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菠萝灰粉蚧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2016-01-29 08:10赵家流夏李虹李江平兀彦龙文尚华陈士伟陈植基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

黄 标, 赵家流, 夏李虹, 杨 荣, 李江平, 兀彦龙, 文尚华, 陈士伟, 陈植基, 戚 强

(1.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广东雷州 524251;2.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生产科技处,广东湛江 524022)



新菠萝灰粉蚧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黄 标1, 赵家流1, 夏李虹1, 杨 荣1, 李江平1, 兀彦龙1, 文尚华2, 陈士伟2, 陈植基1, 戚 强1

(1.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广东雷州 524251;2.广东省湛江农垦局生产科技处,广东湛江 524022)

摘要筛选出对新菠萝灰粉蚧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并进行示范推广,同时探讨其他综合防治技术。结果表明,采用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4 300倍稀释液、48%噻虫胺悬浮剂2 500倍稀释液、22.4%亩旺特3 500倍稀释液+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等药剂喷杀和5%毒死蜱颗粒剂75 kg/hm2撒施植株心部对该虫有特效,但隐藏在植株头部的新菠萝灰粉蚧无法喷杀,致扑杀不彻底;草蛉、瓢虫等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对该虫也有一定防效;控氮增钾对提高剑麻抗性有一定作用;推广抗性苗效果最佳。

关键词新菠萝灰粉蚧;综合防治技术;试验及示范

鸣谢试验得到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东方剑麻集团及有关高等院校院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邓业余、吴军亮、黎志文、赖炳良、郑立权、黄天来、黄璐妍等也参加了部分工作,谨此致谢。

新菠萝灰粉蚧[1-3](下简称粉蚧)于1998年首先在我国海南昌江市青坎农场剑麻暴发,2001年蔓延至昌江、东方植麻农场及周边农村麻园,受害植株达100%,单株麻虫口密度高达数万头,并引起紫色卷叶病[4-5]大暴发(兼心轴腐烂),造成剑麻年减产30%以上,甚至失收。2005年该虫入侵广东湛江雷州北和镇农村个体户麻园,2006年蔓延到广东湛江农垦徐海麻区及周边地方麻园,危害面积达1 330 hm2以上,经喷药防治收到一定的效果,而2007年再次大暴发并无法控制,对我国剑麻产业构成毁灭性威胁。鉴于此,笔者自2001年以来开展了几十种药剂筛选防治试验并进行示范推广,同时探讨了其他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新菠萝灰粉蚧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4号生物药剂、第2批3号生物药剂由广东省农垦总局提供。

1.2方法

1.2.1药剂防治(低毒高效环保型长效药剂的筛选)试验。

1.2.1.1油类封闭气孔和清洁剂溶解蜡质类药剂筛选试验。2008年8月15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5-4(中龄麻)进行试验,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设7个处理:①40%机油乳油100倍稀释液;②40%机油乳油150倍稀释液;③99%矿物油100倍稀释液;④99%矿物油150倍稀释液;⑤乐新多用途浓缩清洁剂500倍稀释液;⑥乐新多用途浓缩清洁剂1 000倍稀释液;⑦CK(清水)。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30株,连续喷施2次,2次施药间隔时间为15 d。喷施药剂于地上部植株,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7、14、28天调查粉蚧数量。

1.2.1.2生物药剂筛选试验。2008年11月1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1队果园地(幼龄麻)进行试验,设3个处理:①4号生物药剂600倍稀释液;②48%毒死蜱600倍稀释液;③CK(清水)。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10株,喷施药剂于植株地上部及头部。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9、28天调查粉蚧数量。

1.2.1.3低毒、环保型与常规药剂比较试验。2008年12月4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6-4(中龄麻)进行试验,设12个处理:①30%松脂酸钠水乳剂200倍稀释液(二次稀释)+20%吡虫啉1 500倍稀释液;②茶力加200倍稀释液+20%吡虫啉1 500倍稀释液;③99%矿物油200倍稀释液+20%吡虫啉1 500倍稀释液;④乐新多用途洗洁精600倍稀释液+20%吡虫啉1 500倍稀释液;⑤20%吡虫啉1 000倍稀释液;⑥4号生物药剂600倍稀释液;⑦40%毒死蜱600倍稀释液;⑧3%啶虫脒2 000倍稀释液;⑨16%虫线清3号600倍稀释液;⑩蚧必治(改进型)600倍稀释液;40%氧化乐果600倍稀释液;CK(清水)。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9株,喷施药剂于植株地上部分。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36 天调查粉蚧数量。

1.2.1.4生物、低毒与常规药剂比较试验。2008年12月24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6-4(中龄麻)进行试验,设6个处理:①4号生物药剂600倍稀释液;②第2批3号生物药剂600倍稀释液;③40%杀扑磷(30%马拉硫磷·10%杀扑磷)乳油600倍稀释液;④3%啶虫脒600倍稀释液;⑤40%毒死蜱600倍稀释液;⑥CK(清水)。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20株,喷施药剂于植株地上部分。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喷药后第17 天调查粉蚧数量。

1.2.1.5低毒长效药剂筛选试验。

(1)2014年7月10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9-4(中龄麻)进行试验,设3个处理:①CK(空白);②5%毒死蜱颗粒剂药剂75 kg/hm2,撒施;③5%杀单·毒死蜱颗粒剂75 kg/hm2,撒施。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1畦(150株),撒施药剂于植株心部。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第104 天调查粉蚧数量。

(2)2015年8月28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一队21-3二年麻(幼龄麻)进行试验,设12个处理:①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快润(助剂)5 000倍稀释液;②4%阿维菌素·啶虫脒1 3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③40%毒死蜱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④70%吡虫啉5 0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⑤22.4%亩旺特(螺虫乙酯)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⑥48%噻虫胺悬浮剂2 800倍稀释液;⑦48%噻虫胺悬浮剂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⑧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⑨22.4%亩旺特2 800倍稀释液+哈速腾1 800倍稀释液;⑩CK(清水);24%阿维·毒死蜱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4 3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16株麻,喷施药剂于植株心部叶片。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喷药后第7、30天调查粉蚧数量。

(3) 2015年9月6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9-2/3开割麻(中龄麻,该麻植株比二年麻高大10倍)对21-3的试验药剂作进一步验证试验,设10个处理:①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②4%阿维菌素·啶虫脒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③40%毒死蜱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④70%吡虫啉3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⑤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22.4%亩旺特3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⑥48%噻虫胺悬浮剂2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⑦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⑧CK(清水);⑨24%阿维·毒死蜱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⑩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5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15株麻,喷施药剂于植株心部叶片。喷药器械为背负式手摇喷雾器。喷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喷药后第7、30天调查粉蚧数量。

(4)2015年9月9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1队20东东老龄麻(该麻植株高大,株重超过150 kg)布置颗粒药剂梯度试验,设3个处理:① 5%毒死蜱颗粒剂药剂75 kg/hm2;② 5%毒死蜱颗粒剂105 kg/hm2;③CK(空白)。不设重复,每小区面积为0.244 hm2。撒施药剂于植株心部,施药前每处理调查3个点,每点调查10株麻的虫口基数。施药后第7、30天调查粉蚧数量。

1.2.1.6示范推广机械喷撒药。2009年来应用现代喷药装备(机械)进行喷撒药防治粉蚧。

1.2.2天敌防治试验。对华南农业大学从澳大利亚引进并在该校繁育的隐唇瓢虫进行防控粉蚧及适应性等一系列试验。

1.2.2.1防虫网笼罩麻苗释放隐唇瓢虫适应性试验。2008年4月25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粉蚧较严重的1龄苗圃,设成虫、幼虫分别释放5、10、20头,并设1个对照,共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每小区8~9株麻苗,并用80目的防虫网笼罩隔离。释放后35 和70 d分别调查全株粉蚧和隐唇瓢虫数量,统计释放隐唇瓢虫控制粉蚧的效果。

1.2.2.2田间小范围自然释放适应能力试验。2008年4月25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试验地麻苗及大田幼龄麻、中龄麻、老龄麻选取粉蚧数量较大的剑麻植株,释放隐唇瓢虫,释放约10 000头。释放后7、14、35和70 d调查隐唇瓢虫和粉蚧数量,统计释放隐唇瓢虫控制粉蚧的效果。

1.2.2.3田间大范围释放隐唇瓢虫的适应性试验。2008年6月30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1队、6队、10队、12队、18队幼龄麻、中龄麻、老龄麻和林带及竹林释放约10万头隐唇瓢虫;2008年10月20~21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等5个农场麻园释放约100万头隐唇瓢虫。释放后7、14、35 d调查隐唇瓢虫的生存繁殖情况,探讨当地气候环境是否适应隐唇瓢虫种群的建立。

1.2.2.4生产隐唇瓢虫食料试验。2008年10月22日采集粉蚧,于室内接种南瓜上,研究生产隐唇瓢虫的食料。

1.2.2.5隐唇瓢虫耐饥饿试验。2008年10月22日设成虫、幼虫各10头,分开饲养盒释放,每处理3次重复,进行耐饥饿试验。

1.2.2.6控制粉蚧效果试验。2008年10月22日设成虫、幼虫分开饲养盒释放,并投放有粉蚧的叶片进行测定捕食量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2008年10月22日至11月10日释放定量隐唇瓢虫到大田植株和走茎苗上,并定期投放粉蚧,测定该瓢虫捕食粉蚧量。

1.2.2.7隐唇瓢虫驯化试验。2008年10月21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试验地进行100目防虫网室驯化试验,具体为:用该网笼罩3株有粉蚧的剑麻植株和4株无粉蚧袋苗,该网笼罩面积为25 m2、高为2.5 m,在袋苗侧边投放许多带有粉蚧的叶片,然后在4株袋苗上释放隐唇瓢虫成虫及幼虫约5万头,以驯化其觅食能力。

2008年10月21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6-4(中龄麻)田间开展无防虫网笼罩的自然驯化试验。

1.2.3生物多样性防治试验。2007年来,在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及1队开展剑麻大行间种大豆、热研柱花草、花生和保留田间矮草,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进行减轻虫害试验。

1.2.4栽培创新技术研究。对海南、广东粉蚧危害的麻区进行栽培技术调研,探讨应用创新技术,以提高剑麻抗性。

1.2.5抗虫抗病品种调查。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剑麻种质资源圃[60多个品种(系)]开展抗虫及抗由该虫引发的紫色卷叶病调查。对2006年杂交选育出的东495、东556等新品系进行跟踪调查,种植抗病苗(该苗是在海南昌江粉蚧老重灾区选出的抗粉蚧引起的紫色卷叶病)。

1.3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软件中的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防效

2.1.1油类及清洁剂环保型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独喷机油乳油、矿物油及清洁剂对粉蚧的防效较差,仅在30%以下,因蜡粉影响无法封闭气孔等,故不宜使用。

2.1.2生物药剂防治效果。由表1可知,喷药后第9天处理①、②的防效均达100%,而CK为-6.80%;喷药后第28天处理①、②的防效仍分别达68.83%和77.73%,而CK为-173.27%。

表1 果园地麻园药剂的防效 %

2.1.3低毒高效环保型与常规药剂防效比较。由图1可知,处理①~与处理(CK)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⑩与处理①之间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处理①、⑤、③、④、②、⑧在施药后36 d的防效(46.35%~64.84%)比处理⑦、⑥、⑨、、⑩的防效(75.42%~85.46%)低10.58~39.11个百分点,故其不宜推广。

2.1.4生物、低毒高效与常规药剂防效比较。由图2可知,处理①~⑤与处理⑥(CK)之间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①、③、④、⑤与处理②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处理②的防效仅为53.52%,故不宜推广。另外,处理①因种种原因未能投入生产推广。

2.1.5长效、低毒药剂防效。2014年7月10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9-4(中龄麻)撒施颗粒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撒施5%毒死蜱和5%杀单·毒死蜱75 kg/hm2后第104天防效仍达84.49%以上,且毒性较低,值得推广。

2015年8月28日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一队21-3二年麻(幼龄麻)试验结果(表2)表明,施药后7 d处理①~⑨、、防效极显著大于处理⑩(CK),处理①~⑧、防效极显著大于处理⑨、,处理①、④、⑧、防效极显著大于处理⑤、⑨,处理③、⑦防效极显著大于处理⑨,处理②、③、⑥、⑦防效显著大于处理⑤。施药后30 d处理①、②、④、⑤、⑦、⑧、⑨、、防效均极显著大于处理⑩(CK),处理①、④、⑤、⑦、⑨、防效显著大于处理③、⑥,处理③、⑥防效显著大于处理⑩(CK)。综合结果可见,处理①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④70%吡虫啉5 0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⑤22.4%亩旺特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⑦48%噻虫胺悬浮剂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⑨22.4%亩旺特2 800倍稀释液+哈速腾1 8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4 3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最好,喷药后30 d粉蚧死亡率仍高达87.6%~99.2%。

表2 21-3 药剂试验结果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2015年9月6日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9-2/3(中龄麻)对21-3试验药剂的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表3)表明,施药后7 d处理①~⑦、⑨、⑩的粉蚧死亡率均极显著大于处理⑧(CK);施药后30 d处理⑤、⑩的粉蚧死亡率均极显著大于处理⑧(CK);处理②、③、④、⑥、⑦、⑨的粉蚧死亡率显著大于处理⑧(CK),但处理②、③、④、⑥、⑦、⑨的粉蚧死亡率却下降到83.30%~73.87%,效果不理想。

表3 19-2/3 药剂试验结果

注:表中虫口数为15株麻的总虫口头数;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2015年9月9日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一队20东东(老麻)特大麻撒施5%毒死蜱颗粒剂试验结果(表4)表明,处理①5%毒死蜱75 kg/hm2和处理②5%毒死蜱105 kg/hm2均撒施于植株心部,施药后第10、30 天粉蚧死亡率均高达97.05%~99.51%,效果均极显著大于处理③(CK)。

表4 20东东撒施5%毒死蜱颗粒剂的防效

注:虫口数为10株麻总虫口头数;CK粉蚧死亡,可能与同块地布置撒药试验,无法隔离而受到熏蒸致死有关;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综上,所有麻园(麻龄)均可推广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22.4%亩旺特3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5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进行喷施和用5%毒死蜱颗粒剂75 kg/hm2撒施植株心部,药效1~2个月;苗圃及幼龄麻田也均可增加推广40%毒死蜱·噻嗪酮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70%吡虫啉3 500~5 0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48%噻虫胺悬浮剂2 500~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24%阿维·毒死蜱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等。药剂均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2.1.6示范推广。2006~2009年3月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应用40%氧化乐果、40%杀扑磷、48%毒死蜱、16%虫线清3号、蚧必治(改进型)、40%杀扑磷(30%马拉硫磷·10%杀扑磷)、3%啶虫脒均600倍稀释液等进行示范推广,面积达9 266.67公顷次,2009年3月以来主要推广40%杀扑磷、48%毒死蜱、3%啶虫脒均600倍稀释液,2011年11月以来在苗圃和幼龄麻示范推广24%亩旺特2 8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同时其他推广药剂也添加快润5 000倍稀释液均收到显著效果。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剑麻粉蚧监测防控体系,喷药做到结合预警在该虫暴发前和若虫期及草蛉较安全期选用低毒药剂进行喷药,采用先进的喷药装备(机械)进行统防统治,并在全垦区推广。上述药剂经大田大面积示范推广,其喷药后15 d防效均达80%以上,防效极显著,使损失降到较低水平。下一步要推广新药,若推广亩旺特要增加速效药剂(如毒死蜱)以提高前期速效作用。

2.2隐唇瓢虫的适应性及防效

2.2.1苗圃防虫网笼罩释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释放35 d后,无杂草的小区因地表温度高(约50 ℃),隐唇瓢虫由于不适应而全部死亡;而杂草多的Ⅲ10头成虫区的处理已有产生下一代的成虫,Ⅲ20头幼虫区的处理已有发育为成虫,但在释放42 d后均全部死亡。释放70 d后,各处理均无活的瓢虫。但各小区麻株仍有少量或较多的粉蚧,并非食料缺乏而不能建立种群,主要原因可能是不适宜当地气候环境。

2.2.2田间小范围自然释放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释放瓢虫7 d后,试验地麻苗、15路西中龄麻、品种园老龄麻均有许多瓢虫,14 d便大量减少,35 d仅品种园老龄麻零星可见。其中,试验地麻苗释放瓢虫7 d后,发现3株麻聚集较多瓢虫幼虫,也有少量瓢虫成虫,植株上的粉蚧已被大量捕食,仅剩少量。14 d后瓢虫成虫已全部消失,21 d后幼虫经历了化蛹和羽化,最终也消失。品种园老龄麻有一定杂草和因开花缺株较多,麻头高,田间通风透气且阴凉,该田块观察发现有瓢虫幼虫转移到割口的裂缝处化蛹,6月2日前已羽化成虫,即释放瓢虫35 d后仍看到瓢虫成虫,但很快也消失。幼龄麻15西7 d后便一直未见瓢虫,也未见残体,可能与未开割麻空气不流通,温度高有关。

2.2.3剑麻等田间大范围释放隐唇瓢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释放瓢虫7 d后抽查12队苗圃(总共约10万头)仅发现1头幼虫;14 d后全面调查均未发现活瓢虫;35 d后再次调查也未发现活瓢虫。

2008年10月20~21日于湛江农垦5个剑麻农场共释放100万头瓢虫,14 d后成虫和幼虫全部消失,35 d后再次调查也未发现活瓢虫。

2.2.4生产隐唇瓢虫食料结果。在南瓜上接种粉蚧获得成功,接种30 d后繁殖倍数达3~4倍,解决了隐唇瓢虫驯化食料。

2.2.5隐唇瓢虫耐饥饿结果。不投放食物,开展耐饥饿测定,成虫5~7 d全部死亡,幼虫5~8 d全部死亡。

2.2.6捕食粉蚧量结果。隐唇瓢虫成虫和幼虫每头日平均捕食粉蚧头数分别约为6和10头。

2.2.7驯化结果。2008年10月22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试验地防虫网室进行隐唇瓢虫驯化试验,在该防虫网室共释放5万头隐唇瓢虫,释放后成虫很快飞到网上和网室内的剑麻植株上,并发现个别成虫在交配和捕食粉蚧,7 d后成虫大量死亡;幼虫释放后仅有少量迁移到侧边人为投放有粉蚧的麻片上和网内1 m远的剑麻上寻找粉蚧进行捕食,而大部分不觅食,5 d后死亡,其他在释放35 d后也全部消失,但60 d后发现2株剑麻心部(粉蚧堆中)各有1头成虫,至90 d仍零星发现隐唇瓢虫成虫和幼虫,其在当地产生的后代需加以保护,可望建立起种群。

2008年10月21日于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16-4(中龄麻)田间进行隐唇瓢虫驯化试验,共释放16万头,均释放在虫口密度大的麻株上,释放时成虫大部分很快飞走,无法跟踪,仅余少量留在麻株粉蚧堆中,并捕食粉蚧,人为投放的粉蚧也很快被捕食,但14 d后全部消失。据测定,瓢虫幼虫7 d内可迁移到小行的走茎苗或相邻麻株捕食粉蚧,14 d可迁移到相邻两株麻上捕食粉蚧,迁移过程中部分化蛹,部分死亡,无粉蚧的相邻麻株上瓢虫幼虫无法生存。

2.3生物多样性防治效果麻园间种作物(如柱花草等)和适当保留田间矮草,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大量繁衍天敌,可减轻虫害。套种花生及大豆等可减轻粉蚧为害剑麻。例如,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一队21-3北块麻园套种菊香,有利于当地丽草蛉在剑麻植株上大量繁衍,粉蚧几乎被捕食干净。

2.4控氮增钾,提高植株抗性效果调查发现剑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田块或植株虫害严重,因此,应控氮增钾,以免徒长,促进抗性、质量的提高,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此外,据调查植株Cu含量高,不易发生该虫引起的紫色卷叶病,可采用点滴等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2.5选育抗虫抗紫色卷叶病新品种引5、引8、引9、引10、灰叶剑麻、无刺剑麻等抗虫能力强,可探讨作育种亲本。此外,对湛江农垦东方红农场农科所近年来选育的杂交F2(如东495、东556抗虫抗病品系)作进一步筛选,以便选育出抗虫抗病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推广从海南昌江引进的抗性苗(抗紫色卷叶病麻苗)。

3结论

苗圃及大田喷杀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22.4%亩旺特3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40%毒死蜱1 000倍稀释液+50%氟啶虫胺腈5 500倍稀释液+快润5 000倍稀释液等药剂和植株心部撒施5%毒死蜱颗粒剂75 kg/hm2防治粉蚧有特效,且药效期长。剑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田块或植株,粉蚧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如麻园间种花生、黄豆等)可改良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种植从海南昌江引进的抗性苗可避免由该虫引发的紫色卷叶病。

4讨论与建议

4.1讨论剑麻植株高大和藏在植株头部的粉蚧难以喷杀,而内吸传导药剂也仅限于苗圃和幼龄麻田(植株细小时施用有特效),导致用药量大,成本高。隐唇瓢虫经过1年的大量释放,均未建立种群,主要原因是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尤其是麻园环境,此外,与未经驯化直接释放大田而不觅食也有关系。

4.2建议①培育抗虫抗紫色卷叶病优质高产新品种是关键措施。②建立监测防控体系,在粉蚧暴发前于该虫若虫低龄期选用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采用先进装备(机械)进行扑杀,统防统治,避免盲目喷药,确保提高杀虫效果、保护天敌及降低成本。③控氮增钾,抑制徒长,提高抗虫能力。此外,铲除小行走茎苗,消除粉蚧栖息场所。④生物防治。剑麻间种豆科作物或矮秆绿肥和麻园适当保留矮草,少化除和严禁滥用杀虫剂,减轻剑麻生长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物多样性,从而改良生态环境,促进天敌(草蛉等)大量繁衍,以有效减轻粉蚧危害。⑤因当地丽草蛉适应性强,故建议繁育试验,以便应用推广。⑥进一步开展隐唇瓢虫驯化试验,提高适应力,从而建立种群,达到有效扑杀粉蚧的目的。⑦应用推广机械喷撒药扑杀粉蚧,其工效高(每班10~13 hm2),防治效果显著。⑧推广种植海南昌江引进的抗性苗(抗紫色卷叶病),种植该苗1年仅防治剑麻粉蚧2次(秋末及冬或春季各防治一次),可避免或减轻该虫分泌物导致的“煤烟病”。

参考文献

[1] 任顺祥.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新菠萝灰粉蚧可持续控制措施[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剑麻学术研讨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8.

[2] 陈泽坦.新菠萝灰粉蚧的发生为害及控制[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剑麻学术研讨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8.

[3] 黄标,邓业余,赵家流.菠萝灰粉蚧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C]//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剑麻学术研讨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8.

[4] 刘岩,徐舜全,黎美华.菠萝高效益栽培技术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4-81.

[5] 何衍彪,詹儒林,赵艳龙.菠萝粉蚧及菠萝凋萎病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2):47-50.

收稿日期2015-09-30

作者简介黄标(1960-),男,广东遂溪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剑麻植物保护与栽培研究。

基金项目剑麻病虫害防治财政项目。

中图分类号S 43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2-274-05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桃树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赣北地区景观石榴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