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结构与我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关系——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01-31 02:32刘洋兵曹明凤

刘洋兵, 曹明凤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论产业结构与我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关系——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洋兵,曹明凤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摘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核心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运用2000-2011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地区产业结构与地区相对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加入贸易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失业率、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的情形下,得到结论:产业结构对我国地区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越合理、越高级的地区,收入分配越均衡。因此,建议政府在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相对收入

(责任编辑谢媛媛)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公平现象也逐日明显。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最与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是居民收入不均问题。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收入从当初的类似平均分配格局转变为现在居民收入差距巨大。近几年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地区差距增大和行业差距增大等几个方面。而一国国民收入差距过大会造成内需不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变小,最终会影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收入差距过大还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扰乱社会秩序。

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明,产业结构是影响一国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来解释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它做出了研究。较早的研究多由国外学者开始,但是他们并没有研究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具体关系,多数只是侧重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Subramanian Swamy(1967)[1]研究了经济结构和收入分布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经济中部门间要素和部门内要素的改变会导致收入分布不同。后来的学者们则开始研究这二者之间具体存在哪种关系,主要从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来进行:Lawrence F.Katz(1988)[2]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从技术进步、产品需求和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认为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导致了收入差距的产生;Kevin M.Murphy等(1989)[3]则认为适度的收入平等分配能够为本国商品提供更大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过度不平等或过度平等的收入分配都不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国内学者也从其它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如席文和秦海林(2008)[4]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和要素产权清晰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的变动会改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影响要素的边际报酬,最终会导致居民个人收入不同;丁梓楠和穆怀中(2011)[5]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方面研究了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产业提出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对策;冯素杰(2008)[6]通过对收入分配、收入流向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定性与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累积循环效应;韩莹(2012)[7]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指明了二者相互影响的传导路径,认为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是存在的。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核心变量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与我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关系目前未见涉及。

二、问题与核心变量

1.问题与假设

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国民收入应该处于上升趋势。对于一国内部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地区间产业结构不同,其居民收入水平也应该不同。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越大,居民收入差距也应该越大。

假设2: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差异越小。

2.核心变量

本文研究的是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不均衡之间的关系,拟使用省际面板数据来解释地区收入水平与各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状况一般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来进行判断。因此,分析产业结构必须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方面进行度量,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拟选择如下核心变量指标:

(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了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亦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之间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一般来说,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sr表示结构偏离度,Y 表示各产业产值,L 表示各产业的就业人数,i 表示产业,n 表示产业数。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当经济最终处于均衡状态时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是相同的。又Y / L表示劳动生产率,由定义可知,当经济均衡时有Yi/ Li=Y / L,即sr = 0;又Yi/Y 表示产出结构,Li/ L表示就业结构,因此sr也反映了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耦合性。sr 的值越大,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也就越不合理。一般来说,经济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因此sr的值一般是不为0 的。

(2)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一般来说是根据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后,主要的工业化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而这种传统的度量方式却并没有反映出这种经济结构。干春晖等(2011)[8]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结构服务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鉴于在经济服务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实是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因此本文指标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文中记作sg)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计算公式为:

这一度量指标能够清楚反映经济结构服务化的倾向,明确地表明了产业结构是否在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如果sg值呈现出上升态势,则意味着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

三、模型和数据说明

1.模型

本文旨在分析地区产业结构不同与地区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关系,对于收入分配不平衡使用各地区每年职工平均工资与当年全国平均工资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在文中被记作rwage,这是被解释变量;而产业结构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使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指标sr 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sg 指数来代表。首先,利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经检验结果显示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将基础模型设定为:

(1)

Hausman Test: chi2(3) = 15.95

Prob > chi2 = 0.0012

上式中,sr和sg分别衡量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μ是误差项。

由于影响地区收入不均等的因素有很多,产业结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核心解释变量之外,文中还加入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贸易开放度、实际人均GDP水平、外商投资水平、失业率以及城镇化率。加入这些控制变量的原因是:人均国民总值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应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较高,但是工资差异程度也较大;贸易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可能其工资水平也较高,但是与之相关企业的员工工资也可能较高,导致工资收入差距加大;外商投资较多的地区,同样可能会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工资差距水平的扩大;城镇化率和失业率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就业状况基本特征的指标,对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都会产生影响。故此,文中将模型设定如下:

rwage=α+β1sr+β2sg+β3open+β4finvest+β5rgdp+β6unem+β7urban

(2)

Hausman Test: chi2(6) = 20.34

Prob > chi2 = 0.0024

在上式中,open代表贸易开放度,是由根据当年汇率中间价计算后的贸易净出口额与当年GDP之比来衡量的;finvest代表外商实际投资额,是各地区根据当年汇率中间价计算后的值;rgdp代表实际人均GDP水平,是以1999年为基期计算后的当年实际GDP除以当年人口数计算得来的;unem代表的是各地区失业率;urban代表的是各地区的城镇化率。

在所有变量中,变量rwage、sr、sg、open都是相对数,其他变量都是绝对数,为此文章中对这几个变量取对数后再进行一次回归,将两次的回归结果作个对比,回归模型如下:

rwage=α+β1sr+β2sg+β3open+β4lnfinvest+β5lnrgdp+β6lnunem+β7lnurban

(3)

2.变量和数据

文中将采用2000-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层面来分析产业结构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表1是对文中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文中的被解释变量rwage采用各地区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当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作为各地区相对人均收入的指标,数据全部源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核心解释变量为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结构偏离度指标sr指数和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的sg指数,计算中所需各产业产值、劳动人数等原始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控制变量中贸易开放度指标open是由各地区当年净出口额与各地区当年GDP总值之比度量,人均GDP指标rgdp则是以1999年为基期、由各地区当年实际GDP与当年人口数计算得到,外商直接投资指标finvest选择的是各地区当年外商实际投资总额,这些变量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都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各地区失业率指标unme、城镇化率指标urban的数据大部分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极少数缺失的数据是通过加权平均得到的。

四、实证分析

1. 相对工资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之间的关系

由模型1可知,各地区相对人均指标与产业结构之间构成了固定效应模型,首先我们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个简单的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表2。

表2 相对工资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由上表可知,总体上来说相对工资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s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sg)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相对工资水平与结构偏离度sr之间相关性较高。这说明如果其产业结构越不合理,那么经济偏离均衡状态越多,其相对工资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差异越大;若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向产业结构高度化方向发展,那么相对工资水平也较高,人均收入差异越小。这正好简单地验证前面提出的假设2。此外,通过对30个地区相对工资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构高度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之间的相对工资水平差距越大,这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1。

2. 产业结构对相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在前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基础上,这部分主要实证检验对相对工资水平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重点考察产业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基础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随后逐步加入相关的控制变量,利用原始数据,详细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由于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rwage和核心解释变量sr、sg都是比值,而控制变量中除了open变量数据是比值之外,其他都是绝对数,为了减少误差,接下来将这些变量取对数,再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由于篇幅所限,文章未列出运用原始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

表3 各模型实证回归结果

续表

注: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代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续表

从前后两次的回归结果对比可知,实证结果基本相同。所有解释变量前面的系数说明了该解释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相对工资水平会相应发生多大的变化。从上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回归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sr、sg至少在95%的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且回归系数前的符号都为正,且每个模型中sr前的回归系数比相应的sg前的回归系数都要高,说明相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来说,某个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相对工资水平的影响程度要高,这与前面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是一致的。回归系数为正数说明地区产业偏离程度越高,其工资差异程度也就越高。由于地区产业结构越高级,表明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的产值越大,因而产业结构越高级,工资差异程度水平也越低。在所有模型中,控制变量中贸易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城镇化率都是显著的,前两者的回归系数符号为负而后者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贸易开放度越高,高生产率的企业必然会增加对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从而会提高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进而扩大其工资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会影响到不同熟练程度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从而影响其工资水平,如果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提高了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那么工资差异程度将增加;反之,若是更多地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那么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也会提高,仍然会扩大工资差异程度。某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代表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相应地其工资水平一般都越高。控制变量中rgdp在原始数据回归结果中是不显著的,但在表3的实证回归结果中是显著的。人均GDP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也越高,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收入相对也就越高,扩大了工资差异程度,人均GDP前的回归系数符号是负的,说明地区人均GDP水平越高其工资差异程度越大。而失业率这个变量在所有模型中都是不显著的。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转变,向着产业高度方向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建立了计量模型,运用2000-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主要结论:从整体上来说,产业结构对地区收入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地区人均工资水平差异程度越小;产业结构越高级,地区人均工资水平差异程度也越小。因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减小我国地区间收入差异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首先,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及时调整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要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尽快完成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有利于平衡地区间的收入水平。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地区间产业转移政策、引导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等,各级政府要保障相关措施顺利施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以带动经济发展,减小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缩小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异。其次,各地区政府也要加大力度调整各地产业结构,在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及时调整各地产业的发展重心,选择合适的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顺利升级,从而减小人均收入差异。最后,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因素,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减少居民的收入,因此要制定有针对性并且具体的居民收入补偿措施。

参考文献:

[1]Subramanian Swamy.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Size: The Case of India[J].Review of Income &Wealth,1967,(2):155-174.

[2]Lawrence F. Katz.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Labor Econom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8,(3):507-530.

[3]Kevin M.Murphy,Andrei Shleifer,Robert Vishny. Income Distribution,Man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 (3):537-564.

[4]席文,秦海林.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乡间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 107-109.

[5]丁梓楠,穆怀中.要根据产业的不同来谋划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1,(6) : 48-50,109.

[6]冯素杰.论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50-56.

[7]韩莹.我国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2.

[8]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4-16,31.

(责任编辑谢媛媛)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LIU Yang-bing,CAO Ming-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An economic model with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s core variables is buil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ve income, using a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from 2000 to 2011. In the case of adding the control variables of trade openness degre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er capita GDP, unemployment rate and urbanization rat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oes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The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advanc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s more balanced.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relative income

作者简介:刘洋兵(1973-),男,安徽滁州人,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5-03-16

中图分类号:F121.3;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5)06-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