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苜蓿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016-02-02 20:12冯长松王二耀徐照学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
中国畜牧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苜蓿草草业苜蓿

文|冯长松 王二耀 徐照学(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

张敏(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熊焰(河南省潢川县农科所)

祁鹏 崔承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苜蓿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文|冯长松 王二耀 徐照学(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

张敏(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熊焰(河南省潢川县农科所)

祁鹏 崔承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是我国草食畜牧业大省,河南省奶牛、肉羊存栏量居全国前列,肉牛存栏、出栏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国家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草牧业发展,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河南省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等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河南省苜蓿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河南苜蓿产业化时间短、基础薄弱,苜蓿产业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苜蓿产业化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河南苜蓿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是持续推进苜蓿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草业科技人员、草产业生产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存在问题

当前河南苜蓿产业,虽然获得发展,但与满足全省草牧业需求相比,尚严重滞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苜蓿用地条件差。河南省苜蓿种植大部分仍分布在滩区或林果间隙地和偏远山区,少量种植在奶牛场周围,优质高产土地流转种苜蓿面积还较小。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规划目标是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0亿千克,总投入达940亿元,但如同粮食作物一样重要的优质牧草却未能列入,优质人工草地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地位,导致河南省草业发展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2.政策扶持力度小。当前国家草业政策实施重点区域在牧区,但实际生产中,我国牛肉的90%,羊肉的80%来自农区,河南牛肉产量高居全国第一,约是新疆和内蒙古两大牧区牛肉产量之和。但河南因为是农区,草地扶持政策长期被边缘化,生态奖补和苜蓿规模种植国家扶持较少,导致目前苜蓿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比较效益偏低。

3.苜蓿产业体系尚不健全,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全省苜蓿种植规模还较小、分布零散,大多为养殖企业自产自用的经营模式。不仅草种选择、优质高产、收获加工等技术配套集成不完善,而且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产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也不高。生产上种植的苜蓿草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近年引进的苜蓿品种很多,市场混乱,除已建设的国家苜蓿项目外,主推苜蓿品种的建植规模还较小。缺乏苜蓿种植生产整体规划与产品质量标准,难以实现优质优价;良种繁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种子生产量少,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求;草业科技企业少,普遍缺乏自己的研究机构,自主研发能力弱,总体上苜蓿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4.苜蓿草产品市场不完善,产品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目前,河南苜蓿草产品主要为干草捆,有少量草粉、草颗粒,商品草种类单一。由于苜蓿干草捆密度低,远距离运输成本费用高。如火车运输6吨的车皮,最大容量只能装二次压缩的干草捆3吨,8吨的运货汽车仅能装载5吨。苜蓿深加工产品少,种植加工企业收益低,产品结构亟需优化升级。草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尚缺乏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苜蓿生产与畜禽生产特别是奶业发展关联度弱,产业链不紧密。种植风险较大,尤其河南收获的第二、三茬常常处于雨季,苜蓿常因得不到及时晾晒收获而发霉变质,影响了饲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5.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河南苜蓿产业发展模式多样,不管是以政府项目主导,还是以企业带动,科研支持,三者都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以企业、政府、科研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发展中,尚未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政府重视不够,种植、加工企业得不到政府政策强力支持,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不足、成果转化不显著等,造成了政府、种植企业、科研未真正有机融合,产业链联系不紧密,阻碍了苜蓿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制约了苜蓿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河南省苜蓿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河南省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和“三山一滩”扶贫攻坚黄河滩区绿色奶业产业带建设等工程项目的推动下,河南省苜蓿产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强化国家苜蓿单元建设、优质高产基地获得稳步推进。河南目前是国家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计划项目实施省,项目重点布局在沿黄河滩区,结合省黄河滩区绿色奶业产业带建设,规划中强化连片规模开发,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省内各级畜牧部门积极落实优质苜蓿高产片区建设,项目所在地畜牧部门把苜蓿产业发展,纳入了当地畜牧产业发展计划和年度指标考核体系,明确目标,强化了责任。

项目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单元,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苜蓿良种发展、田间灌溉设施、标准化加工设备等方面,努力提高苜蓿种植、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项目建设单元实行专家包片,将专家与苜蓿生产示范片挂钩,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自2014年7月开始已连续3年中央财政每年拨款1080万元,在河南建设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基地3600公顷。河南启动的“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规划每年建植苜蓿1.34万公顷,到“十三五”末,累计建设6.67万公顷优质紫花苜蓿人工草业基地。

2.积极构建苜蓿生产企业联盟,完善服务体系。在河南省畜牧局的统一组织下,全省已成立了苜蓿生产企业联盟,目前联盟苜蓿种植面积达十万亩。联盟实施“三统一、一独立”管理模式,即统一供种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独立核算。苜蓿生产企业联盟的成立,既有力促进了苜蓿行业内生产企业间合作交流,提高了区域内苜蓿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又有力地提升了河南省苜蓿生产企业联合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河南省苜蓿生产企业联盟推动下,省内苜蓿草品加工能力获得稳步发展。

近3年来,河南省新增郑州极致、洛阳惠眷、安阳大运、商丘鑫发牧业等7家苜蓿生产加工企业。新增3000亩连片苜蓿规模种植基地18个,新培育河南合博草业、南阳敏霞、上蔡牛硕等公司不断优化壮大,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苜蓿草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草捆向裹包青贮、草粉、草颗粒、草块和提取物方向转变。

全省根据区域布局,建设沿黄滩区高产优质商品苜蓿草基地,重点构建信息、科技、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搭建了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以河南畜牧信息网作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信息平台还及时发布政策、金融、科技、生产动态信息。在苜蓿收割打捆的关键时间段,利用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准确提供气象服务,保证苜蓿收割晾晒时有3~5天以上的适宜天气窗口。实行三级苜蓿技术培训,加快推广苜蓿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了苜蓿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实行专家跟踪监测苜蓿草产量、质量和饲喂效果,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省市县三级畜牧部门促进草畜配套,鼓励草业企业、草业合作社与奶牛场签订优质苜蓿购销合同,试点订单种植、协议购销。在优势产业区,以苜蓿产销市场为主体,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苜蓿草产品的流通,从苜蓿生产基地到苜蓿产品的加工、采购、运输,形成链条式配套服务。重点鼓励草业企业、奶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有力提高了苜蓿生产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培育苜蓿草产品消费市场,重点抓好优质草产品生产、奶业发展宣传引导,大力推动奶牛业规模养殖、集约化发展。

3.科技研发力度加大,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借助草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河南省畜牧局积极组织协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省内草业龙头企业等相关单位联合攻关,重点研究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应用技术、苜蓿产业化生产技术和苜蓿产品深加工技术,提升草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苜蓿生产加工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

省内科研管理单位联合筛选推出了一批苜蓿主推品种,如WL343、WL363、中苜二号、龙威6010等,为苜蓿产业发展奠定了良种基础。苜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也不断获得突破,形成了一套苜蓿优质高产实用技术和成果,省内新近完成的“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及草品产业化开发”和“紫花苜蓿高效生产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集约农区草地资源开发及草畜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成果,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连续5年来对相关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管理培训,不断增强了科技对苜蓿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苜蓿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总之,河南省要顺利完成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建成全国奶业强省,亟需找到苜蓿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把握并顺应其发展趋势。在充分认识现有优势的同时规避其风险,积极在政策、融资、生产加工、商品流通等诸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强化苜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研发能力,方可实现苜蓿商品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8] [CARS-35];河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62102110043)

猜你喜欢
苜蓿草草业苜蓿
青海草业
苜蓿的种植技术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致力草学,推进草业,共创辉煌
——庆祝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系20 周年
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的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要造就一片草原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
中国草业人才资源现状及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