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体会

2016-01-27 02:14徐慧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3期
关键词:阻塞性发作情况

徐慧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体会

徐慧萍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秒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及用力呼气75%肺活量时气道流速(FEF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观察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护理;临床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指一类以气流受到限制、进行性气道阻力增加并且逐渐发展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阻塞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有可能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氧气量不足而导致呼吸衰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为短期内不停地咳嗽、喘息有明显加重,有痰并且呈脓性或黏液脓性,痰量有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现象。目前认为气管-支气管病毒或细菌性的感染或严重的空气污染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原因,但仍然有约1/3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不明[2]。而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体,其治病疗程较长、容易复发、治疗效果差、相对痛苦较大、并发症多以及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属在经济、精神上的负担。通过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减轻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3]。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参与观察的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4.12±14.22)岁,病程6~30年。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取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止咳等治疗方法,纠正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心理干预:适当地给予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干预,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和外在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使患者尽量以平稳和放松的心情来进行治疗;②舒适性护理干预:尽量保持患者病房内空气清新、调整病房光亮度、调节患者床位的高低,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有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③药物护理干预:在给患者使用药物之前,尽量将准备使用的药物先向患者逐一地介绍,主要是药物的主要作用,包括治疗效果或者是副作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让患者在知悉药物的主要治疗范围、治疗效果和方法及使用注意的情况下用药;④健康知识教育: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面对面的健康知识辅导,主要普及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原因以及日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PEF、FEF75%各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FEV1治疗前为(1.62±0.53)L,治疗后为(2.04±0.91)L,FEV1/FVC治疗前为(53.21±6.04)%,治疗后为(58.17±6.03)%,PEF治疗前为(2.31±0.93)L/s,治疗后为(3.64±1.10)L/s ,FEF75%治疗前为(0.34±0.22)L/s,治疗后为(0.55±0.18)L/s;观察组患者的FEV1治疗前为(1.57±0.52)L,治疗后为 (2.67±0.79) L;FEV1/FVC治疗前为(53.21±6.14)%,治疗后为(69.11±8.16)%;PEF治疗前为(2.40±0.75) L/s,治疗后为(5.11±1.74) L/s; FEF75%治疗前(0.36±0.12)L/s,治疗后为(0.86±0.42)L/s;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肺功能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数,可以明显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效果明显,说明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能力。目前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时有出现呼吸障碍的可能,严重时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继而出现烦躁不安、恐慌等负面情绪,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况,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认为是对肺部带有破坏性的疾病,主要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而且气流受限通常表现出进行性病情发展,某些有害颗粒或气体与患者的肺部异常炎性反应有一定关系[4]。近几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向老龄化方向发展。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复杂、经历病程较长、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见,经常给护理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时给予护理干预时,应着重注意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合理地给予输氧等护理辅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无阻;增加患者在治疗时期的环境舒适度,保证患者有充足并舒适的休息;密切关注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是否伴有部分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出现,尽早发现并及时对症治疗,避免患者的病情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经常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必要时可以给予相应的营养辅导治疗,降低患者由于营养失衡而导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多给患者普及相应的医疗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恢复能力,降低急性发作的发生率或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急性发作期时的护理时,不仅要加强注意其日常生活的护理,还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经受长期疾病的折磨,其身体情况相对比较弱,在急性发作期很容易产生忧虑担心等悲观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其病情,针对其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做好相应的疏导安抚工作[5]。另外,尽量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消除其自卑心理,帮助患者树立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重燃生命的希望[6]。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严密的观察和精心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还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减轻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1]谢灿茂,周宇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5):346-348.

[2]杨翠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0例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663-664.

[3]王淑芳.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27(22):6-7.

[4]侯软英.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全科护理,2012,10(5):1384-1385.

[5]刘丽华.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复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155-156.

[6]刘兰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2-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63

2016-04-14]

51621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

猜你喜欢
阻塞性发作情况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特殊情况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