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素治疗乙肝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药理研究

2016-01-30 07:05郭土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肝纤维化药理作用

郭土深 王 辉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苦参素治疗乙肝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药理研究

郭土深王辉

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苦参素对乙肝所致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乙肝所致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维生素C,小柴胡冲剂等药物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乙肝病毒标志物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乙肝病毒标志物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苦参素可有效抑制乙肝所致的肝纤维化,拮抗乙肝病毒,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苦参素;肝纤维化;药理作用

肝纤维化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主要指肝脏组织受各种致病因子侵袭而出现异常增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肝纤维化主要由肝脏损伤和修复所引起,若损伤时间长,肝纤维化的时间也将延长,肝脏长期处于纤维化状态会演变成肝硬化。因此阻断肝纤维化对预防肝硬化极具意义。有研究指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1]。笔者采用苦参素对30例乙肝所致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理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60例,均与《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解读》中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相符:HBSAg和(或)HBeAg呈阳性;血清TBI低于30μmol/L;HBV-DNA大于103[2]。随机将60例乙肝纤维化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47岁,中位年龄40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0~46岁,中位年龄39岁。比较两组性别构成比例与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保肝治疗:甘利欣(国药准字H10940190,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用法用量: 150mg/次,以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滴注,1次/d),维生素C(国药准字H50020036,生产厂家: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法用量:口服,150mg/d),小柴胡冲剂(国药准字Z20044450,生产厂家:河南新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0g/次,3次/d)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国药准字p0065705,生产厂家: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治疗,肌肉注射,400~600mg/次,1次/d,每周3次,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应用放射免疫法对患者的四项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包括:LN(层粘连蛋白)、Ⅳ(Ⅳ型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肽)、HA(透明质酸酶);应用ELISA检测法对两组患者的HBeAg、HBSAg指标进行检测;应用PCR检测法对两组患者的HBV-DNA指标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SPSS 16.0,计量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各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HbeAg、HBSAg、HBV-DNA转阴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HbeAg、HBS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3.3%(7/30)、6.7%(2/30)、26.7%(6/30);对照组HbeAg、HBS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3.3%(4/30)、3.3%(1/30)、16.7%(5/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观察组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各为50.57±4.35、37.14±4.03、32.38±3.14、1.18±0.34;对照组上述指标各为51.61±4.12、38.73±4.02、31.27±3.11、1.16±0.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各为60.61±4.52、42.49±4.73、28.62±3.57、1.53±0.31;对照组上述指标各为53.14±6.14、39.05±5.10、30.16±3.28、1.18±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苦参素药理作用分析苦参素属于一种生物碱,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而来,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

3.1.1抗肝纤维化李继强、华静等研究发现,苦参素能够抑制大鼠体内的肝星状细胞增殖,阻断转因子β1的发展,具有预防肝纤维化的效用[3]。周爱玲还研究了苦参素对纤维细胞增殖及Ⅲ型原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发现苦参素Ⅲ型原胶原mRNA表达产生剂量依赖性,可对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苦参素能够降低胶原合成,达到抗肝纤维化的效果[4]。

3.1.2保肝降酶王国俊等[5]研究表明,苦参素可对脂多糖加氨基半乳糖引发的小鼠肝衰竭产生保护效用,降低小鼠体内ALT水平与肝坏死程度,阻断肿瘤坏死因子毒性与肝细胞坏凋亡,为临床采用苦参素治疗肝炎提供了重要依据。

3.1.3抗炎、抗病毒苦参素可产生大量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能够对巴豆油、冰醋酸等引起的渗出性炎症产生对抗作用。苦参素可阻断柯萨基病毒壳核蛋白因子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活性。吴玮,刘春华,王千钧等学者研究发现,苦参素可提升HBeAg、HBSAg等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阴率,抑制肝细胞坏死因子增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清除病毒[6]。

3.2本研究结果与苦参素药理作用的相关性分析LN、Ⅳ、PC-Ⅲ、HA为肝纤维化的四项指标,指标计数越少,则证明肝纤维化程度越低。HBeAg、HBSAg、HBV-DNA为乙肝病毒标志物,可用于判断人体是否携带乙肝病毒。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苦参素治疗、药理作用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LN、Ⅳ、PC-Ⅲ、HA四项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苦参素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功能。观察组HBeAg、HBS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23.3%、6.7%、2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3%、16.7%,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苦参素具有促进乙肝病毒转阴,提升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效用。

综上所述,苦参素可有效抑制乙肝所致的肝纤维化,拮抗乙肝病毒,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爱光.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乙肝相关肝纤维化及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等.乙型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解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0(09):758-761.

[3]李继强,陆伦根,华静,等.氧化苦参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上海医学,1999,22(10):598-599.

[4]周爱玲.苦参素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对MMP-2表达的影响[J].中华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12(03):1096-1100.

[5]向晓星,王国俊,蔡雄,等.氧化苦参碱对小鼠暴发型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J].临床肝胆杂志,2009,16(2):92-93.

[6]吴玮,刘春华,王千钧,等.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第二军大学学报,2010,17(15):135-136.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14-02

猜你喜欢
肝纤维化药理作用
苦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板栗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瑞香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NF—κB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现状
扶正化瘀制剂抗肝纤维化和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作用机制与效应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