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

  • 章学诚“古文辞由史出”说探微
    6年)篇提出“古文辞而不由史出,是饮食不本于稼穑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 279)之说,程千帆先生疏之曰:“前人论文,皆言本经,而《文史通义·易教篇》云:‘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是此云文辞出史,史已包经,与古亦不悖也。”(程千帆 12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从其说,言:“《文心雕龙·宗经》《颜氏家训·文章》皆谓文本于经,而章氏独谓文由史出者,盖以六经皆史(见《易教上》),经为史所包故也。”(章学诚,《文史通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4期2023-12-11

  • 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是共同的,那就是文辞之美。文章是由文辞组成的,若要产生美感,首先应讲究驾驭文辞的技巧,讲究文辞的美丽。不仅审美性质浓郁的诗、赋如此,众多实用性的作品同样如此。《文选序》在谈论作品选录范围时,就流露出这样的观点。萧统说,《文选》有几大类作品是不选的,那就是儒家经书、《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子书及历代史书。理由是:经书出于周公、孔子等圣人之手,具有道德教化的重大意义,“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地位太崇高了,因此不能割裂截取,被当作一般文章那样编入总集

    中华瑰宝 2023年5期2023-05-10

  • 基于语境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施的教学实践,从文辞语境、认知语境、文化语境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一、巧设文辞语境,捕捉“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何为文辞语境?“文辞”即文章的辞藻,“文辞语境”就是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章的要素,是一篇文本内部上下文的用词变化、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等。在“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文本的“文辞语境”,捕捉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注重文辞表达形式,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一篇经典的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到之处;不同的文体,作者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2期2023-04-06

  • 学术中心论的理论建构 ——章学诚“文德”新探
    周、程义理,韩欧文辞,不难一吷置之。其稍通方者,则分考证、义理、文辞为三家,而谓各有其所长。不知此皆道中之一事耳,著述纷纷,出奴入主,正坐此也。[2]此段话蕴含三点重要信息:首先,他将学术活动分解为道—学问—著述三个层面;其次,考证、义理、文辞乃是学问的不同类型,各执道之一端;最后,《文史通义》的创作宗旨是为学术著作校雠得失。清人朱一新对章氏之用心有所理解,他指出:“章实斋能窥斯旨,商榷学术,洞澈源流,不独九流诸子各有精义,即词赋方技亦复小道,可观目录校雠

    文艺评论 2022年5期2022-11-25

  • 文辞的美
    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诸子中骈语就不少,比如《老子》中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再比如《庄子》中的名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骈文是中国文字运用到了极致的产物,是汉语之美的最终极体现。我们年少时的背诵,的确是喜欢对仗,比如背《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再比如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这个角度

    新民周刊 2022年36期2022-10-15

  • 王葆心文章学中的阅读方法论析
    ,现已出版的《古文辞通义》和《经义策论要法》是我们了解他文章写作理论的重要窗口:前者集中国古代文章学之大成,为学习、创作、研究古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后者则主要为举子提供科举文章的写作指南。这两部著作均以传授“如何写文章”为目标,却都用了不少篇幅来讲述“如何读书”。作为古代文章学的一个分支,阅读法与文章本体论、文章创作论的确密不可分。王葆心即从读什么、怎么读、读写如何衔接三个角度,为写作者提供了读书方法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且值得关注的是,时值古今交替

    写作 2022年3期2022-07-14

  • 诵读古诗词过时了吗
    诗当成华而不实的文辞彩头,实际上是不懂诗为何物。诗是对一切事物的最细微最极致的理解和把握,是远超周密的全息性概括,是一场大表达和大实践。” 懵懂少年诵读诗歌,可以感受音韵文辞之美;成年后经历世事沧桑,或将突然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打通时空隧道,获得超越时间和个人的生命体验。 疏通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传统的诗歌学习方式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背诵形成语言的感受力。因为诗歌具有音韵之美,反复诵读自有其道理,也能逐渐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在这个

    华声文萃 2022年5期2022-06-01

  • 略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设定
    知识。二、优美的文辞鉴赏《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比如首段那对桃花林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段带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了一个美丽脱俗的艺术境界,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正是凭着语言丰富的内涵,作者才能给我们开拓出这绝美的艺术空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授课课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辞的优美,让学生能够想象并短暂地沉浸于意境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三、精巧的写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3期2022-05-30

  • 读郭沫若手札
    沫若的思想。手札文辞,复原了郭沫若与龙榆生手札往来的因由,龙榆生寄呈郭沫若三首格律诗,郭沫若读后,觉得龙榆生诗作时代感不强,恪守旧韵也不是明智之举,言外之意,新的社会,写诗要与时俱进。龙榆生没有政治理想,他治词学,写格律诗,甘愿“为旧式格调所囿耳”,永远撵不上郭沫若的“清新感”。手札文辞,是郭沫若政治人格的真实写照,手札书法,真的“别开生面”,是郭沫若作为书法家的证明。历史深处的郭沫若,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可以在甲骨文、金文中领略到中国人新的生命气象;一方

    鸭绿江 2022年1期2022-04-10

  • 诵读古诗词“过时”了吗
    诗当成华而不实的文辞彩头,实际上是不懂诗为何物。诗是对一切事物的最细微最极致的理解和把握,是远超周密的全息性概括,是一场大表达和大实践。” 懵懂少年诵读诗歌,可以感受音韵文辞之美;成年后经历世事沧桑,或将突然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打通时空隧道,获得超越时间和个人的生命体验。 疏通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传统的诗歌学习方式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背诵形成语言的感受力。因为诗歌具有音韵之美,反复诵读自有其道理,也能逐渐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在这个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14期2022-04-09

  • 刘勰评《吊魏武帝文》“序巧而文繁”辨析
    要表现为:其一,文辞繁多。正文通篇采用六字句,有108句,多达648字。其二,堆砌典故。如“运神道以载德”一句运用两个典故,前半句出自《周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3]190;后半句运用《国语·周语》中的“奕世载德,不忝前人”[4]3。其三,文意重复。正文与序言部分存在重复之处,两者都提及了曹操《遗令》中的内容以及陆机对曹操“累于外物”的批评。由此来看,《吊魏武帝文》确实存在文辞繁多、堆砌典故、文意重复的现象,相对于序

    语文学刊 2022年5期2022-03-24

  • 《文史通义》选读
    事实,所凭借的是文辞。……不具备见识无法评判史学思想,不具备才艺无法完善史书文辞,不具备学问无法提炼历史事实,才艺、学问、见识三种特长和史文、史事、史义三种要素本来相互对接,然而其中也有似是而非的东西存在。如果把记诵名数当作学问,把掇拾辞藻当作才艺,把击断议论当作见识,这不是优秀史家的才艺、学问和见识。即使刘知幾所说的才艺、学问和见识,也不足以讲透其中的道理。刘知幾认为,如果史家只有学问而没有见识,就像资金掌握在愚钝的商人手中,却不精通贸易之道。把这一说法

    月读 2022年1期2022-01-18

  • 熊浩《万世师表》演讲赏析
    析,具体从故事、文辞、情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经过仔细赏析与推敲,发现《万世师表》中故事巧妙,文辞精准,情感真挚,的确是一场好的演讲。关键词:熊浩;万世师表;故事;文辞;情感在语言类竞技节目《我是演说家》中,有一位选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熊浩。纵观往期节目,熊浩的每一场演讲都十分精彩。在此,笔者选择其中一场题为《万世师表》的演讲进行赏析,更深地体会熊浩演讲的魅力。一、生动巧妙的故事生动的故事可以给听众带来一种画面感,使听众更容易沉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29期2021-09-10

  • 《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新论
    文章作品在文意、文辞方面的要求,文意要充实饱满,文辞要精炼准确,表现出阳刚清壮的力量美,表现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风貌美的规范。“风骨”与风格、气并不完全相同,指的是清刚一类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对于刘勰批判当时骈文流行、文风淫滥的文学现状思想有更深刻的体会。【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文意;文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27-02“风骨”理论是《文心雕龙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2021-09-10

  • 有关《古文辞类纂》一则言谈的解读
    公说:雅士读《古文辞类纂》,俗人读《古文观止》。后来父亲也对我们这样说,这也许是桐城文脉的传统吧。”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严寿潋教授读后,来函说他父亲也是这样对他讲的。无独有偶,后在网上看到李克强总理回忆他的老师李诚先生(桐城学者),记述了“文革”期间学校停课,他拿着一本《古文观止》在读,李诚对他说了应读《古文辞类纂》同类的话。另,柳亚子的《自述》也说他儿时读古文,其父要他读梅曾亮的《古文辞略》,这是“从姚姬传(《古文辞类纂》中摘要的东西”,而不是(《

    名作欣赏 2020年2期2020-06-24

  • 论经学对王充文学语言观的影响
    章内容来确定语言文辞。此外,他又提出“养实者不育华,调行者不饰辞”[5]1199之论,认为作者要表达“实”和“行”,就不会过于在意语言形式的“华”与“辞”。从作品论的角度看,王充偏重作品内容,而对作品语言华丽、新奇的追求就要摆在次要地位了。王充此论有着深厚的经学理论渊源。《尚书·周书》称:“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6]245意思是政令贵在恒常,言辞崇尚精要,不应该标新立异。这是强调言辞应该为政令内容服务,而片面追求语言之新异是不恰当的。其次,王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0年2期2020-02-26

  • 《文心雕龙·通变》文术论发微
    当时文坛只重锻炼文辞而忽略创作方法的现状提出批评,他强调“文场笔苑,有术有门”,集中以《神思》等18篇文章精研文术,从构思谋篇、语言修辞、气格声律等方面论述写作的原则与方法,并以《总术》会诸篇之旨,以示“执术驭篇”之道,今谓之文术论。《通变》篇往往被视作展现刘勰文学发展史观与通变观的核心篇章②。《通变》篇研究中的主要疑点有二:一为“通变”含义,二为本篇意旨③。这两个问题又紧密相关。笔者认为,若要精准把握上述问题,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其一,从创作目的看,《通变

    语文学刊 2020年4期2020-02-23

  •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之论说文标准
    作的《客问》,虽文辞高妙,却情理粗疏;而庾敳的《客咨》意盛而辞颓。他认为此类作品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由此提出此类文体的产生,应当是由于作者要抒发内心的幽愤以表明心志之需。同时认为杰出的专著作者常常是因自身遭受重大的挫折却能修明道德以自平,时世艰难时依旧能够做到泰然处之。指出作者之心胸要像渊水一样平静,山岳一样高远……这就是作文的要领。这是继承了司马迁所说的“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之论,只不过其将文章由史传体转而为论说体而已。事实上,我们看到无数的优质

    语文学刊 2020年1期2020-02-23

  • 桐城派文辞与桐城民歌之关系探究
    城古文派。桐城派文辞受唐宋派古文的影响,主张的是义法,即文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要有内容也要讲究条理和形式。本文就从桐城派文辞与桐城民歌两者互相影响借鉴的角度出发,对桐城民歌以及桐城派文辞进行探讨,对两者特点及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作具体分析。一 桐城歌的类型和特征从狭义上来讲,其是诞生于桐城市境内所有的歌曲形式。从广义上来讲,一是指由安徽省桐城市最底层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流传在山野田间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歌曲形式,其作用仅是供老百姓娱乐;二是指经过职业或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8

  • “十七年”期间郭沫若古文字学著作的修订重版
    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之余》《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四种》《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古代铭刻汇考续编》《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契粹编》《石鼓文研究》等著作。郭沫若在甲骨文释读上使用残辞互证、断片缀合等方法,考释出很多甲骨文字,为甲骨文字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他在金文研究上采用标准器研究法,对西周之器按时代、东周之器按国别分类,将存世青铜器铭文整理成为一个科学的系统,使其成为有用的史料。这些古文字学著

    郭沫若学刊 2019年4期2019-12-30

  • 如何做到“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重视过程,让学生一步步完成体验、感悟、领会、提高的相应内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出自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原文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话的意思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

    魅力中国 2019年42期2019-12-18

  •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人不但重视尺牍的文辞,而且看重尺牍的书法,所谓“言尺牍而专重书法”,“言书法则不离尺牍”(吴丽娱《唐礼摭遗》,72页)。南朝刘宋王延之说“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梁朝庾元威《论书》),将“尺牍”视同“人身”。庾元威解释的三种人身是:“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前两条言书法,后一条指文辞。魏晋以来,写尺牍往往用“草隶”,如《梁书·武帝纪》所谓“草隶尺牍”,《陈书·蔡景历传》所谓“善尺牍,工草隶”。所以,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告

    读书 2019年3期2019-04-01

  • 略论章学诚的文学观念
    博学,文学家溺于文辞,理学家空谈义理,皆以树木为森林,见解难免片面偏激。恰如庄子所言:“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1]494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章学诚主张学术融通,强调“窥乎天地之纯,识古人之大体”[2]649。他说:“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所不至,谓之通也。亦取其心之所识,虽高下、偏全、大小、广狭之不同,而皆可达于大道,故曰通也。”[2]389可见,尽管学术不同,而皆通达于道。于是,他从道器关系立说,阐述了独

    语文学刊 2019年3期2019-03-05

  • 花卉藤本课徒稿(七)
    “由题而益妙”。文辞与意境的结合。题款的文辞具有深化、拓展、提醒意境的作用,文笔优美,功力相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辞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款与画融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以题发画,增加绘画的艺术性。钤印的印文、位置、篆刻水准等方面,与题款的要求是一致的。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在章法构成上是强调“封角”的。所谓封角,即是在每一幅作品中的四个角,要有一个角封住,亦即堵死,这与中国画章法理论的元气内敛有关。花鸟画的封角,有的画中物象在表现中已将画幅其中一角或两角

    老年教育 2019年1期2019-02-15

  • 书法理论中“形式”“内容”二分法之辨正*
    三。内容或被看作文辞表达的意义,或被看作书家的情感,或被看作书家的人格。以下分别对这三种看法进行讨论。一、文辞的意义是决定形式的内容一种看法是,书迹中文辞的意义是内容,书写的样态是形式。如果在某件作品中,文辞情绪丰沛、意境高远,那么这件书法作品便更容易被根据文辞而做出种种阐释。阐释者往往是从文辞获得某种感动,然后将这种感动附会到书写形式上面。事实上,在大多情况下,我们很难从书写形式中解读出文辞的意义,而且能否表现文辞的意义也并非衡量书法艺术的尺度。《初月帖

    艺术百家 2019年2期2019-01-27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
    在诗歌的韵律美、文辞美以及情感意境美等不同的方面都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韵律美在目前的诗词学习中,一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朗读来达到对于韵律美的认知。事实上,诗词在其产生的历史时期,通常是作为一种唱词出现的,在乐曲以及唱法的遗失之后,人们也能够通过吟唱的方式感受到其中的韵律美。在普通话的诗词朗读中,诗词已经失去了乐曲的助力,韵律美的表现不够明显,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手段进行复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复原诗歌的韵律美,例如,教师可以找寻当代音乐中对于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0期2018-11-28

  • 连篇累牍
    ,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地形成风格和风气,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希望当今皇上能发布政令改变文风。李谔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就把奏章递上去了。当隋文帝看到“连篇累牍(dú),不出月露之行;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时,觉得李谔说得很有道理,就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如果以后写的奏章再不注意文风,定要严加追究。”李谔想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学生阅读世界(喜欢写作文) 2018年4期2018-10-27

  • 识 读
    去了。与此同时,文辞内容的属性与功能也深刻影响着书法艺术形式,这是识读对书法发生作用的另一层含义。一般说来,郑重权威的文辞须用楷书书写,行草书只能用于日常记事、起草文稿或为正文注释;具有纪念性的文辞,或为了特别表示文辞内容的正式,须用较古字体的楷书,来书写其总标题,隶体楷书正文以篆体楷书书写标题,真体楷书正文则以隶体楷书或篆体楷书书写总标题,这样的实用书法形式的形成,与文辞内容有关,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识读的需要。换言之,文字书写识读的客观要求在实用书法阶段,

    江苏教育 2018年53期2018-09-01

  • 试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
    的体现;“骨”是文辞,是高峻劲健的语言。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风骨”一、前人之论风骨《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概括出的“风骨”一词极为精炼,对于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黄侃先生的“风意骨辞”说,这个说法目前在学界是最具影响力的。黄侃先生认为,“(风骨)二者皆假于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2018-04-27

  •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趣 积累 仿写 文辞 文体 写作能力就在2017年9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播出了针对统编三科教材的专题节目,他们走访了教育部、编写专家组、全国多个一线中小学校,从编写、设计、内容和使用等方面具体解读了新教材的情况。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了编好这三科教材,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140多人,历时5年才编写完成。相比旧教材,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学体裁,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想想原来的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5期2018-04-26

  • 语言学与思想史双重视域下解读荻生徂徕《译文筌蹄》
    的著名思想家、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古文辞学将日本的古学推向了顶峰,是江户思想史研究中难以绕开的人物。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围绕着荻生徂徕及其古文辞学展开了研究,研究成果可谓是车载斗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徂徕学”研究。①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2年;子安宣邦:《徂徠学講義》,東京:岩波書店,2008年;子安宣邦:《方法としての江戸》,東京:ぺりかん社,2000年;平石直昭:《荻生徂徠年谱考

    外国问题研究 2018年1期2018-03-06

  •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眼;文体;文句;文辞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的文质优美的文字,是具有较高鉴赏及模仿意义的文本。如何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与培养,让学生从细微处体察文本意图及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或语言表达中进行有意识的迁移,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亟须认真思考与探索的内容。所谓的“最优化”,是指在规定的标准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理解、欣赏、吸收、评价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过程的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1期2017-12-28

  • 培养交际语境意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的目的意识。5.文辞文辞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用“文辞”,而不用“语言”或“言语”基于以下考虑。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言语则是指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相对固定、静态的规则系统,而言语则是动态的、创造性的表达行为及其结果。而且,言语更多或者首先是指口语的表达,对于写作来说,用文辞可能更合适些。文辞的词典义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在本文中“文辞”是一个广义的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5期2017-08-03

  • 学生写话(3)
    萃小学二年级 李文辞指导教师:王 丽)六liù一yī儿ér童tónɡ节jié快kuài到dào了le,学xué校xiào一yí定dìnɡ会huì举jǔ行xínɡ庆qìnɡ典diǎn的de,我wǒ希xī望wànɡ我wǒ能nénɡ有yǒu几jǐ条tiáo彩cǎi带dài装zhuānɡ饰shì我wǒ的de家jiā和hé班bān级jí,让rànɡ学xué校xiào和hé家jiā更ɡènɡ美měi丽lì、更ɡènɡ干ɡān净jìnɡ、更ɡènɡ整zhěnɡ洁jié。

    快乐作文·低年级 2017年6期2017-07-03

  • 就“文辞”浅谈如何让文章出彩
    战明惠摘要:高考作文延续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逐渐将事例性材料转为事理性材料,这就把检测理性思维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写好这一类思辨性文章,是一个挑战。关键词:细微;灵活;有味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62-1一、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第二次去圆明园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2016年9期2016-05-14

  • 语言雷区警示录
    板、滥俗的。二、文辞华丽,过分修饰,表意含糊,致使文章内容空洞。有的考生误解了“语言优美”的含义,他们误认浮夸为美,其文章充斥着大量的华丽辞藻,造成成分累赘,这种语言看似有内涵,实则无内容。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当下浮躁风气的影响,也和前几年一些高考作文的导向有关。考生一写作文就端起架子来,想尽各种辞藻,就是不好好说话。曾经有一段时间,时兴在文章开头先来个排比句,为的是“以文采把阅卷老师震住”。例如: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

    求学·素材版 2016年6期2016-05-14

  •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元杂剧;昆曲;文辞;音律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04-06一、戏剧史基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支脉,但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系统中,戏曲和小说作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遭到贬抑,不受主流学术研究视野的关照由来已久。戏曲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足以和诗、词在文学史上分庭抗礼。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浪潮送来了新的文学史思想和研究范式。在中西文艺思想交融激荡的特殊时期,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2016-03-03

  •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为中心兼及几种重要戏曲史
    ;元杂剧;昆曲;文辞;音律一、戏剧史基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支脉,但在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系统中,戏曲和小说作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遭到贬抑,不受主流学术研究视野的关照由来已久。戏曲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足以和诗、词在文学史上分庭抗礼。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浪潮送来了新的文学史思想和研究范式。在中西文艺思想交融激荡的特殊时期,中国戏曲史终于迎来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学术史,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这本书是王国维在北京大学讲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2016-03-03

  •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视觉性隐喻 ——以《文心雕龙》为例*
    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明”与“见”,都有强烈的视觉性意味:通过文章,圣人所要传达的“道”和“情”向我们“显现”出来。也许有人会说,“明”、“见”这样的词汇在此早已不具有隐喻的意味,或者说,至多只能算作死隐喻。但“明”、“见”显然表明了古典文论中关于“文”的一个特殊理解:“文”承载着某些东西,而通过“文”的运用方式的不同,“文”所承载的东西可以向读者“显现”,也可以向读者“隐藏”。《征圣》篇明确地谈到了“文”的“隐显异术”的特征: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2-18

  • 略说《诗经·国风》之美
    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关键词】原初;自然;文辞《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它集歌乐、舞蹈、燕飧、祭典于一体,其表达的风情蕴藉,即是华夏先民在精神创生期的所感所思、对自己生存世界的理解、意义宣誓及善恶美丑的现实反映。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5期2016-02-01

  • 《文心雕龙》“约”范畴考论 ——兼谈“约”范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
    ,当然重点要放在文辞上。“约”范畴有三重审美的意涵: 简省、精炼、明净。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刘勰点评了不同文体以及不同文章的风格,描述其体制、风格特色,旨在张扬简约的风格及其审美价值,从理论层面确立起弘道(简)—宗经(约)—尊体(约)—炼辞(约)的逻辑理路,“约”实为一个由坚实严密的学理构建而成的范畴。探究“约”这一范畴,厘定该范畴的美学意蕴和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心雕龙》一书的文学理论体系及其风格理论,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古代文论中“约”范畴的内涵及

    中国文论 2015年0期2015-11-14

  • 例谈高中作文教学及高考应试技巧
    明确、结构清晰、文辞优美的。换言之,学生想要写出一篇好作文,主题、结构和文辞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当前高中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中心不明、结构混乱、文辞干瘪等现象。如此,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分数,也很难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指导,让学生正确把握材料,选对主题,分层叙述,或论述、或描写,辅以修辞的应用,则能让学生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一、联系实际,选好材料,突出中心“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语文天地 2015年16期2015-08-15

  • 章学诚的史笔论及其文论意义*
    史书笔法,也就是文辞书写的美学原则显然也应当纳入到我们的思考中。章学诚《文史通义》以史为本、以文济史,通论文史,他的史笔论也就是他的文笔论。本文特就章学诚所提出的“清真”、“文情”与“史德”等概念进行探讨,具体阐述章学诚关于史书书写的美学原则对传统史学笔法论的继承与发展及其文论意义,并就教于方家。一、《春秋》“五例”与《史通》的“尚简”“用晦”史书书写具体涉及的笔法,既是一个美学的追求问题,也是一个文论问题。在章学诚之前,总结《春秋》以来的史书撰写经验,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03-28

  • 章太炎的文辞存质说
    445]章太炎的文辞存质说⊙何荣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00445]章太炎主张以“训诂求是”来救文弊,反对表象主义,反对俪词华采和虚言夸语。这从表面上看,有反修辞的倾向。其实不然,相反,他对文学修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所论之“训说求是”之文,即注、解、论体、杂文以及历史、典章等质朴之文体。章太炎对“训说求是”之文的重视,是对质实文风的认同。究其原因,首先是他基于对言语、文字关系的认识;第二是其朴学家的身份所致。章太炎质朴文风文体章太炎的文

    名作欣赏 2014年15期2014-07-19

  • 在语言中诗意存在:论明“七子派”的文辞模拟观
    人之文在于模拟古文辞“七子派”是明代弘治时期崛起,前后影响明代文坛近百年的诗学流派,其诗学活动分“前七子”与“后七子”两个时期,追随者甚多。“七子派”在诗文创作上持“文辞模拟观”。就散文来说,“七子派”推崇秦汉之文,认为秦汉之文有格有调,有骨有肉,有篇法、句法和字法,无论叙事还是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感,都有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整个文章显得有生气、生机、生趣,堪称文章中“第一义”,所以他们主张要以秦汉经典之文为学习典范。其又认为学习秦汉之文的关键在于学习秦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4

  • 德川儒者荻生徂徕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初探*
    28)提倡以“古文辞”作为经典解释的重要方法,故其学又有“古文辞学”之称,然其思想旨趣在于通过西汉以前文献中的“古言”以发现儒家经典中的“古义”,这与早徂徕一辈的伊藤仁斋(1627—1705)倡言恢复儒学“古义”相似,故又有“古学”之称,被同称为“古学派”。该派人物的思想观点虽不尽一致,但他们都以反理学(尤其是反朱子学)为思想标识,力主回归原典,以重定儒学义理,然其思想归趣却在于儒学“日本化”的建构。只是仁斋学后来竟成了徂徕学的批判对象,因为在徂徕看来,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1-23

  • “言之无文”本义辨
    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孔子在这里大加赞赏的“文辞”、“慎辞”,指的是书中前文所记载的郑国最有名、最有政绩的政治家、外交家子产所说的一段话。那么,子产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些什么话,具有什么语言特点而被孔子称为是“为功”的“文辞”、“慎辞”呢?再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相关文字,可以了解到原来当年陈国曾随从楚国进攻郑国,在进军途中将郑国的水井都填塞了,树木都砍伐了,“井堙木刊”,因此激怒了郑国。郑国子产等率兵攻陈,取得了全胜,陈国国君捧着社主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期2014-01-20

  • 先秦祭礼与祝祷文体
    要发布祈福禳灾的文辞。这是祭祀仪式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神交流,达到祭祀目的的主要手段。最初,这些文辞仅是口头创作,到文字发明之后,便形之于简牍,最终流传下来,并成为后世祝祷文体的源头与典范。先秦祭祀仪式十分庄严隆重。在国家、氏族的大型祭祀活动中,各级人员之间具有严格的组织分工,形成了各司其职、各掌其辞的制度;而且不同的祭祀仪式需要配合相应的祭辞,彼此之间不得混淆。这些祭祀制度对先秦文体的分类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祝祷文体为祭祀所用,其文体创作带有鲜明的功利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3期2013-04-11

  • 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深度理解文章内涵
    读方法,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深度理解文章内涵。一、横纵深入,挖掘有效信息一篇文章,不管是古文或现代文,诗歌或其他文体,既然作者有所言,便有其“所言”之理;多余冗杂的文辞会妨碍文章的表现,作者为文必然会为每一词一句负责、着想。故而,可以引导学生向文辞的横向及纵向深入挖掘文章的有效信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先说如何横向深入去挖掘文章的信息。如文言文中常会出现句子成分省略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前后文意加以填充,使其意更加明白;而有时文章的叙述过于简洁,无法让人从语面上获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4期2009-04-26

  • 意义追寻
    复与沿袭。二是指文辞内容上的记事述史要有意义,要有时代当下的标记与书法家自身一时一地一事的标记,不赞成同样无意义的沿用移写古人诗赋语。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部份:一是取观赏的立场,旨在追寻艺术与审美的意义;二是取阅读的立场,旨在追寻学术与文化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叉都对应于上述的形式风格与文辞内容两部份的探索努力。“意义”之所以要追寻,证明当下书法创作中“意义”缺失久矣。形式风格上的重复古人或重复自己;文辞内容上的重复古人或沿袭经典,都在提醒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

    书画艺术 2009年6期2009-03-17

  • 《读书》创刊五周年随笔
    中如果引用几句古文辞,或者大段地引用,我听着疙瘩就多了。常常要问“某字之下是什么字?”“这个字怎么写?”待问明白了,大段的再听一遍,我才说“念下去”。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是反对文章中引用古文辞,必须引用的当然要引用。我只是要表明,我虽然学过古文辞,还没达到一听全懂的程度,这是近来经过现场考验才知道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同源而不尽同,原是人所共知。或许那些古文辞本来只供“目治”,不准备叫人听的,也未可知。“《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读书 1984年4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