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禽结合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2016-02-02 20:12王宏民江苏省东台市农业委员会
中国畜牧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草鸡牧草雏鸡

文|王宏民(江苏省东台市农业委员会)

冯汝东(江苏省新曹农场)

林禽结合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文|王宏民(江苏省东台市农业委员会)

冯汝东(江苏省新曹农场)

东台市是江苏省重要的养禽大市,常年饲养家禽6000多万羽,又是国家平原造林绿化先进县,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全省最大的桑园资源。发展林下养殖草鸡,既解决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还为树木提供了重要的有机肥,可谓一举两得,经济生态双赢。江苏省新曹农场位于东台市境内,全场现有林地面积2万亩,农场在林间种植牧草、搭建禽舍,发展“林业+家禽业”的立体种养模式。经过5年实践,形成了“林(草)、家禽养殖”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林禽种养技术要点

1.林木植栽规格。发展林下养殖的林地树木植载要选择适宜规格,树木密度过大会造成林地光照不足,不适合养殖;树木植载密度过稀又影响林地效益,林禽立体种养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优势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新曹农场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得出,行株距为10米×2.5米的林地适宜搭建8米宽的大棚,行株距为8米×3米的林地适宜搭建6.5米宽的大棚,大棚尺寸应根据林地规格、地形地势、养殖量的多少等情况而定,单个大棚面积以300平方米~400平方米,每棚养殖2500~3200羽为宜,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饲养管理。

2.牧草种植技术。牧草是林禽立体种养模式下草鸡的主要辅助饲料,是保证草鸡健康和提高禽蛋产品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综合比较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等几方面因素,我们发现有“牧草之王”之称的紫花苜蓿是较适宜于立体种养模式的牧草,其营养价值高,草质优良,富含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蛋白质中氨基酸比较齐全。茎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5%~20%,约为豆饼的一半,比玉米高1~1.5倍。适口性好,可青饲,可晒制干草,可半干青贮或与禾本科牧草、青刈玉米混合青贮。刈割应在初花期,留茬高为5厘米。年可刈割3~4次,产量高,亩产鲜草2500~3000千克,高产者可达5000千克。

3.鸡场建设技术。

一是鸡场的选址。鸡棚建设宜选择地势高燥、平坦或稍有坡度的林地,鸡棚周围要有运动场所,而且要求排水畅通。棚内地面的地势要稍高于棚外周围的地势,以利棚内排水,有利于棚内地面干燥。鸡棚坐北朝南,有利通风、日照和排水。不宜建在昼夜温差太大、通风不良的低洼地及树木密度较大光照不足的林地。选址时还要考虑水源水质、交通与电力、周围附近是否有污染源等因素。

二是鸡舍的搭建。建鸡棚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同时要考虑通风、光照、饲养操作方便等因素,既要考虑保温防寒,又要考虑防暑降温。养鸡大棚框架多用钢架和竹架两种材料,棚顶高2.8~3.2米,为增加大棚结构强度,大棚的两侧可砌成0.6~1米高的砖墙,砖墙的向阳面每4米要留一个可以关闭的出入口,用于鸡进出大棚。两端砖墙到顶,留门窗。大棚棚顶可采用多种材料覆盖,一种方法是从内到外依次为8丝无滴膜、5公分厚保温棉、12丝的养殖专用黑白膜或涂塑布,另一种方法是从内到外依次为柴帘、草毡、12丝的养殖专用黑白膜,但要考虑夏季炎热气候的防暑降温问题。四周用的材料可采取活动性的,大棚两侧(南北侧)的薄膜,在炎热天时可以掀起0.5~0.8米,让风从两侧对流穿过,以利防暑降温。夏季可在大棚安装遮阳网来遮阳降温。大棚周围要有排水沟,以便下雨时能及时排走雨水,防止棚外积水影响棚内地面干燥。

4.禽种的选择。选择适宜林间散养的优良地方品种草鸡是成功推广林禽立体种养模式的关键。目前在农场饲养的林下草鸡是江苏苏北地区经过多年择优繁育而成的,具有突出特点的蛋肉兼用型优秀鸡群—苏禽黄鸡,养殖户饲养该品种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5.饲养管理。林禽结合种养模式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是草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育雏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重点把握草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一是开饮。雏鸡初次饮水叫开饮,时间在开食前,开饮后就不能再断饮水,应供给充足的新鲜清洁饮水。饮水要用专门的饮水器,数量要充足,在育雏舍内分布均匀。饮水器的高度要随雏鸡日龄增长及时调整,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消毒,防止粪便污染。水温在15~20℃,在雏鸡初次饮水中,应添加5%葡萄糖和1‰电解多维。育雏前4天,在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肠道菌敏感药物,预防、控制肠道疾病。

二是开食。出壳雏鸡第一次喂食称开食,开食的早晚直接影响雏鸡的食欲、消化和生长发育,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开食时间。通常在小鸡出壳后12~24小时内,鸡群能站立行走,并约有1/3的小鸡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开食用的饲料要求新鲜优质、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开始用少量饲料均匀地撒在小料盘、饲料编织袋或深色塑料布上,让其自由采食,4~6天用料斗喂料,第7天开始过渡到料槽喂料,1~5日龄每天喂料6~8次,第7天开始每天喂料3~5次,直到转群。饲喂时要做到少喂多餐,减少饲料浪费。

三是温度控制。适宜的温度是育雏的关键。育雏适宜温度为:1~3天33~35℃,4~7天32~33℃,以后每周温度下调2℃直至自然温度。一般在20~30日龄脱温。脱温时间应根据季节不同灵活掌握,寒冷季节要延迟脱温时间,炎热季节可提前脱温。温度是否适宜,可根据鸡群的动态来判断,若鸡群张嘴呼吸,则说明温度过高,需通风降温;若鸡群扎堆,则说明温度过低,需提高温度。育雏温度应尽量保持稳定,切勿时高时低。育雏期间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观察3次室温变化和鸡群状况,并做好温度记录。

四是湿度控制。湿度的大小,虽然不像温度那样要求严格,但在一定条件下或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也会对雏鸡造成危害。湿度太低时,羽毛生长不良,皮肤干燥,空气中尘土飞扬,易诱发呼吸道病;湿度太大时,给病菌和虫卵繁殖创造了条件,易引起鸡发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第1周65%~70%,第2周以后55%~60%。

五是通风换气。雏鸡生长快,代谢旺盛,呼吸快,体温高,加之密集饲养,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粪便及污染的垫草散发的有害气体,使空气污浊,对雏鸡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通风换气时要注意观察温度,寒冷季节可选择温度相对较高的中午短暂通风。

六是光照管理。光照对雏鸡的采食、饮水、运动及健康均有影响。光照可促进雏鸡采食饮水,提高雏鸡生活力,还可增加体内的维生素D,促进钙、磷平衡。第一周24小时光照,第2周开始每天逐渐减少30分钟至日常光照。光照强度:第一周10勒克斯,以后为5勒克斯。当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要补充人工光照,使全部鸡笼有充足光照。

七是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大小要根据鸡种、鸡舍构造、通风和管理条件及季节情况等合理安排。一般较适宜的密度是:1~7日龄60~80只/平方米,8~21日龄40~60只/平方米,22~35日龄30~40只/平方米。

八是卫生防疫。雏鸡体小,抗病能力弱,如果密集饲养,一旦发生疫情,很难控制,尤其是大棚养鸡,条件较差。因此,育雏期内必须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要注意环境卫生,严格消毒和隔离制度。应用药物定期做好鸡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的预防工作,还应按免疫程序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九是疾病防控。林下养殖草鸡常有寄生虫、营养缺乏病等症状,要定期在鉰料中添加驱虫药物加以预防,对营养缺乏病的,改善饲料结构配比即能达到满意效果。对林下草鸡养殖危害最重的主要是传染病,很多传染病只能预防不能治疗,例如禽流感、新城疫等。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免疫程序,控制药物残留,搞好环境卫生,做好圈舍消毒和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确保草鸡质量。

二、成效

林禽立体种养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1.经济效益。林禽立体种养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效,每亩林地年养地方特色蛋鸡60~100只,年经济效益可达3000元/亩以上。目前农场计划有效利用林地资源1000余亩,形成标准化林下养殖小区24个,规模养殖户120户,养殖优质林下草鸡150多万羽,主要产品有:草鸡蛋、鸡蛋干、草鸡苗、活珠子、老母鸡、小仔鸡等,年销售总额过亿元,初步建成了“种苗孵化、养殖生产、产品销售”产业发展链,促成农场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农场林下草鸡采用“生态化、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理念,实现草鸡优质、高效、低耗和可持续发展。吸引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加入,通过养殖草鸡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农场二、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场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带动农场运输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客商来场投资、兴业、消费,极大地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与此同时,形成区域带动效应,通过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场带乡、场乡共建的发展氛围,体现出优良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林禽立体种养模式有效利用林间空地进行草鸡养殖、牧草种植,有利于牧草与林间苗木的生长。家禽在林间轮放或圈养,刈割牧草来饲喂,并将粪便施到了林间,一方面有效保持了水土,另一方面通过鸡粪的就地利用,培植了林地地力,加快了树木生长速度,减少杂树、杂草的生长,缩短树木生长周期,节约林地生长成本,减少林地农药污染面,使农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

猜你喜欢
草鸡牧草雏鸡
这9 支化妆刷才最值得买?
对付回南天的6 个宝贝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雏鸡喂醋成活率高
优质草鸡的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