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喜剧电影品评
——以电影《港》为例

2016-02-03 06:26袁志丽
传媒 2016年12期
关键词:喜剧电影大众消费

文/袁志丽

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喜剧电影品评

文/袁志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技术的提高,消费文化也在我国各个领域得到普及和深化。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使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自身生活的需求,非生产性消费欲望也亟待满足。在注重符号的占有及操控的消费环境中,许多文化产品不再具有精英属性,开始成为“消费型”的大众文化。中国的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消费文化特征。在消费型经济驱动下,电影市场急剧扩张,电影产业也趋于开放和多元。面对中国电影整体上升的新趋势,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如何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观众的心理诉求,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发挥文化产品的艺术魅力成为国产喜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内,消费文化的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而不需要思考的娱乐方式。喜剧电影恰好符合了大众这种消费文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喜剧电影在贺岁片的推动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但以诙谐幽默、调侃反讽的表现手法,在市场上获得了认可,也因其超常规的发展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2015年热映的电影《港囧》就是如此。

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票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影发展曾一度面临着发展缓慢、市场化不足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电影长期被当作一种政治宣传手段,教化意味浓厚、形态风格单一,不能与受众需求有机结合,且在发行阶段不能有效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序竞争,后期开发更是寥寥无几。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以往的电影观念被改变,文化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电影艺术属性之外的商品属性开始被重视。在当前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喜剧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行业的市场化运作进程也大大加快。这一改变贯穿了电影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尤其是在当下广受欢迎的喜剧电影,不仅在生产上更加注重市场需求,风格多样,在发行上也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宣传发行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同时,现代化的影院建设使得观众有了更好的消费体验,电影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的后续产品开发也使电影的产业链得以延伸,推动着影片品牌的建立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刺激着民众的二次消费。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港囧》立足于电影行业市场化运作,在影片制作满足大众偏好轻松娱乐的文化消费需求前提下,以其强有力的宣传和合理的院线发行,实现了营销目标。截至2015 年11月25日,《港囧》中国大陆票房累计16.13亿元人民币,是华语电影单片票房的亚军。在北美,《港囧》总票房高达130万美元,成为年度北美华语影片的票房冠军。从上面的营销数据可以看出,《港囧》无疑是成功的。

追求梦想的大众化内容定位

喜剧电影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在文本表达上体现了社会中的消费文化。《港囧》和许多其他成功的喜剧电影一样,主角并非那些与平凡人迥然相异的英雄人物,而是四个有真实个性的平民:一个曾怀揣画家梦想却沦为小商人的中年男、中年男的初恋情人、背后默默牺牲支持他梦想的妻子和心怀纪录片梦想的小舅子。这四位主角就像每个消费者一样有着自己生活的无奈——青春的执念、中年的危机、逐梦路上的坎坷、家庭矛盾等,给予了每一位观众角色代入的权利。这种现代都市中平民的事业家庭经历是普通观众所感受过的,能在最大程度上引发情感共鸣,导演所选择的平民化叙述立场也很容易被观众接受,避免了《王的盛宴》这种让许多普通受众在观影结束不知所云的情况。影片中男主角苦苦追求理想主义的初恋初吻不可得,而现实主义的感情和婚姻却来得如此简单。“菠菜”唯一的才情就是那盒梵高作品的盒饭,平凡的竟是如此接地气,生活的无奈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港囧》始终强调生命不息、追梦不止。虽然从始至终主人公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地追求梦想,但是在影片最后当发现一切时过境迁、佳人已非昔日时,在经历了自我身份的迷失之后,主人公毅然觉醒,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勇敢追梦又敢于面对现实的态度对观众颇具吸引力,电影一波三折、最终回归团圆的表现手法,更是契合了大众所普遍拥有的价值观和中国观众对于完满结局的期盼。主角们经历苦难,最后得到了符合大众期望的结局,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笑过、哭过之后,暂时地脱离现实中的苦恼和无奈,重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这样一来就有效地安抚了观众的心灵,满足了他们希望得到放松的消费需求。

后现代喜剧特色的主题消解

后现代喜剧一般将世俗认识中崇高伟大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消解,而不进行深度表达,只为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解构与狂欢。但是在我国,由于影视传播制度和社会语境等因素,还不能完全允许后现代主义这种肆无忌惮地戏谑成为大众流行文化。因此,喜剧电影创作者们通常采取调侃、戏说、黑色幽默等策略来对传统进行消解。具体到《港囧》这部影片,除却一个基调相对严肃的结局升华,影片的其他部分并没有在宣扬崇高伟大的社会主题。《港囧》确实给观众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影片中密集的笑点以及简单到极致的故事情节设置,都满足了观众期待在简单中收获快乐的心理需求。在中等收入者居于大众文化中心的当下,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不仅限于物质条件的满足,但多数人饱受外在环境、生活形态的焦虑和内在的精神困苦等多重困扰,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与解脱,因此,勾画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望成为该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样的喜剧形态,是一种不批判、不注重价值立场的简单化娱乐大众的方式,在这其中是大众中立态度的表示,是暂时抛离社会责任的消费文化观念的集中展现。连徐峥都不得不承认,《港囧》的遗憾是“深刻不足,情怀不够”。但从票房的表现上看,正是这种带着无厘头的浅表性和大众化的主题内容消解,使《港囧》可以让观众在影院中实现短暂的解放,舒缓了在快节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积聚的心理压力。

人物形象本色化

可以说,徐峥近几年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在大众眼中一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二线演员。他拍过不少不错的影视剧,比如,《春光灿烂猪八戒》《李卫当官》《疯狂的石头》《爱情呼叫转移》《人在囧途》《无人区》《搞定岳父大人》等,角色大多是一本正经却总是遭遇悲惨的一类人。虽然徐峥在国内的电影界地位较高,但他在上面这些作品当中所饰演的角色却多以“捧哏”为主。在《港囧》的角色分配中,“逗哏”的重任由包贝尔来担当。虽然在剧中包贝尔对角色的诠释有些夸张,但正是这些夸张的表现,将非常细碎的细节串在一起,进而碰撞出了一个个让观众捧腹的笑料。先前《人在囧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两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所营造出来的口碑,使得徐峥、王宝强、包贝尔等演员合作的模式已经被观众所接受,所以徐峥在影片上映之初接受采访时说到:只要我出现在海报上,全国的观众朋友在潜意识里就已经明白海报上所宣传的这部电影有着怎么样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强大的影响力之下,他们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其实,《港囧》的故事情节、叙事方式都较为简单,其主要依赖已经形象化的人物来制造笑料以实现影片的预期效果。《港囧》在市场上所获得的反响,不仅反映了观众对这类接地气喜剧片的偏爱,同时也凸显出市场对本色化喜剧明星的认可。徐峥这种本色化表演的聪明做法,为观众提供了最初进入影院的观影理由。

视听语言娱乐化

《港囧》整部影片的喜剧元素一方面体现在主创的演技上,另一方面则是其在对白中大量吸收运用了网络流行用语,引发了观众的高度认同感。更令人难忘的是,影片中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香港流行文化。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观众而言,这些元素就是青春与回忆的代名词,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经典港片的配乐和台词的重现,是《港囧》区别于其他喜剧的特点之一。影片用记忆中的流行音乐将大陆观众带回到那个五味杂陈但又充满着希冀的年代,让观众通过影片穿越回到了自己成长中的那段美好岁月,这些配乐的选取可谓是用心良苦。影片的主创们用他们的智慧,将这些满载时代印记、充满着怀旧情怀的歌曲和对白极为巧妙地融进电影的情节中:《当年情》在主角救妻时缓缓响起,让人笑中带泪;在主角和梦中情人见面时,《大话西游》的插曲《一生所爱》让场景亦真亦幻。一幕幕经典的香港电影画面在观众的视野外弹回,契合了《港囧》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的情感主旋律。

客观来说,无论我们如何夸耀当前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无法回避的是,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偏好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品,已经被商品经济的逻辑所渗透,显现出了相应的肤浅与速朽的特征。作为我国喜剧电影的代表,《港囧》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也正是这部广受大众欢迎的喜剧片的美中之不足。

作者单位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

猜你喜欢
喜剧电影大众消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大众ID.4
上汽大众
40年消费流变
2017年法国喜剧电影回顾展开幕在即
新消费ABC
回眸2015中国电影:喜剧电影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