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得失探析

2016-02-02 00:06赵鲁杰ZhaoLujie
孙子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家

赵鲁杰/ Zhao Lujie

先秦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得失探析

赵鲁杰/ Zhao Lujie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社会后的先秦时期(公元前21~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实践的初始阶段和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奠基期。特别是诸子百家对治国安邦之道的不懈探求,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防等诸问题的哲理思考,不但从不同视角阐述维护国家安全的诸多重大战略问题,还从哲学高度提出了国家安全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维系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几千年文明进程的国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国家安全 大一统 民本 富国强兵 文武相辅

一、先秦维护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发展概况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其时,奴隶制逐步成熟,阶级矛盾尖锐;王朝周边部族方国林立,王朝的生存、国家的安全面临巨大压力,无数次动乱和亡国绝祀的事例,不断激发统治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思考,国家安全思想由萌芽而趋于成形,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的国家安危警言。及至春秋,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转变。周王室衰微,逐渐丧失对诸侯国的控制力,“礼崩乐坏”,公室没落,大夫专权;五霸迭兴,列国并兼,还要应对周边部族的侵扰,统一的领土国家开始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日趋复杂,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的运用更为灵活多样,大国争霸成为国家安全实践的主要内容,国家安全理念更为理性,国家安全思想基本成形,提出“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诗经·大雅·板》)等思想观点。进入战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七雄”兼并战争规模更大、更为激烈,并使国家历史迈向统一进程。富国强兵、实现统一成为其国家安全实践最重大的主题,促使人们更加关注那些与国家安危紧密关联的政治经济条件,关注仁义礼法、德政教化对政治、外交、军事活动的影响,认识到“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荀子·富国》)。国家安全思想空前大发展,趋于成熟。

先秦时期,虽然没有出现国家安全的概念,但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词非常丰富,出现了与之有关的概念和范畴,诸如:“国家”,“社稷”,“定于一”,“大一统”,“天下一统”;乾坤,“国政”,德政,仁政,政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死社稷”(《礼记·曲礼下》),国之“安”“危”,“安而不忘危”,“居安思危”;存亡,治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家的强与弱,盛与衰;文武,内外;“内事文”“外事武”;“安国全军”,“国未安”,“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传·系辞下》),“安国家之道”,“危国忧主”(《管子》),“图国”;“安国家,全社稷”(《说苑·杂言》)等。

先秦时期涉及的国家安全内容,用现代语言表述,已经包括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等重大问题,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着眼于边疆和外部,也不能单靠武力,更不能简单地依恃山河险固,而必须从内、外两个方向,从“文”“武”两大方面综合实施,方能达成内部团结安定、国家巩固安全的局面,体现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社会安全和军事(国防)安全、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的特点。1.政治安全,主要表现为王朝政权安全,“幸以为政,必有内忧”(《国语·晋语六》)。夏代前期,权力斗争分外激烈,武观之乱、太康失国,夏王先是被后羿取代,后又遭寒浞追杀,三世后才有少康复国,用武力夺回了政权。商、西周,也始终贯穿着维护王权的斗争。及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国家安全也首先表现为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先秦史表明,王朝统治后期,往往因统治者昏庸腐败而引起民众激愤,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甚至民众起来反抗,推翻统治者。2.经济安全。先秦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粮食、土地和人口。经济实力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西周前期,周天子授土授民;后期,诸侯国的壮大首先表现在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增多,危及周天子的安全。春秋战国,国富财足,方可称强国。列国的争夺,最终目标是土地。五霸和七雄,首先都是建立在雄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注重经济改革,增强经济实力。3.军事安全。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特色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战争作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整个先秦社会占有显著地位。其中新旧王朝更替战争、诸侯争霸与大国兼并战争,是先秦战争活动中的主流,对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少战争都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之战,仅“三代”时就有汤灭夏的鸣条之战、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以及平定武庚之乱的周公东征。相反,因战败而亡国的事例数不胜数。4.国防(边疆)安全。“三代”是万邦林立的时代,人们还没有什么完整的领土概念,也没有此疆彼界的严格划分。春秋战国,随着兼并战争的发展,大多数小国被兼并,领土意识逐渐强化,此疆彼界逐步明确,各诸侯之间相应地有了关塞边防。开疆拓土,守土拒敌,保家卫国,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中原王朝建立了包括军事情报系统、交通道路、军事基地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系统,以“驿站”为核心的严密通讯报警系统。修筑城郭和壕沟,把城的坚固与否看作是巩固政权和保卫自身安全的支柱和象征。面对严重的边患,很早便采取筑城守边、屯田戍边的政策,重视国防设施建设和防御,包括对关塞要津的守御,对城池防御工事的建造以及内地、烽燧传递系统等,在重要地段还筑有长城等国防工事,使中国成为世界古代筑城最为发达、边防体系高度完备的国家之一;烽燧传递系统,在现代通讯技术产生之前一直沿用两千多年。

二、先秦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

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先秦国家安全思想萌芽早,成熟快,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深深植根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土壤,以独到的思维方式,揭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深厚理念

先秦国家安全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很早就形成了追求国家“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强调“尊王”大义。与之相联,先秦很早就确立了国家“大一统”鲜明目标,并持续推动着诸侯兼并战争最终迈向国家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家天下的夏朝,国君集最高军权、神权、行政权于一身,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商朝,形成了“内服”“外服”的官僚体制,国君通过这套体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至西周,王权更加集中,对诸侯国控制也更为牢固有效,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建立起以周天子为首的各级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统治结构,出现了“封建”的一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为严格的政治制度,天子是政权的核心,天下是统一的、连续的整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中央政权的唯一性和天下一统的观念得到牢固树立,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思想基础。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和早期文明的培育,渐渐由多民族融会成一个强大的中原华夏族,基本上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语言文字和活动空间,并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周边方国,从而使统—的规模、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地发展扩大。经儒、墨、法等先秦诸子学派的倡导和弘扬,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战国后期,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大趋势,在全面彻底改革的基础上,以战争为主要手段,配合联盟外交和离间等政治手段,实现了中原统一大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确立“民惟邦本”、修德安民的国家安全主体思想

先秦人基于朴素的民本意识,很早就认识到人民是保持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不论战争胜负,还是国家政权是否巩固,最根本的因素既不是军队强弱,也不是城池险阻,而在于民心向背,是否修德安民。

现实政治的深刻教训使夏朝统治者开始意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太康之弟强调:“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这成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从此以民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春秋战国,在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激荡下,民本思想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和提升,许多政论名篇都以民心向背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立论,主张明君治理国家,实现本固邦宁,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善与民为一体”(《管子·君臣上》),避免民“诛”,“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争取民心比打胜仗作用更大。为此,必须实施“德政”“仁政”,讲究“人和”,这对政治统治、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政胜、人和是战胜之本,也是国防巩固、国家安全之本,强调“有德者不可敌”(《军政》),“以德行仁者王”,行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形成了“先胜”就是“政胜”,“政胜”的核心则是“德胜”的逻辑链条。上述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深厚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指导思想,民本主义的国家安全观也因此成为传统国家安全思想的主流。

先秦凡取得成功的统治者,无不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少康能中兴,在于他立足纶邑后,“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左传·哀公元年》)。汤武革命“顺乎于天,而应乎人心”(《易经·革·彖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们大业成功,首先都是以争取民心为基本条件。秦嬴政统一中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民冀得发其性命”,才“虚心而仰上”(贾谊:《过秦论》)。

(三)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支柱

先秦人认识到,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一国能否在各种安全威胁中生存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实力说话。国富兵强,才能形成“以镒称铢”的实力优势,才能通过展示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军事实力,“示之以害”,“威加于敌”。经济落后、军力不强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危亡。1.“多力者王”。先秦认识到,要确保国家安全,必须注重增强国家的实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实力,方能统一天下,这叫“多力者王”:“国少物,削;国多物,强”(《商君书·去强》);“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国贫兵弱,战则不胜,守则不固,虽出名器重宝以事敌国,不免于死亡之息”(《管子·形势解》)。秦并诸侯,吞天下,称帝、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拥有超雄厚的国力:“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维护国家生存和安全之要,孔子主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六韬》强调大农、大工、大商“三宝”,“三宝全,则国安”(《六韬·六守》);管仲则提出了财、工、器、政教、选士、服习、通知天下和机数等“八法”。2.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国法家、兵家特别是商鞅,系统地提出了“富国强兵”和“农战”思想,认为国家安全的根本支柱在于富国强兵,“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治国》)“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农战》),而富国强兵的核心措施是“重农战”。富国的基础则在于发展经济和富民,“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侈靡》),即在重农的基础上富国,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农业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军事实力则直接关系到一个政权能否独立存在,并进而争强称霸。同时强调,不要机械地将“富国”与“强兵”加以等同:“富者所道强也,而富未必强也;必知强之数,然后能强”(《管子·制分》)。上述重视“耕战”“兵农合一”的思想,深刻触及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国家安全的本质,不仅切合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思想价值。无论任何时代,经济和军事都既是国家事务的重要方面,又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这一传统历经数千年,成为中国古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特征,亦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3.能否网罗和任用经世之才事关国家兴亡。先秦明智统治者和诸子百家,认识到治国治军高端人才的网罗和任用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能否网罗和任用人才,更密切关系着国家的兴亡、霸业的盛衰,认为立国致治,人才为本,要在得人,得人者王,失人者亡。吴起强调,一个国家是否有良将,是关乎“得之国强,去之国亡”(《吴子·论将》)的大事。《管子》认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任贤则诸侯服”(《管子·霸言》),强调一个国家要有“法家拂士”。当时,“士”阶层异军突起,被视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支柱。“士”是否进入国家政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因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重视对治国理政人才罗致和使用,唯才是举,广揽雄才。那些造就霸业的诸侯国君,都建立了由治国理政、治军打仗的谋臣和武将贤良等经世之才组成的领导管理集团。反面的教训是,用人不当可以亡国。如春秋时虢国国君姬丑“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也”(《新序·杂事》)。

(四)把经武整军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先秦史表明,战争、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先秦人高度重视战争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认识到战争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建立和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底手段,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强调经武整军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居主导地位。

先秦思想家,尤其是法家和兵家认识到,战争关乎国家、政权的兴废存亡,是建立强大国家、“辅王成霸”的保底手段。人们已认清仁义、礼乐不能禁争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管子·参患》)。“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韩非子·难一》)。战争是建立强大国家的必要手段,是振奋民心、净化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商君书·画策》)。《商君书》将“非兵”“羞战”等思想看作是和“仁义”“礼乐”一样危害国家安全的“虱”,坚决予以反对。

战争在先秦政治生活中占据极端重要地位。自夏朝至战国,见于史籍记述的,大小共发生过800余次战争,对历史的进程、维护国家安全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整军经武成为先秦时期国家安全的主题。先秦人认识到,军队是国家专政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国防的战略基石,也是对外兼并称霸的最重要筹码。“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兵不可废,废则召寇。”(《说苑·指武》)。军队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明智的君主务必“积务于兵”,否则等于将自己的国家拱手交给敌人,危险之至。因此,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但是军事问题的核心,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正因军队对于国家存亡的特殊意义,从夏朝建立起,就形成了尚武的英雄传统。商汤、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闾、秦王政等明君,始终以武装力量建设为核心,重视整军经武,扩充兵(军)力,训练部队,建设一支忠勇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精兵良将、坚甲利兵而取胜天下,维护国家安全。

(五)强调文武结合,相辅而行,相资为用

在先秦政治术语中,“文”“武”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武”则集中指军事、战争问题。诸子对此有诸多精彩论述,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逸周书·武纪》);“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吴子·图国》),以及“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尉缭子·兵令上》)等。先秦统治者、思想家们早就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文武结合,相辅而行,相资为用,而不单纯使用武力。维护国家安全,文、武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相辅而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治理国家最朴素、最基本的道理。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而要增强国防,从事义战,则必须以修明政治、发展经济作为基础。而最高境界,是《孙子兵法》著名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的全胜思想,以及“至善不战”(《管子·幼官》),“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发启》),通过军事威慑与政治争取以求迫敌屈服。诸侯国凡明智的统治者,指导战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都注重文武兼备,重视用政治手段争取人心,或者展开外交攻势,合纵连横。正确的政策胜过千军万马。最具代表性的是齐桓称霸大业。齐桓注重协调处理中原各诸侯国关系,采取文武相资而行、政治军事并举的图霸战略,很少与对方主力进行决战性的战斗,高举“尊王攘夷”的政治旗号,以道义攻心,采取军事活动也注重实施联盟威慑手段,较好地争取了舆论和道义上的支持,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威胁,最后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政治、军事的双重胜利,并常常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六)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和策略选择

先秦实践表明,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实施正确的战略和灵活的策略。战略是涉及国家存亡的大事。一个国家,一支军队,重大战略上的措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1. 必须正确处理内忧与外患的关系。春秋晋国大夫范文子提出:治内先于对外,制衡霸权倾轧。国家犹如人,外患还可救,“疾自中起” (《国语·晋语六》),就难以应付了。一个国家要强盛壮大,在对外斗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就必须首先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对任何分裂、割据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管子·大匡》);“不内定,不可以持天下”(《管子·中匡》)。先秦明智的统治者,在治理内部与抵御外敌之间,总能很好地区分轻重缓急,首先治理好内政,把增强内部凝聚力放在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或者在争取到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后,抓紧时机整合内部,然后全力对外。2.要有战略远见,不贪图眼前利益。战国时楚国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但楚怀王昏聩愚蠢、贪婪成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其左右逢源微妙的战略地位,轻信“倾危之士”张仪的口头承诺,贪图眼前之利,采取了错误的外交政策。上当后,又激于一时之愤,贸然发动对强秦的战争,惨败后实行首鼠两端的外交政策,终于演成“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左右皆失、两面受敌的悲剧。3.剪除羽翼,逐步削弱对手。商汤灭夏,周文王、武王灭商,都是以弱胜强。在敌人不可一世时,需以“修德”巩固政权为基础,进而选贤任能,争取同盟者以壮大自己;发动政治攻势,打击敌与国,瓦解敌营垒,削弱对方,待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敌众叛亲离时,再战而胜之、取而代之。这是中国历史上带有规律性的剪除羽翼战略思想,而商周的开国者是这条规律的最早实践者。4.把握时机,“随时以行”。春秋末政治家范蠡提出了治理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持盈、定倾、节事的原则,认为“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国语·越语下》),要“随时以行”,顺应天时、把握时机,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以时机是否有利、战机是否成熟来决定斗争展开与否,在时机不成熟不能盲目进取。为打败夫差吴国,勾践甘当奴仆,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励精图治,壮大自己,削弱敌国,争取与国,完成了实力对比的转换。同时在对吴策略上,用各种手段麻痹夫差,助长骄傲自大心理,放松对越警惕。

三、先秦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训

先秦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丰富实践,在提供宝贵历史经验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失败教训,明智统治者和诸子百家对此也有总结反思。

(一)“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坚持慎战重战并重

在战争与国家安全关系问题上,先秦人们深切认识到安危、存亡、治乱之间的转换关系,揭示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规律,强调慎战与备战并重,既反对好战乐战、穷兵黩武,又要反对武备松弛、轻战忘战。1.好战乐战、穷兵黩武势必走向灭亡。先秦实践反复证明,一国之君臣,如果不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味好战乐战,穷兵黩武,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夏桀、商纣王都是频繁对外发动掠夺战争,虽扩大疆域了,但长年劳师远征,沉重消耗了国力,加重了民众负担,引起方国不满和诸侯叛离,王朝内部分崩离析,最后走向穷途末路。吴越争霸更是形成了因胜而骄、丧师辱国的历史怪圈。先秦诸子百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老子·十三章》);“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 (《管子·法法》)。不论其政治立场和主张有多大差异,没有一家支持穷兵黩武,主张战争要有节制,“不以兵强天下”。即便是法家,也认为“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韩非子·存韩》)。更有的从哲学高度阐释了“至则反,盛则衰”(《管子·重令》)的国家自处理论。提醒君主要清醒认识到“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管子》),以全天下的安定有序为己任,审慎衡量利害,做出正确决策,尽可能地减少战争的负面影响。2.“忘战必危”,必须居安思危。先秦人早就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保持忧患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三代”时,无数惨痛教训使人们很早就明白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传·系辞下》)的道理,把“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作为寻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春秋战国时,类似的论述更多:“《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圣人致严于武备……天下久安长治之道也(《墨子·七患》)”。“不恃外之不乱也,恃其不可乱也”(《韩非子·心度》)。有的从哲学上提出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道德经·六十章》)的警示。事实上,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外有恶邻,内有奸佞,真正没有敌国外患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关键是如何保有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见微知著,正确判断安全形势,确定安全战略目标和方针,根据形势变化采取应对措施,掌控局势、有所作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六十章》)。强调要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而且备战要实,任何国防制度、措施、方略都要脚踏实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吴子·料敌》);“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如果只有文治教化,而缺乏足够强大的武备,这个国家会在内部的动乱与外来的入侵面前归于灭亡。只有常备不懈才能争取主动权。

(二)政治腐败意味着政权乃至国家灭亡

清明的政治是国家安全的内部支点,政治腐败就意味着政权乃至国家灭亡,这是从先秦开始就被反复证明的一条历史铁律。夏朝太康失国,根本原因是他“盘于游田,不恤民事”,“娱以自纵”,从而引起民愤。夏桀的败亡,是由于他恣意妄为,“殚百姓之财”,穷奢极欲,丧失民心,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商纣王虽很有军事才能,但他采取“淫虐而自绝”的朝政,统治残暴,政治腐败,生活奢靡,任用奸佞,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导致人心离散。牧野之战,商军临阵倒戈,加速了纣的失败。西周后期,自周懿王以后特别是幽王时期,政治更加腐败昏庸,奢侈腐化,耗尽民力民财,纲纪败坏,造成长期社会危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尖锐激化,内部争权斗争激烈,导致王朝灭亡。战国时齐王建统治时期,政治极其腐败,重臣和贵族不断被秦国收买,放弃合纵抗秦政策,“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坐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消灭,齐也被灭。

(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必然危及国家安全,必须应时而动变法革新图强

先秦历史表明,改革事关国家兴亡,固守古法,故步自封,必亡无疑。不变则亡,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商君书》从“时变”“适时”的观点出发,主张处于战国时代的秦国要想强大,必须顺应“时变”,推行法治和重战政策。“治国之道,皆随时而变。” (《商君书·更法》),表现出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进行革新的进步思想。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各国在大凌小、强并弱的空前酷烈的竞争形势下,无不奋起改革。不思变革,因循守旧,只能是死路一条。春秋时的郑、卫、宋、曹、鲁、许、陈、蔡、申等处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国家,属于“周文化圈”,其中有些国家比较繁荣发达,为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但是普遍因“犹秉周礼” (《左传·闵公元年》)经文治武方略选择,受西周宗法统治秩序的约束大,寝馈周礼旧文化传统甚深,决定了它们立场比较保守,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反应力和博大容纳力,失去了开拓创新精神,不善于因时而变法图强,导致国家游离于时代潮流的主导趋势,最后灭亡。战国初期,魏在七雄中曾首屈一指,因未能坚持李悝之法而衰落下来。六国最后的灭亡,根本原因正是封建改革不彻底,综合国力不强,政治腐败,国君昏庸,大臣受贿,军事衰弱不振,经济实力也远不如秦强大。

(四)忽视间谍必然危及国家安全

先秦历史表明,离间计、间谍,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一大因素。孙子言,做间谍的人,都是最有智慧的人,容易被利用,难以被识破。孙子把尹伊间夏,吕尚在殷,看作是殷兴、周兴的原因,尹伊、吕尚都是战略间谍。“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孙子·用间》)。可见战略间谍对敌方国家安全威胁之大。

从先秦实践看,中间的危害主要有:1.情报被刺探。孙子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间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对手的情报,“伊尹间夏”,夏桀麻痹大意,被其迷惑,伊尹曾两次潜入夏王朝内部,夏王朝的动向被他了解得一清二楚。2.君臣被迷惑、被离间收买。少康为破坏寒浞的政权,向寒浞的儿子浇身边派出一个叫女艾的间谍,寒浞的几个重臣经不起美女和金钱财宝的诱惑被女艾收买。在长达16年的统一战争过程中,秦国的间谍外交攻势始终未断,金钱、宝剑为前行,精兵良将随其后,既破坏了关东六国的合纵抗秦,又对关东各国的君臣起了离间和分化的作用,并除掉一些抗秦名将和大臣,对秦统一战争起到了很大作用。3.被战略误导。公元前314年,齐国侵燕,燕国几乎亡国。3年后燕昭王即位,为振兴燕国、报仇雪恨,采纳纵横家苏秦“西劳于宋,南疲于楚”的破齐之策,派苏秦间齐,阻止齐湣王攻燕,把齐之祸水引向西南去攻打宋国,并挑起齐、赵间的矛盾,诱使各大国对齐不满,而燕则可以趁机休养生息,增强国力。苏秦到齐,很快取得齐湣王信任,并拜为相。在苏秦的怂恿下,齐湣王不久发兵攻宋,又多次攻赵夺占其大片土地,导致齐赵矛盾空前激化。结果,齐在外交上空前孤立。燕昭王遂联合秦、赵、韩、魏,五国伐齐,齐军主力被灭,70余城被攻占。直到此时,齐闵王方恍然大悟,国相苏秦竟是燕之间谍,下令把他车裂处死,但为时已晚。

(责任编辑:孟祥才)

Review of the Gain and Loss Concerning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The Pre-Qin Period (21stCentury B.C.-221B.C.) was a period when the Chinese history entered a civilized society. It also was a preliminary practice period for ancient China to safeguar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thinking. The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the policies concerning administering state affairs well and ensuring national security made by the ancient scholar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and national defense affairs not only interpret many major strategic issues concerning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from different view points,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methods and basic principles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philosophy, which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core contents concerning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ancient China,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ynasties then and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dynast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historic role in maintaining China’s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National Security; Big Unification; People-based; Making the Country Rich and Building up Military Strength; Civil and Military Support Each Other

2016-8-15

赵鲁杰,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面积最少的国家
地形最狭长的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