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表达

2016-01-29 03:25郑宝珍
学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语句语言表达内涵

郑宝珍

(福建省漳州市北京小学,福建漳州363000)

侧重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表达

郑宝珍

(福建省漳州市北京小学,福建漳州363000)

文章立足于中年段语文教学案例,深入剖析在阅读教学活动如何采取读写结合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研读活动,发挥阅读想象时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对话;读写结合;内化;空白;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活动既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感悟文中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又要引发学生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独特的解读观点,认知与体验文本的语言,内化和感悟文本语言,不断积累和丰富语言贮藏,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内容,紧扣文本字里行间语言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实现读写结合,以写促悟,深化解读文本内涵,有效地夯实语言积累,形成运用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素养。

一、对话研读品悟,发展言语思维

研读文本语句内涵过程也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文质兼美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教师要挖掘文本的语言点,善于引导学生研读、品悟文本语句内涵,领悟文本语言表达,并把各自的感悟通过对话交流平台加以表达,通过对话交流体悟文本语言,让学生拓展阅读思维,有效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语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进一步小练笔或习作奠定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时,自主运用语言独特解读观点,获取个性的阅读体验,深化解读文本内涵。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出示文中语句训练题目:(1)我看见过_______的大海,欣赏过_______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_______的水。(2)我攀登过_______的泰山,游览过________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________的山。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之后,再完成了如上的题目。教师把这两道练习题列举出来,引导学生研读语句中填充的词语“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样”“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这一带”,感受作者运用词语表达的精妙和准确性。学生通过语言训练和对话交流,体验这些词语在文中的生动形象性。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语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头脑中自成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像,尝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学生1:“我轻轻地划着船儿,荡漾在清澈见底的漓江上,和煦的微风迎面拂过,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眼望峭拔、挺立的象山,凝视着江面映出的象山倒影,感觉此时与桂林山水的美景融为一体了。”学生2:“我乘着美丽的画舫,沿着碧波轻荡的江面,两岸峭拔的群山,沉醉在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的仙境中。”激发学生发散的阅读思维,引发学生自由表达个性阅读体验,可使学生掌握桂林山水美的特点,深刻体会作者准确运用语言表达文本内涵,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内化文本语言,呈现实践收获

教师应深挖文本内涵,采取相关阅读策略,紧扣文本语言训练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训练,积累丰富的文本语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内容,体验文本语言运用技巧,学习文本语言的结构特点,内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用文本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用文本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去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的语言表达中,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插图,辅以动情地解说,学生认真观察图意,再同桌指着文中插图互说山石的样子。初步学习文本内容后,学生想象、品味描写山石的形态和场面。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黄山奇石》内容。这样,学生再一次温习了文本作者站在黄山上,能从不同的方向观看并描述了许多奇石。接着,教师出示练习题目:(1)黄山的奇石真多啊!看,这边的石头像_______,那边的石头像,对面的巨石像________。(2)当我们站在操场上或公园里,会看到什么呢?要怎么说?用“像什么”句式说说。学生把句(1)内容补充完整,独立思考句(2)内容,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并动笔写写。研读了文中语句“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教师进行点拨:“像这种同时产生两种感觉,或者一种东西看上去有两种不同的样子,我们可以运用‘像……又像……’句式叙述。”结合这句的学习,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设计练习题: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你会觉得“像……又像……”,或者看到的东西会觉得“像……又像……”。教师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利用刚学习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语言实践,加深感悟文本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精妙之处,深刻解读文本内涵,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利用文中学到的排比句式,如“_____真__________,真_____,____真_____”,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之后,结合生活周围所见所闻所感造出:“这棵榕树真高啊,高得直耸云天;这棵榕树真茂盛啊,是鸟儿快乐的家;这棵榕树真奇特啊,简直是一把巨伞,一年四季为人们遮阳挡雨。”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语言训练再次体验文本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三、紧扣文本空白,提升读写实效

文本的空白有利于激活学生阅读想象思维,发展学生运用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每篇文章之前,应深入文章之中加以研读,掌握教材文体特点和深刻的内涵,才能做到有效导读学生参与品味文本。教师研读文本语句蕴涵的意思,要及时发现文本在字里行间留下让人回味无穷的空白,利用这些空白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填补文本的空白,让文本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性,使学生能遵循文本之意进一步拓展,既运用学到的表达技巧,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阅读教学中读写相结合的活动实效。

例如,教学《掌声》时,教师研究文本了解到小英是个身有残疾而又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因为全班同学给予她鼓励的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根据文本内涵的需要,教师可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先让学生朗读文中语段后,提出拓展性思考题:文中的小女孩影子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运用语言表达了各自独特观点:(1)英子是个文静、很少说话的女孩。(2)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十分孤独。教师借此激发学生阅读想象,填补文中的空白,进一步丰富文本内涵,设计一道小练笔活动:英子默默坐在教室里,听到窗外传来兴奋的嬉笑声,看到操场上同学们快乐地游戏、玩耍、唱歌、跳舞,她会想些什么?请大家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学生先独立思考想如何表达英子所想所思,接着在小组中交流英子心中的孤独与自卑,运用了形象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述英子的神情、动作以及内心世界。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给予及时鼓励与点评。最后,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结果动笔写下来,把写出的片段在放到文中合适的地方,读一读,感觉是否通顺连贯、合理,如果没有通顺连贯或不合理,就加以调整,并在课堂小组中进行展示交流。这种填补空白的读写结合,使文本生动具体,内涵更加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获得提高。

[责任编辑张翼翔]

G62

A

1673-9132(2016)34-0163-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93

猜你喜欢
语句语言表达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重点:语句衔接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