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与思考

2016-02-03 06:26刘圣红
传媒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交

文/刘圣红

手机媒体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与思考

文/刘圣红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手机媒体 人际交流 媒体生态 需求满足

从模拟电话到2G再到4G的通话技术,手机媒体逐步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便捷,也越来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际特征。

一、手机媒体发展:既促进也限制着社交

手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的沟通方式进入了一个新领域,使人们通过手机能随时随地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交流。

1.互联网即时通信时期——虚拟身份的沟通模式。

即时通信将个人、群体、工作及社会的各种交流协作方式熔于一炉,影响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沟通交流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沟通模式,提高了社会协作的效率和个人沟通的效率。

即时通信相对于短信,不仅丰富了信息传递的表现形式,也使人们对信息输出的“自主性、把控性及创造性”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的网络身份”让人们可以摆脱“电话号码”对自身一一对应的关联和约束,能够在“熟人圈”以外,以一个“虚拟的自己”更加随性地表达内在理性、或者非理性的诉求,满足了自我的需求。但“虚拟”和“主观把控”的信息传达,可能偏离现实,增加人与人交际的现实隔阂。

2.微信普及时期——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的核心差异化功能就是“朋友圈”,朋友圈让用户能够充分自由地通过文字、图片、小视频、音乐及文章分享等方式,发布自身感兴趣的信息、发表自我的观点与感受,并通过朋友圈获取他人的关注、评论及转发,朋友圈形成的网络则演变成了全新的、众多的“自媒体圈”。传统的人际组织方式被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替代。此外,微信朋友圈所支持的“文字、图片、小视频”的展现形式,使人们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自己想要向特定人际圈传达的观点、态度。信息传达的丰富性、可把控性、创造性也更优于电信、短信和传统的即时通信工具。

二、手机媒体社交的实质:重构的媒介生态

1.手机媒体重构下的媒介生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的发展,为影视、音乐、新闻、创意、动漫、金融、传媒、出版等众多产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遇,催生了新的媒体经济和基于移动终端的众多全新的经济模式。

在社会发展领域,也有很多学者聚焦于手机媒体对社会环境及人文影响的研究。积极的观点认为,手机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更广泛的传播空间及更高的传播效率,这有利于在社会营造更加公开的公众舆论监督环境,推进社会环境的公开和阳光。还有研究者指出,手机媒体在反作用地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兴趣偏好和价值观,人们在创新移动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此外,一些聚焦于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的学者提出,手机媒体不断强化的自主性、随意性及链接的广泛性,将使社会传统监控和管理机制,越来越难以对手机媒体实施有力地监控和引导,随着移动媒体的持续发展,“网络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手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现有的媒体生态造成了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传播体制的冲击。手机媒体技术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的信息交互模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统体系。在手机媒体普及之前,传播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少数的政府、官媒、报社、出版社等机构手中,广大民众只能作为“信息接收”的大多数。手机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让越来越多“非官方、非机构”的个体,获得了制作、发布信息的权力,为人们开辟了新的传播天地,让普通手机用户在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能作为一个信息的“创作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二是对现有媒介广告资源空间的剥夺。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整个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是一定的,一种新媒介的介入,必然会对系统中原有的资源造成掠夺,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重组。众所周知,广告是媒介生存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而手机作为新生力量,它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原有系统中广告资源空间的重新分配。同时,由于手机目标受众的确定性,以及与受众较强的互动性,使传统媒体“出售信息—换回注意力—向广告商出售—产生利润”的媒体经营策略受到了挑战,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方式因而逐渐变化。

2015年国家发改委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解读时说“要辩证地看待一个区域产业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同质化的核心是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内部的相互蚕食。”[7]这说明产业同质化已是一个地方政府间不争的事实。

2.手机媒体引发社交与媒介的变革。从用户角度而言,手机媒体上的社交活跃度,远高于传统的网页。在手机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新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对现有信息作出反应,正是这一特征,使得手机媒体上的用户的互动更加活跃。同时,手机媒体可以让用户收集和共享资源,并与他人就这些资源进行交流,从而促进社交。手机媒体产业链的日益完善,引起了社会交往商业模式的变革。传统媒体以广告收入作为最重要的营收来源的模式由来已久,这使得市场资本对媒体实现盈利的模式,也同样普遍固化为“广告—营收”的模式,因此在对手机媒体进行投资时,也往往要求自媒体必须要依靠“植入广告”的模式来实现营利。但相对于传统媒体具体的把控性和垄断性,手机媒体只能依靠向用户提供高价值的信息,才能持续维护用户黏性、扩大用户群,因此用户量是其商业价值的体现所在。手机媒体虽然重视以广告盈利,但往往更看重通过高价值信息吸引和维护用户,在这种逻辑下开展的媒体运营,自然有利于信息质量的持续提升。

手机媒体创造了传播新理念,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由精英所主导的、由传统大型企业垄断的权威”,明显弱化了传统媒体在内容编辑、审核过程中“判官、门卫”的角色与作用及其“议程设置”的主导地位,使信息传播转向了“泛中心化、多极化”。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产生及普遍,在满足和创造受众对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及新的内容需求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受众格局形成了革命性的转变与重构。

3.手机媒体社交存在的问题。手机媒体无限扩张的功能为移动社交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社交网络可以替代传统社交,过多依赖手机会导致新的问题。

一是可能会让人类展现出更多的阴暗欲望和负面言行。由于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和形象来充分表达自我的欲望——特别是在现实中被长期压抑的欲望,同时凭借网络虚拟身份来抵挡和转移来自社会规范要求的批判和谴责,因此人们更容易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现负面的、“即与社会道德标准相背”的言行,从而使网络上负面的能量爆发和传播。

二是可能降低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质量。由于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在网络上展现“理想、完美的自我形象”,依赖于从网络上获得认可和情感的满足,因此,即使在与同事、同学、亲友面对面聚会的场景中,也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继续通过网络来展现自己、表达自己,所以会从内心表现出不愿意通过面对面的语言、行为、表情来表达自我。从而使人们始终是以“虚拟”的形象和面具来进行交往。

三、手机媒体社交热点事件实例研究

近年来,有很多热点事件由于手机社交媒体的传播和发酵,成为社交网络上的“刷屏”事件,并且从线上传导到线下,成为现实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1.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2014年,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发起冰冻挑战,以关注和捐助“渐冻人”,由于吸引到“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库克、“亚马逊”的贝索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的相继参与,使得这项活动融合了“新奇形式+公益宣传+网络自媒体+名人效应”等四个“高关注度”因素,因此在网上迅速、大量传播,一时在世界互联网上成为一种“时尚”。冰桶寒潮在美国兴起仅约2个月,“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等先后完成了挑战,使“冰桶挑战”迅速成为席卷神州大地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互联网事件对社会“潮流和焦点”的影响力之大,甚至让现实生活中的“名人”也会担忧,万一自己没能跟上互联网热潮,是否自己也可能迅速掉出公众的视野,从而导致失去世界的关注。

“冰桶挑战”作为2014年影响整个世界的一个标志性的互联网事情,在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互联网传播的时效、覆盖面及对整个社会的深入影响力的同时,也让学者们关注到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加工”甚至核心内涵“被变异”的事实;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渠道传播过程中的“保真度”的维持及识别,仍是值得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关键。

2.“京东买桌子”事件。“京东买桌子”起因是“国民老公”王思聪在京东网上订购了一张200元左右的电脑桌,但因京东到货不及时,王思聪在网络上抱怨“店大欺客”,受到“粉丝”的关注及转发,并演变成为“粉丝”批判京东的一个热点事件,直至王思聪正式“晒”出收到电脑桌的照片后,事件才告一段落。

从“桌面”事件,反映出网络上的“大V”和“名人”,由于社交平台的交互特性,凝聚了大量的“粉丝”,“粉丝”之间不仅是围绕共同偶像交流的群体,同时也能将关于偶像的热点事件,通过“粉丝”群体延伸到网络人际圈,迅速演变成为整个社交网络的热点事件。形成社交信息传播的又一种常见形式。

3.“热门大片”刷屏潮。从2014年开始,社交网络上“一部电影好不好看,看过才知道。一部电影火不火,打开你的朋友圈就行了”的成为常态。

美国大片《星际穿越》和《速度与激情7》上映后,微信朋友圈中各种观影后的分享的刷屏,具有调侃意味的演绎和吐槽,让影片的关注度、吸引力不断提高。有网友戏言,如果你在那段时间没有被《星际穿越》或《速度与激情7》刷屏,那你在互联网社交生态中,就属于被边缘化了。

区别于常见的互联网热点事件,《星际穿越》《速度与激情7》的刷屏更多的是由其极佳口碑与移动社交平台的特性相结合而带来的后续效应。这也从一个层面印证了“好的内容”依然是获得广泛传播,特别是自发传播的基本前提,即便有好的包装、好的营销,没有足够优秀的内容,传播效果依然难以保证。这从社交的需求层次而言,也表明了,移动社交虽然在形式和范围上与传统的社交存在本质差异,但传播的信息最终仍然要满足受众在某个层次上的具体需求。

四、手机媒体社交发展方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手机媒体既为人际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较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对人际交流的促进作用?如何减少手机媒体对人际交流的限制?如何构建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交方式?

1.构建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和功能。一是新科技形态的赋权与生产力的解放。手机媒体的使用者未能满足本源需求,一方面是来自于外在由手机媒体的主导者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是借助科技的渗透力入侵使用者的人际网络,手机媒体的主导者制定的规则已经成为手机媒体使用者必须遵守的硬约束,只有持续使用这些媒介,使用者才能维持他们的人际关系。然而科技也在朝着更为开放、更为人性化、更为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随着使用者知识水平的日益提高,掌握新科技,以需求满足为根本目的,对媒介进行再开发、再优化成为可能,或者与资方协商,通过开放社交功能接口等方式进行媒介改造,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符合双方利益的媒介。

二是数字科技形态下需求的激发与满足。手机媒体仍未能充分地激发和挖掘使用者的内心需求,仅仅是通过数字科技的新形态去影响使用者。有调研结果显示,由移动社交带来的情感体验占到个人情感体验的比例平均达31.7%,虚拟与现实三七开的比例说明,手机媒体仍远未成为情感体验的主要成因,更不是满足核心需求的产品,难以真正激发付费的潜能和欲望。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使用者需求类型、满足情况、满足场景要求等要做好相关的调研,并应纳入未来手机媒体开发的全流程当中,而非仅作为一种附属品或辅助的参考。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激发,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重点的前置研究课题。

三是建立在安全前提下的社交媒介。随着手机媒体愈来愈深入地介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手机上的个人隐私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被窥探、甚至被泄露传播的风险,给媒介使用者带来不可预想的后果。国家对在线聊天记录作为纠纷证据的功能逐步开始认可,在线交易平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可见,这是在制度层面为社交媒介的安全性进行保障,然而在技术层面,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移动社交媒介均存在各种安全漏洞,很容易被黑客劫持。因此,未来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传输效率和安全性有所平衡,对于移动社交媒体的跨平台合作,需要确定安全性的相关条款,确保用户的隐私权和安全策略知情权得到充分的尊重,这也是手机媒体能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2.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的机制。手机媒体社交功能发展到今天,已远不再是PC互联网社交等传统媒体社交的简单延伸,而是一个日益独立的链条完整的细分行业,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应加速整合和制定规范统一的业务标准,从满足人的全面社交需求切入,建立统一的手机媒体社交功能开发标准,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要尽快完善框架标准,完成各类型手机媒体社交业务的基础标准体系。

二是要尽快完善交互标准,在手机媒体与其他行业跨界交互过程中,当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发生冲突时,要着力解决标准融合问题,以确保数据交换的高效和安全,共同优化手机媒体的社交开发环境,更好地服务用户。

三是要以统一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手机媒体社交功能开发涉及的技术标准较多,各方未能达成共识和一致意见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科学。因此,建议基于当前最主流的硬件模块、操作系统、安全协议等,制定和优化行业结构标准,避免恶性竞争。具体而言,可以依据整合性、层次化、兼容性三项原则,对业务和技术标准进行针对性地制定和规范使用,依靠市场化的看不见的手,逐步引导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形成合理的流动。通过不断完善、调整与升级行业发展机制,显著影响行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竞争力弱、服务能力不达标的竞争者逐步淘汰出局,将行业链条由上至下进行全面优化,显著提升行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并促使行业效率向更高层次递进,从大处着手满足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社交需求。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傅金华.略论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困境[J].文学教育(下),2013(07).

[2]张力平.越来越流行的移动社交[J].电信快报,2014(05).

[3]徐新星,邓崎凡.手机社交软件缘何“藏污纳垢”?[N].工人日报,2013-4-21.

猜你喜欢
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制造更多满足“家庭社交”的欢乐 海信80L9F
社交语言的变化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象都是社交家
分手了?社交网络行为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