旅游经济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不仅有助于县域对其自身的旅游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还有助于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县域旅游经济的内涵

县域旅游经济属于一种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复合型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可将其定义为:县域基于自身的旅游资源,通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内需和本地经济发展。[1]

县域旅游经济通常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独立性。这主要是因为县域旅游经济在具备一般性旅游经济特征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又与特定的旅游业发展大环境相联系。二是具有依赖性。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这一客观环境,不可避免的为所在地区方方面面的影响,如行政命令、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等,因此对所在县域具有依赖性。[2]三是具有地域性。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经济水平、文化民俗以及旅游环境,受具体县域县情的制约,因此具有地域性。四是具有联动性。旅游业属于具有较高强度的综合性产业,与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存在密切联系,联动效应明显。

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各个县域在旅游资源、市场、区位等各个方面都各具不同,只有选择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县域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3]一般来说,县域旅游经济有四种模式:

(一)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资源依托型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县域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主要包含三种类型,见表1。

如果以县域旅游资源特色性与替代性的强弱来对该模式下的县域旅游经济进行划分,还可以分为特色性强且替代性弱与特色性弱且替代性强两类。[4]前者的特色旅游资源更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因此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竞争压力通常较小。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打好“特色资源”这张牌,利用已有优势扩大宣传,塑造旅游品牌,提升发展高度,致力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于后者而言,其县域旅游资源十分容易为其他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类似旅游资源覆盖,往往会处于优先发展起来的地区的“阴影”中,故而,以该模式发展旅游经济的县域,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对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避免模仿同质景区,准确的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

但是,在旅游资源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并不能够与市场优势相等同。如果产品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升级改造,便会出现老化的问题,难以适应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表1:资源依托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政府的强效行政干预为基础,由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全程对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或者在政府的主导下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企业参与。[5]该模式在旅游开发的最初阶段,能够有效的缓解资金困境,同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保障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完全由政府主导,虽然前期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控制产业的整体规模等方面存在种种优势,但是在后期却十分容易造成资源配置低效与不合理。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行为应当力求能够在干预与放任两者之间维持一种适度的平衡。

政府主导型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参与程度的差异也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见表2。

表2:政府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

(三)市场推进型发展模式

市场推进型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的调节作用,通常利用招商的形式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从而助推旅游业的壮大和旅游经济的发展。[6]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将旅游企业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市场化。然而,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所不可避免的自发性与事后性,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必然会产生局限性。因此,仍然需要政府发挥必要的监管职能,对旅游市场加以规范,积极保护资源与环境质量。

通常,以该模式为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县域,在县域旅游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具有灵活的市场机制,客源市场稳定。早期的客源主要为本地居民和周边城市的市民,因此,在开发时应当主要以当地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娱乐休闲项目为主要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逐步打开后,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要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居民参与其中的旅游经营项目,增强体验式旅游产品的比重;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旅游市场日益规范化之后,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积极且恰当的营销,将周边城市居民和当地居民转变为自身稳定的客源市场。同时,为了能够稳定客源、扩大市场规模,还需要致力于塑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实现县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专项突破型发展模式

专项突破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的地区,尤其在某一专项旅游资源方面优势明显,适合打造专项品牌。[7]采用该模式的县域多数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其他产业无优势可言,但是在旅游业与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上述县域为了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就必须以某一方面为突破口,主动出击将该方面做成特色旅游品牌,在获得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升级与转型,提升整体旅游产业质量。

采用此种模式的县域,必须要科学的进行定位即找准何为自身最重要的旅游特色,然后要尽全力将其塑造为专项品牌,以提升知名度。[8]因此,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注重品牌建设。这就需要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自身特色,高度关注品牌建设,在营销时要将自身的文化性与个性凸现出来,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宽市场。第二,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抓准时机进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要遵循市场规律,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严格进行科学论证,坚持合理开发;要进一步整合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有效整合各种配套资源,实施深度开发与集约化经营。

三、县域旅游经济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何种模式发展本地区的县域旅游经济,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常,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经济。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有本地区的经济作为支撑,大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具有较好的基础较好和较快的增长,便能够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资金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实现快速发展;同时,较快发展的县域经济也为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二是政府。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以有效地弥补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不足,因此,在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因为各县域情况各异,政府的行为与职能发挥的重点与方式往往会有所不同。在有些县域,政府负责全程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管控,扮演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角”的角色,属于主导性力量;而有些县域,政府则扮演着“服务者”,在职能上以协调与监管为主。

三是市场。市场需求反映了消费者(旅游者)的购买意愿及水平,没有市场需求,再好的旅游项目都是枉费。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对游客的需求有所了解,然后决定以何种策略吸引客源市场。

四是资源。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吸引旅游者的最核心方面,因此,深刻地影响着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五是企业。旅游企业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市场的参与能力、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决定了旅游业的规模与质量。

六是机会。机会以多种形式存在,如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都属于机会,这属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可控因素。

综上,县域在发展旅游经济时在发展模式上应当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旅游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宁安市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刘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3]钟睿.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0,(5).

[4]李红波.县域旅游经济突破发展的路径选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

[5]崔乔.基于动力机制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吴忠军.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7]邵蕊.关于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9).

[8]邹永广.中国旅游强县规模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1).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