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用”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2016-02-01 02:37孙永伟
文理导航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和谐

孙永伟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极其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参考了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些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的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其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体现“人文性”,同时也要注重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等表达方式,体现“工具性”,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两者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要怎么做到两者统一呢?

一、利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在字词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之前,总是先让学生认读,然后解释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落实和拓展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应用,也肯定会影响到接下来进行的阅读理解环节,并牵连到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整合“人文性”和“工具性”,依此来精心设计词语教学的环节。如一位老师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在理解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的意思时,教者先出示了“工夫”“无遗力”的意思,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而教者并没有就此停止,又出示了一个练习:用“工夫”和“功夫”,进行选词填空,更加注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巩固了对诗中词语“工夫”的进一步理解,更好地把握了对诗句的正确理解,教者又继续拓展学生:“刻苦读书的成语还有哪些?”学生回答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这样理解、运用和拓展,学生更能切身的感受到古人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教者的设计有深度度,有效度,有力度,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用品析词句的方法

品析词句是通过对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的细细品析,从而触摸笔者的内心,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可以通过文字来想象、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用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围绕文中笔者的思、情、感进行思索、品读、辩论,学习作者的写法。如笔者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抓住“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句子,通过如:从两个“硬是”说明了什么?从“钢铁般的意志”体会到什么?从“浇灌”说明了什么?这样抓住词语,让学生从词语中体会人物成功过程的艰辛和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由句中的词实现了对句子的逐层品析,由词语自然而然地引出句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词的理解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课堂生成达到精彩。

三、感悟内容与表达

学一篇文章,一定要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容,更要深刻理解作者的文章表达形式,从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结合语言表达形式,才能真正读懂、为己所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如教学《钱学森》一文,在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钱学森的两段语言描写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情况,为什么要描写其中一位留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来感知作者对比的表达方法,更加衬托出钱学森渴望早日回国的决心。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故意的”指导学生学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习文本的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为今后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加强模仿与借鉴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利用一些必要的模仿和借鉴,可以加快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在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结构: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的事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学生从文本中习得写法,在实践中练习运用,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练写平台,不断激发学生们练写的积极性,使其达到不断积累语言,熟练运用语言和交际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想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加准确,更加成熟的认识与把握,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玲玲.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的词语教学观,《小学教学研究》,2014第26期18-19

[2]林成华.词语教学新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6-36

[3] 孙建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再实践与再认识,《云南教育》, 2003第10期:19-20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和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