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支点” “撬动”整篇课文

2016-01-29 23:24夏荧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1期
关键词:支点语文教学

夏荧屏

[摘 要]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支点 语文教学 整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12

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笔者认为: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能撬动整篇课文。何谓教学“支点”呢?那就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就能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一、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

对比之处,就是作者在文本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字,感悟本质。

我在钻研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狼与鹿》一课时,关注到课文的开头:“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而后文中是这样写的:“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我打算在此处确立教学的“支点”。

首先,我出示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读,然后提出质疑:“一片森林,相隔25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成了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体验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

二、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

有些课文的“支点”隐藏在作者的观点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感觉到扫路人工作的劳累,可是文末引用扫路人的话却是“不累,不累”。我在此提炼出教学的“支点”:“扫路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全班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各执一词。于是我又引导:“说‘累的要有理由,说‘不累的也要有根据。理由和根据在哪里?”学生立马回答:“藏在课文里。”我说:“对,藏在课文里。想把它找出来是需要智慧的,老师给你们10分钟的时间,看谁能完成任务。然后我们展开辩论。”学生一听,立即来了精神,读文、圈画、感悟、思索。在之后的辩论中,学生越说越精彩,听、说、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

课文的详略是作者根据课文的中心需要而有意安排的。那么,为什么这个材料要详细写,那个事件要略写呢?这样一追问,就能触碰到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知道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例如,在执教《少年王冕》这篇课文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学生脱口而出:“有详有略。”我立即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10岁和14岁时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详略安排是否合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10岁那年,王冕家贫辍学放牛;14岁那年王冕立志学画。”我说:“这两段经历在少年王冕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改写了王冕的人生与命运……”接下来学习这两段的时候,因为10岁的年龄正是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他们对王冕的处境感同身受,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同时这种选材方法、详略安排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四、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

“支点”的选择需要教者具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反复阅读教材,寻找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然后在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子上洞开多重对话磁场,并在文字的内涵和外延方面反复揣摩和咀嚼,以便于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森林中得到滋养和沐浴。

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首先,我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林冲语言、动作的语句,学生找到了三个动词:一横、一退、一扫,还有四句简短的话:“不敢,不敢。”“请教了。”“我输了!”“小人带着木枷,就算是我输了吧。”我再让学生找一找描写洪教头的语言、动作的语句,那是大段大段的描写。于是,我问学生:“既然林冲是主角,大量的笔墨应该花在林冲的身上,作者是不是搞错了?”学生沉思了片刻,认为这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他将洪教头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粗鲁狂妄写得越是入木三分,就越能衬托出林冲的谦逊有礼、武艺高强、为人低调的特点,这样的写法就叫对比、反衬。

语文教学中,学段不同,“支点”的立脚点也应有所侧重。第一学段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通过重要词句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和领悟。教师对立脚点做到心中有数,选出来的“支点”才能体现出一种“增量”,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纵深,变得更加开阔。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支点语文教学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吉林低碳养护技术的新支点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