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诗经·国风》之美

2016-02-01 02:46魏岱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辞自然

魏岱华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略说《诗经·国风》之美

魏岱华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关键词】原初;自然;文辞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它集歌乐、舞蹈、燕飧、祭典于一体,其表达的风情蕴藉,即是华夏先民在精神创生期的所感所思、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理解、意义宣誓及善恶美丑的现实反映。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一、原初之美

《诗经》中的“诗篇”,最初不是以现代人所谓的“诗篇”形式问世的,而是以“唱词”形式出现。傅斯年先生在其《诗经讲义稿》中指出,《诗三百》“是自山谣野歌以至朝廷会享用的乐章集,本是些为歌而作、为乐而设的。”而《诗经》中的《国风》篇乃是以采诗或献诗为主要方式集四方之音的集子,多数为地方民歌。歌者中,劳者叙其事,寒者叹其衣,征者伤别离,爱者抒其情,皆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之于这些诗篇,若不回至原初视觉赏之,定不会全然且真切地感受原汁原味,美感亦将失去大半。

譬如《周南·芣苢》篇。此篇与后人诗词之细密不可等日而语。但若我们在品读中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跨越千年至那一国度,那一山川风土之中,当是这样一种景与味:“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即便有学人解读此篇为祈子仪式上所唱之乐歌,同样以联想与想象还原祈子场景,亦可感受古风古俗之美。

再如《周南·桃夭》篇,它以灿灿桃花喻新娘之适龄风华;以斑斑其实、蓁蓁其叶预祝新人为夫家带来吉祥。读者若在潜心涵泳此篇时,想象当初新人出嫁的盛况,想象新人出嫁时亲朋们美好的祝福歌唱,想象热烈而鲜嫩的簇簇桃花与红巾翠袖的新人相映照,该是多么吉庆的光景!每每如此,在阅读中,以合理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还诗歌以原初景象、物象和事象,美自会在读者心中摇荡生情。

歌比之诗,更具音韵旋律之美,其抒情性更胜一筹。《诗经·国风》篇中的诗歌,歌唱在先,成诗在后。虽今昔相距三千多年,但今古之人情理亦是相通。诗篇中的第一歌者未必定是善歌者,他们皆因所遇不能用语言足以表达,于是,有一天,因缘感发,就那么咏唱了出来。故此,在阅读诗篇时,不妨将自己忘掉,拟作那个第一歌者,以这样“在场”的方式去心味、心观、心游,在“无我”中“孤立自足”,诗歌之美亦会从固态的文字中苏醒过来,鲜活起来。以咏唱再现诗歌的原初风情,亦是感受诗歌之美的好方法。

二、自然之美

启功先生在其《启功讲学录》的《论文学》部分中有言:“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长出来的”自然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刻意,比后者少了些人工雕饰成分,更多了几分真切和“情动于衷而辞发”的自自然然。《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一言以敝《诗三百》为“思无邪”,亦有说诗篇之情真意切无矫饰的成分。傅斯年先生在其诗稿讲义中也提醒读者注意,不要以“后人诗中艺术之细密,去遮没了《诗三百》中挚情之直叙”。在他看来,诗人倘若斤斤于艺术之细,便是一种衰落的趋势了。后人之诗,虽然刻画得极为工丽细密、意匠曲折,但失去自然朴质,其情意非诡化者所能领悟,故“《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

譬如《召南·摽有梅》篇,写的是一位待嫁女子,望见梅子落地,触发青春将逝之伤感,因此歌咏传情。周时代有“会男女”的一种野性习俗:在仲春时节,青春男女会聚,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属意的男子,对方若同意,会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二人便可结为夫妻。故有学人认为这是一首掷果时女子们唱的歌。不论是哪一种解读,诗篇中都显露出歌者毫无掩饰的切直、心口如一的单纯、无所顾忌地对求偶之情的袒露以及所激荡出的原始生命力。在读者的反复吟诵中,我们这个过分被“文化”了的古老民族,在其少年时的若“粗野”若“璞玉”般的青春气息就会乍然再现。

《诗经·国风》篇多为感发之作,有很多诗篇皆以自然之物比兴,以清新自然态抒发和袒露出真性情。纯净无过于洁白,艺术无过于自然,这便是又一种美。

三、文辞之美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如《邶风·击鼓》篇直接陈意抒情,其“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句,最能撼动人心,已是千古名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诗经》篇章里比比皆是。如《周南·樛木》篇中,用“樛木”喻新郎,用“葛藟”喻新娘,用“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磊萦之”喻新郎新娘天作人和,情意缠绵,可谓恰如其分;《卫风·硕人》篇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之句,使硕人之美鲜活于纸上。兴者,先言他物再引起所咏之辞,故多称“起兴”。这种表现手法对诗歌中渲染气氛、创设意境有非常作用。兴句,又兼有象征、比喻、烘托等成份,它原本是诗人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即使有实在的意义,亦是虚灵缥缈,让人浮想联翩,妙不可言。如《周南·关雎》篇首联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原是歌者见眼前景致,触动心中潜伏情事而感发的歌唱。写鸟鸣、沙洲及河流的冉冉光景,实是一种具有自由联想的比兴手法。吟读此句,人们可以由雎鸠鸟的亲昵和鸣联想到男女的婚嫁之事,可以联想到夫妻之和谐恩爱,可以生发出这样的内心视像:春日,冰雪消融,波光粼粼的水流缓缓流淌着。平旷的沙洲,点点泛绿,鸟儿们成双成对,嬉戏觅食。而天空蔚蓝,浮云几抹,杨柳拂面,春光万里……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在这样纵横开阔的意绪中怡心怡情,回味无穷。

《诗经·国风》篇中,还大量使用了复迭和复沓的手法,使其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譬如《周南·螽斯》篇是一首祝福人多子多孙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祝多子兴旺;次章祝世代昌盛;末章祝欢聚一堂。而“诜诜”、“振振”、“绳绳”、“揖揖”、“蛰蛰”、“薨薨”六组拟态拟声复迭词的运用,读来形象鲜明,音韵铿锵。篇中复沓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既渲染了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气氛,突出了家室瓜瓞绵绵、蓬勃兴旺的主题,又使诗歌回旋跌宕,读来余音袅袅。

《秦风·蒹葭》篇中,其秋水伊人的幽美意境更是令万千读者回味无穷。本篇重章叠调,一唱三叹,集前述多种表现手法于一体,可谓一往情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诗人以景起兴,勾勒出秋晨一派凄清苍凉又明净的景象;“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虽然似有千山万水之障,也挡不住逆流、顺流不停求索者的脚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伊人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即便那份执著坚如磐石,终归是盈盈一水间,如花隔云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秋水茫茫,秋波无际,所谓伊人,依稀身畔又遥不可及,阆苑仙葩映水中……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读来萧疏旷远,缠绵怅然,实在是《国风》中虚灵缥缈第一作。

《诗经·国风》篇,兼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后代诗歌之滥觞,亦会以其美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李山,华一欣.对话《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李山.风诗的情韵[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5]裴溥言.诗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文辞自然
熊浩《万世师表》演讲赏析
《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新论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就“文辞”浅谈如何让文章出彩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