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2016-01-31 02:32张宏如
关键词:突破性冲突驱动

蒋 琳, 郁 涛, 张宏如

(常州大学 a.商学院; b.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当代大学生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研究

蒋琳a,郁涛b,张宏如a

(常州大学 a.商学院; b.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州213164)

摘要:突破性创新需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克服惯性思维,寻求知识协同与冲突。文章以江苏省常州市八所高校创新资源管理者和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新团队成员、创新团队指导教师、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理论提炼出四个核心影响要素,即文化驱动、组织驱动、知识冲突驱动和战略驱动,它们与大学生突破性创新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扎根理论 表3访谈提取典型语句表述 提炼1创新团队组织架构1创新组织2创新团队成员参与并对如何达成目标意见一致2目标一致3重视创新战略上的引导3创新战略4领导层在创新上沟通协调作用4领导力5学校创新氛围的直接影响5创新文化6团队成员专业互补,资源共享6知识冲突7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创新的影响7协同创新8创新经费对创新团队运作的决定性作用8经费来源9创新成果转化9绩效评价

一、概念界定及影响因子选择

1.概念界定

大学生突破性创新是由大学生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冲突引起的、克服惯性思维模式的创造性行为。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需要一种全新的创造,需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求知识协同与冲突,这就要求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之间,具有多个学科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良好的集成创新能力,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上的差异性是突破性创新团队的主要特征。突破性创新驱动,就是使知识的创造主体、知识的生产主体与知识的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打破体制间的壁垒,实现各方优势互补、深度合作,最终形成长效的创新机制。

突破性创新不是源自实验室,而是来自供应方的压力和技术推动[1]。国内外学者对于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对于突破性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甚少,而对于大学生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更少涉及。March J将突破性创新界定为从现有技术的开发(exploita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y)和新技术的探索(exploration of new technology)两个方面,认为技术开发是改进或拓展已有的产品或工艺,而探索是对全新产品或工艺的突破[2]。笔者认为,大学生突破性创新的界定应趋向于对新技术的研究突破方面。

2.突破性创新影响因子的选择

大学生是线性创新的主要实践者,根据自主创新理论的经典——开放科学的理论框架,社会契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2]。开放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三者属于异质性的知识共同体。开放科学思想和实践可以引自1945年V·布什提交给美国总统的一份著名的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提出了政府对于国家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的责任,必须实行开放的科学体制,建立国家研究基金以及对基础研究进行资助[4],这也标志着线性创新模式的诞生。大学是线性创新的主要实践载体,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个体对于产学研的贡献远不及团队。所以,研究突破性创新影响因子应该着眼于大学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

突破性创新影响因子选择的方法是:基于扎根理论,设计半结构化问卷(开放式问卷),以江苏省常州市八所高校创新资源管理者和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新团队成员、创新团队指导教师、高校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扎根理论是质化研究中的理论构建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5]。半结构化访谈框架如表1。

表1 访谈框架

本研究共有37人参加了访谈,其中高校创新团队成员24人,创新团队指导教师6人,高校科研人员7人。访谈成员的基本信息见下表2。

表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注:访谈对象中13人为高校教师,18人为在读本科生,6人为在读研究生,表中“其他”包括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扎根理论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是对原始资料的概念化和范畴化。研究过程是以理论归纳为主、演绎为辅,资料收集和分析连续循环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需避免改变原意和添加主观内容。笔者根据收集的原始访谈数据,罗列出相似典型语句,并通过典型语句的表述提炼关键词。核心关键词提炼后,再根据内在关系和逻辑次序归纳出四个主要的驱动因素。关键词提炼见表3。

通过对创新团队成员、创新团队指导教师、科研人员的深度访谈,虽然各主体所站的角度不同,强调突破性创新驱动因素不同,但是,我们通过对关键词内在逻辑的关系分析后发现,有四个核心影响要素:文化驱动、组织驱动、知识冲突驱动、战略驱动。

二、大学生突破性创新的驱动因素

1.文化驱动因素

国外学者通过企业创新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的组织文化特征对突破性创新绩效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学习导向、创新导向和风险承担意愿等因素提升了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绩效[6]。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研究表明,前两者对大学生突破创新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具有原始设备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倾向,只负责外围的研究创造,而不重视技术核心,也就是忽视创新的要义。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重复的机械化灌输,缺少创新精神的内化机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家杜威指出:“经验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受到影响的,他们怎样造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而言之,能经验的过程。”[7]“经验”包含着环境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识,经验对于突破性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突破经验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禁锢,另一方面创新又必须来源于经验的深层次探讨。这个潜移默化的认识过程就需要文化的认同和驱动。

中国大学生的创新文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其起步晚、发展快、特色不足的特点制约着中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原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时清说过,大学创新文化有三个要素,即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中国大学生创新培养才能走得更远。让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在创新团队的培养过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将创新文化融入到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其驱动效能才能提高。文化的熏陶体现在多个方面,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歌、校风、学风、师德、政德、校纪等各个方面。高校的创新文化建设,需从大学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使突破性创新的萌芽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

2. 组织驱动因素

大学生创新组织驱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创新组织的正式化问题。大学生在实施创新任务时可以由专门设立的组织机构来完成阶段任务;也可以不设立专门的创新机构。研究发现,过于正式化的沟通将阻碍创新意见的整合。第二是创新组织的结构问题。Meyer等(1999)[8]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服务开发(NSD)的框架,具体包括多学科交叉的团队、高度详细的流程以及计算机系统技术。

大学生突破性创新团队的组织构架,可以参考目标依赖模式。即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和建议,以多种方式方法,达到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有机结合。在这个组织框架下,团队成员从团队整体的信息中获取满足自身创新的共同点,在任务协作的过程中,多方面进行创新问题的平衡。这也满足了Hoegl的创新项目团队协作质量角度的衡量:共享信息、任务协作以及成员对创新问题贡献的平衡[9]。一方面在不过分正式化的沟通的前提下,根据大学生创新团队在突破性方面的建设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在分享组织信息的同时,对于创新问题的认识和创新流程都要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知识依赖性较低,这也满足了第三点创新驱动:知识冲突因素。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个“二元性”(Ambidexterity)组织的概念,以克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等制约因素。“二元性”组织即在主力组织之外设立一个独立的、灵活的组织以实现突破性创新[10]。从该理论出发,大学生突破性创新组织也需兼具“二元性”特点,能在高校科技创新的稳定与变革之间保持其合理的张力,可以从容应对技术、环境等的高度不确定性,有利于促发突破性创新。目前大学生突破性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选拔欠缺,专业指导老师对于团队领袖的培养要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团队领导力的培养,克服创新团队的组织惯性,所以,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人特质,成立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大学生“二元性”创新组织。

3. 知识冲突驱动因素

知识冲突可称作知识异质性冲突,是团队成员之间不同知识摩擦碰撞,使新的知识重组、整合,使成员大幅度的改变视角,缩小认识的冲突[11]。笔者认为,知识的异质性冲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类型和层次的冲突。知识结构冲突包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冲突;知识类型冲突包括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推论性知识、展示性知识、语言性知识、同化性知识方面的冲突;知识层次性冲突是只存在于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之间的冲突。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中,依据不同专业设置,知识结构和层次性的冲突在知识冲突驱动因素中存在突出贡献。

尹慧斌(2013)通过对突破性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冲突的动因、心态和策略进行分析,构建了突破性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冲突水平评价因素层次结构模型[12]。该模型通过知识冲突动因、知识冲突心态、知识冲突策略三个变量构建出了一个知识冲突水平评价指标因素集。根据这一模型,在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过程中,把知识冲突动因,即显性与隐形知识差异、不同专业间知识差异、专家之间的知识差异、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专业与非专家之间的差异、个人与团队知识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大学生突破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应该在专业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最好是文、理、工大学科背景的不同。

4. 战略驱动因素

创新团队的战略管理是从确立组织目标开始的,进行团队的战略定位,即根据战略利益相关者的希望,确立中期、长期的创新方向。大学生突破性创新的战略选择首先需基于所在高校创新模式的定位。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认知和资金支持,在创新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中往往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仍旧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创造,缺乏实际应用。将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最大交集化,使大学生投入到企业的创新工场进行学习和实践,聘请校外企业技术骨干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突破性创新实践,此举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校要做好创新定位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缔结战略联盟,多方位拓展合作空间,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条件等资源优势,融入产学研联盟实现互补多赢。

其次,大学生突破性创新的战略驱动,要让专业教师参与进来,使学生突破性创新与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有效结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定的“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使85%的本科生能直接参与教师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该项目成为全美最普遍的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在学生实习或者实践环节形成学科交叉的突破创新团队,以讨论和交互学习、建设性争辩[13]等方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与教师科研的有效结合。

最后,战略驱动需设计符合大学生实际个性的创新培养模式。中国大学生长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力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很缺乏。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结合学科优势及学生专业素养特色,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国外对于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很重视:德国2005年启动精英大学计划,发展高校尖端科学研究;美国政府每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投入到科技创新;日本制定了《21世纪日本人才战略》,着重培养创新人才等。2010年7月,我国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指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发挥大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前提下,完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三、结论

突破性创新是高度非连续性的,大学生突破性创新需要全新的科技知识和资源,并从文化驱动、组织驱动、知识冲突驱动、战略驱动四个方面驱动突破性创新。文化驱动主要是由大学生对创新文化的认识和驱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组织驱动是以创新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层次、组织绩效为出发点,驱动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的交叉。知识冲突驱动是在大学生知识异质性冲突中寻求,通过知识结构、类型和层次的冲突,使创新团队成员知识互补,资源共享。战略融合是基于学校创新模式定位的多方面推进,将战略驱动细分为多个维度,从符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创新模式上寻求战略驱动。

参考文献:

[1]秦剑.突破性创新:国外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证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2,(11):21-30.

[2]March J.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1,(1):1-18.

[3]张学文.开放科学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度逻辑、契约治理与社会福利[J].科学学研究,2013,(4):617-622.

[4]Bush V.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R]. Washington D.C.:NSF.1960.

[5]张红霞,马桦,李佳嘉.有关品牌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4):11-17.

[6]Herrmann A, Gassmann O, Eisert U.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tecedents for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capabilities for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7, (1): 53-71.

[7]约翰·杜威. 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

[8]Meyer H, DeTore A. Product development for serv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 1999, (3): 64-76.

[9]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等.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8,(1):35-44.

[10]Arnold T, Fang E, Palmatier R. The effects of customer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rientations on a firm's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 (2): 234-251.

[11]Amason A C. Distinguishi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conflict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resolving a paradox for top management tea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123-142.

[12]尹慧斌.突破性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冲突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软科学,2013,(11): 81-88.

[13]张敏.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建设性争辩和创新氛围视角[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824-829.

(责任编辑谢媛媛)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s of Radical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JIANG Lina, YU Taob,ZHANG Hong-rua

( a.School of Business; b.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Radical innovation needs to overcome the inertia of thinking in the origi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seek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Taking the innovation resources managers and innovation team from eight universities in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innovation team members, instruct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he four core elements which have a close 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adical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presented, namely the driving forces of culture, organization, knowledge conflict and strateg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radical innovation; driving factor; grounded theory

作者简介:蒋琳(1982-),女,江苏宜兴人,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4SJD494);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GJY2014097)

收稿日期:2015-04-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5)06-0130-05

猜你喜欢
突破性冲突驱动
特别策划《突破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设计研究综述》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京津冀公卫合作的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