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1-27 02:14夏元升陈慧妍沈健辉于鸣镝肖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入路股骨颈置换术

夏元升 陈慧妍 沈健辉 于鸣镝 肖寒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夏元升 陈慧妍 沈健辉 于鸣镝 肖寒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一般手术指标、Harris髋关节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微创性,安全性较高,且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髋关节为人体最大的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组成,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均可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改善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及保持关节稳定重要手段[1]。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入路方式较多,常规方法为前外侧入路。本研究对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2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并以30例常规前外侧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6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2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6±8.7)岁;左侧损伤17髋,右侧损伤20髋,共37髋。以30例常规前外侧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3.2±7.2)岁;左侧损伤15髋,右侧损伤18髋,共33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患者取腰硬联合麻醉或静脉麻醉,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以大粗隆为圆心,做一长8~10cm弧形切口。将此处皮肤、皮下组织、臀肌筋膜逐层分离,钝性分离臀大肌,注意臀大肌并不切断。将患肢内旋,对外旋肌群标记并切断,将关节囊切开,髋臼后缘用缝线标记,术中操作时避免损失此处。髋关节脱臼,评估并记录股骨颈截骨长度,将股骨颈锯断、股骨头取出,清洁盂唇,安装人工假体,修补完成后逐层关闭关节囊,缝合外旋肌群,缝合臀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层,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引流直至无分泌物。对照组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麻醉方法、体位同观察组。于大转子尖端、前缘及后缘,在前后缘中点沿股骨中线做一中线,标记该中线上距离尖端3cm处作为起点,自前上向后下,做长8~15cm切口,切线与股骨长轴呈30°。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臀大肌筋膜,外旋关节,剥离臀大肌、臀小肌,切开关节囊,原关节处理与人工关节的安装同对照组,术后逐层关闭关节囊,缝合臀大肌、臀小肌,缝合臀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层,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引流直至无分泌物。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及Barthel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24.6±26.7)min、切口长度(8.8±0.6)cm、术中出血量(326.6±125.9)ml、下床时间(3.5±1.1)d;对照组分别为(117.8±23.8)min、(13.7±1.4)cm、(524.8±104.3)ml、(5.2± 1.9)d。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0,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t=18.1116、6.7255、4.3453,P<0.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54.6±5.8)分,术后6个月(87.8±4.4)分;对照组分别为(52.2±6.2)、(82.7±4.8)分。观察组Barthel指数术前(52.6±3.8),术后6个月(90.2±5.4);对照组分别为(53.7±4.2)、(86.0±4.9)。两组患者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9、1.0826,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t=4.3649、3.2002,P<0.05)。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可使人工髋臼与股骨头达到物理力学上的匹配,重建更为稳定的关节[2]。常用髋关节置换术分为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梁荣伟等[3]研究发现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前外侧入路住院时间短、术后Harris评分高,总体质量好。但该报告均采用大切口(前外侧入路平均切口13.16cm。后外侧切口17.04cm)。安雪军等[4]则认为两者差异并不大,手术效果与术者经验有关。唐旭[5]前外侧小切口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也低于常规前外侧入路,Harris评分与HSS评分也高于常规前外侧入路,但因术中容易损伤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1/4~1/2臀上神经,故对术者水平要求较高。本研究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除术中出血量少、组织创伤小及疼痛轻等优点外,手术在肌肉间隙进行,并对外旋肌群进行保护,从而更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外旋功能的恢复[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时间早、切口长度短、术后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更高,与吴向坤等[8]报道结果一致,提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微创性,安全性较高,且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1]杨业静,刘阳.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两种入路方式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2]区广鹏,肖军,郑佐勇,等.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92-3293.

[3]梁荣伟,李先民,张琛海.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海南医学,2014,25(5):718-720.

[4]安雪军,秦德安,魏杰.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30-1331.

[5]唐旭.小切口外侧入路与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8):1539-1541.

[6]余德涛,邢祯全,张福聪.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吉布森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重庆医学,2013(34):4196-4197.

[7]麦鸿飞,冯光.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45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91-4593.

[8]吴向坤,刘永西,鲜文峰,等.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9): 4067-406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035

2016-04-15]

163311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骨科(夏元升沈健辉 于鸣镝);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陈慧妍 肖寒)

猜你喜欢
入路股骨颈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