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黄永玉,把悲伤当成诗

2016-01-29 09:24琼花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朱雀集美人民文学出版社

琼花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体例是小说,也可说是作者漂泊一生的人生传记。

据说,黄永玉先生从1945年就开始构思它了,中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长时间停顿,真正动笔是在八十年代末,在《芙蓉》杂志连载一年,先生再度停笔。2009年,《收获》杂志决定从头连载,那一年先生已经86岁高龄,却从此每天早上都静静坐在书桌边写作。至今《收获》杂志的连载一期不落,开创了作者与文学杂志之间互动的新纪录。

“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八十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湘西边城——朱雀独特的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通过孩童张序子的眼,看四季变换、时光流转中的一草一木,各阶层、多民族人物的风神样貌,甚至浓辣酸鲜的饮食习惯,将一个时代、一种文明活化石般呈现出来。这本书获得了众多超级读者,韩少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芳菲说这是一部具有“大河气象”的作品。

《八年》是“无愁河”的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先期推出的是《八年》上卷,预计此后将以半年一部的方式出版中卷及下卷。上卷收录的内容是黄永玉先生于2013-2014年创作的,描写十二岁的张序子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从长沙、杭州、上海辗转到厦门集美入学读初中的经历。这一番大都市的大世面,以及集美学校无与伦比的美丽,让序子如在梦中,他一点也没料到“几个月之后将要来临的、翻天覆地的民族杀机”。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了……

黄永玉先生曾经形容自己:“我就是一块泡在泪水里头的石头。”《八年》上卷是一部国破家亡的痛史、一个少年懵懂蜕变的成长史——在抗战硝烟中,集美学校搬到安溪,仍然有日本飞机来轰炸。书中穿插了序子的家信,因父亲谋职无门,妈妈、婆、弟弟们在家乡挨饿,远隔千里的序子每次接到书信,“眼泪流到碗里,低头静静地吃了”。这样的悲苦,贯穿本书的始终,身单力薄的少年独自默默承受。其实,整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反映了这整个百年的中国,可谓是苦难深重。但是作品名字却叫“无愁河”,为什么呢?

黄永玉先生说得明白:“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半辈子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点。悲伤跟快乐一样,有时很荒谬。”

所以他不渲染痛苦,他要写沿着家乡的大河顺流而来的张序子,带着朱雀的胆气和王伯、田三爷、隆庆的基因,一路顽强野蛮生长的成就。

猜你喜欢
朱雀集美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雀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
冬夜星空 朱雀振翅
朱雀
多看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