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讨

2016-01-30 07:05胡继承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精神病心理护理

胡继承

成都市天府新区精神病医院,四川 成都 610213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讨

胡继承

成都市天府新区精神病医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对于精神病的不了解、性格因素、家庭、社会等因素,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悲伤绝望、恐惧冲动,因此,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都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加上社会的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精神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较为重要。有研究证明[1],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1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自卑孤独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恢复期的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别人会因为自己患有精神病,而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有偏见从而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人因对精神病的不了解存在偏见的认识,对精神病患者指责、躲避或讥笑,使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也同时导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精神病患者常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甚至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言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加上家属对于其心理问题关心不够,因而有着较强的孤独感。这种自卑孤独感在女性精神病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女性的知识文化、社交范围较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宋艳梅等[2]对50例恢复期女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有86%患者有孤单感,80%患者担心受歧视。可见,自卑孤独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2敏感多疑精神病患者往往敏感多疑,羞于别人谈论自己的病情,常会担心被人议论自己,同时担心出院后受别人的歧视,怕家人和朋友还是否还能像往常一样看待和接受自己,已婚的患者还会担心爱人的看法,甚至会怀疑对方出轨,未婚者怕影响以后的婚姻和工作,从而多对身边的人或事多疑,不信任,非常敏感。同时,某些精神病患者本身性格比较偏执,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根据的怀疑自己会被人利用或伤害。[3]

1.3恐惧绝望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刚在入院时,对医院环境陌生,生活饮食不习惯,而且对精神病认识不够,否认有病,对一切治疗非常的恐惧排斥,甚至有着被社会及家人遗弃的感觉,从而感觉恐慌,甚至绝望,认为自己患上精神病,无法根治,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毫无前途,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心理。易元平等[4]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率调查发现,因对前途悲观失望而自杀的比率为46.71%,同时,王晓璇[5]也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与其明显的自卑感、抑郁、悲观绝望等有关。所以,应警惕精神病患者恐惧、悲观、绝望的心理,避免自杀行为的出现。

1.4烦躁冲动大多精神病患者对家人将自己送到精神病院治疗非常不理解,认为自己没有患病为什么要住院,家人不理解自己,因而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拒绝服药,私自外出,烦躁冲动,甚至攻击自身或他人。部分患者在服药后,随着药量的增加,会发生药物的副反应,加上对疾病治愈丧失信心,家人自己关心不够,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冲动、发脾气,甚至会出现误伤他人的现象。[6]

2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2.1个人因素①对疾病不了解:精神病患者对精神病缺乏意识,常会有恐惧、排斥心理,加上经一段时间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是仍无法自理生活,因此无法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加上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担忧,致使其心理问题突出,悲观失望、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现象。②性格因素:性格与精神病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研究表明[7]性格内向者患精神病概率为93.42%,性格外向者为6.58%,同时有学者[8]认为性格胆小、沉默不爱或很少与人交往,在学习工作中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易患精神病,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嫉妒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易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性格时而情绪低落、抑郁,时而情绪高涨、狂热者,易患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因此,有不良性格的精神病患者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2家庭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往往有着较为严重的羞耻感,害怕患者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担心别人会耻笑他们,精神压力较大,而且精神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且有着反复性,另外病人的破坏性行会造成一些经济损失,因而经济负担也较大,加上精神病患者本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家人不理解,因此,造成了患者家属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患者的关心、支持不够,甚至有些家属还有排斥患者的现象,出现把患者送进医院后不管不问的现象,造成患者有着孤独、寂寞、失望等心理问题,而对于已婚的患者,面临离婚、婚姻破裂的问题,肖颖[9]在调查精神病患者的归宿问题发现,精神病患者被家属抛弃占80%。

2.3社会社会支持不但与精神疾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也有联系[10]。然而,现实社会中对精神病没有较为宽松的环境,公众对患者在就业、工作、学习、婚恋、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偏见与歧视,大多数认为患者有危险性和暴力倾向,使其产生自卑、病耻感。[11]

2.4医护人员精神病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长期从事精神病的护理工作,身心疲惫,还要面对突发事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去了工作的激情,找不到工作的乐趣,而且精神病容易复发,很难有成就感,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对患者关心和照顾不够,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对患者还有歧视心理,使患者在医院得不到温暖和关心,出现沮丧、悲观的心理[12]。

3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3.1阶段护理精神病患者在各个阶段的有着不同的心理变化,应针对每个阶段有着针对性的护理。①发病期:刚入院时患者多有恐惧、孤独感,医护人员应该亲切、同情和关心病人,主动与患者接近,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同时让患者意识到精神病只是一种疾病,通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使其安心的配合治疗;另外,随着药物的介入,加上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烦躁、拒绝治疗,甚至自杀的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该高度警惕,细心观察病人的言行,防止意外发生,同时要经常和病人交流,做到热情、耐心、落落大方,同时要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心理变化,让病人有依赖感和认同感;②缓解期:病人经过一段治疗,已经习惯医院环境,但是由于精神病治疗的长期性,会产生一定的悲观、消极的心理,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解除,耐心的讲解,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的治疗;③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开始意识到出院后,可能会被家人、亲属、社会瞧不起,甚至会丢掉工作、失去爱人或影响婚姻等,从而有着很强的孤单、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鼓励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甚至可以开办针对性的讲座,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回到社会和家庭中。但不管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做到尊重患者,耐心讲解,随时观察患者心理变化,让患者感觉到温暖。

3.2个性化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有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理特点,应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性格内向的患者,多有悲伤、绝望的心理问题,应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首先应该多和他们接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然后通过个别交谈、讲座等形式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后积极鼓励患者参加多种娱乐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消除消极心理;性格暴躁的患者,可以培养患者参加如书法、绘画,或聆听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曲以镇静、安神、平和心态[13];女性患者由于自身性格和生理因素的原因,多敏感、自卑,而且担心的事情较多,应该多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劝导家人和单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解决后顾之忧;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药物,加上子女不在身边,关心较少,多沉默寡言,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应该多尊重老年患者,并且给予像子女般的关怀,让老年患者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3.3社会支持护理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14]首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大众和家属普及精神病知识,让大家理解精神病人,同情和尊重他们,摒弃歧视的心理,同时应积极主动的与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帮助患者就业、复业,其次要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将患者每一次的进步都告诉家属,让家属了解通过积极的治疗,精神病是可以治愈和预防复发的,同时让他们多理解、关系患者,让家属意识到给予家人的温暖,能够帮助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由于患者家属因为承受着较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患者的会有抛弃或漠不关心的现象,这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有研究证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是社会支持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家庭缓解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15]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由于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悲伤绝望、恐惧冲动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护理,并且根据不同的人群、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都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因此,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尊重精神病患者,给予精神病患者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尽快的回到社会和家庭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继芳.浅淡精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护理[C].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08:185-186.

[2]宋艳梅,张晓波. 女性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对策[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9,16(1):80.

[3]李莉娜.偏执型精神病的心理护理[C].北京: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8:96-97.

[4]易元平,蒋兴碧,李天萍.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39-841.

[5]王晓璇.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1246-1247.

[6]代俊芳.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76-77.

[7]张彦青.对我院 188 例精神病患者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的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61-1463.

[8]傅德明.精神病与性格[J].医药与保健,1996,(12):39.

[9]肖颖.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4):112-113.

[10]刘卫青,潭立文,万凤,等.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69-71.

[11]王永萍,梅月.社会支持综述[J].知识经济,2011,(9):58.

[12]郭雪梅,刘伟,卫步霄.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剖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3):97-98.

[13]郭瑞丽.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C].郑州: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06:238-240.

[1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9-81.

[15]王云仙,田红琴.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0-51.

(收稿日期:2015.11.11)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4-02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精神病心理护理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都有精神病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