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演唱发展与展望

2016-02-03 06:38张晓阳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演唱艺术美声唱法唱法

张晓阳

(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歌剧演唱发展与展望

张晓阳

(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国歌剧自诞生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自诞生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体系,中国歌剧的演唱发展经历了复杂而又艰辛的道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本论文对中国歌剧90余年的歌唱艺术的发展做出综述,进而对我国歌剧演唱的现状做总结和探究,提出我国当代歌剧演唱发展的问题,最后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见解和建议,希望能为中国歌剧的繁荣与振兴增添微薄之力。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发展

一、歌剧演唱历史发展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它是一种具有综合艺术的舞台表演,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并主要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中国歌剧的诞生主要来源于西方歌剧、中国戏曲以及近代话剧,因此中国歌剧的演唱方式是呈现出多样化色彩的。中国歌剧的发展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1920~1949)、生长期(1949~1966)、荒芜—复苏—成熟期(1966~至今),随着这三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歌剧的演唱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本论文将中国歌剧演唱方式的演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启蒙时期

我国歌剧的开拓者算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黎锦晖是一位集剧作家、诗人、

作曲家、导演艺术家、舞蹈编导家、服装设计家、舞美设计家等于一身的舞台剧艺术通才和全才。他所创造的歌剧《麻雀与小孩》是中国歌剧的第一部完整的作品。黎先生创造的歌舞剧大部分是儿童歌舞剧,其演唱方式都是通过儿童的真声演唱完成,演唱范围在一个八度以内,艺术难度较低。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歌剧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我国歌剧在启蒙时期主要以歌舞剧为主,除了黎先生的儿童歌舞剧以外,还有延安秧歌剧以及《刘三姐》等。

(二)中国歌剧演唱民族化时期

西方歌剧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传播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歌剧相比,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着天壤之别。中国音乐家在中国歌剧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吸收西方歌剧,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演唱形式,西方的“美声唱法”开始影响我国的演唱形式。我国歌剧由于受到民间戏曲的影响,演唱音色明亮而尖锐,而西方美声主要靠气息带动,声音浑厚而宽广,音色圆润干净,与中国的演唱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西方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存在,语言成为我国学习西方演唱方式的重大难题,中国的演唱方式逐渐出现民族化。这段时期主要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主要以民族唱法为主,这个时期的“土嗓唱法”,这是一种与美声唱法相对的一种唱法,例如当时轰动一时的秧歌剧,它主要来源于民间戏曲,演唱方式主要就是依靠原生态的自然唱法。第二阶段,在美声传入中国后,我国大部分声乐学习者学习美声唱法,但是他们为了能更好的展示中国特色加入了中国传统戏曲民歌唱腔,将美声与民歌结合,从而更能进一步成为适合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例如当时的《白毛女》就是新民族歌剧演唱的代表作,此剧的最大看点就是歌唱者的演唱技术,王昆是当时此剧喜儿的扮演者,她将“土嗓子”与“洋嗓子”结合让中国歌剧的演唱艺术有了新发现。在此剧中歌唱者到底是用“土嗓子”还是“洋嗓子”这一问题在当时算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实践命题。在这一时期还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例如《江姐》、《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等。

(三)中国歌剧演唱美声化

我国的歌剧在一开始都在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前两个阶段基本采用民族性的演唱方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西方的美声唱法逐渐被我国的歌唱家所接受,并逐渐学习,我国歌剧无论从内容或者形式上逐渐发生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演唱方式的改变。我国原始的民族唱法在科学发声方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西方的美声发声方法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是较为成熟的,因此我国的歌唱家开始学习西方的发声方法,并将美声运用到我国的歌剧中,以民族唱法为主体,结合美声唱法在我国歌剧的演唱中广泛运用,这种创新形式的演唱方法对于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是一种重大突破,我国逐渐出现了民族唱法,民美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同时歌剧美声化推动了我国的歌剧事业的发展,我国因此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正歌剧,例如《秋子》、《草原之歌》、《望夫云》,以及近代作品《原野》、《苍原》等。

二、中国歌剧演唱现状及问题

歌剧的形成主要流程可分为三大阶段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以及三度创作,三度创造的重心则是歌剧的演员,其演唱水平是演绎歌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演唱艺术是歌剧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中国歌剧当今的演唱现状是推动我国歌剧发展的重要途径,虽说中国歌剧受到西方歌剧的大力冲击,但中国歌剧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歌剧的标准来衡量风格和类型,中国歌剧自诞生至今都有着特定的民族色彩,这是由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因此中国歌剧至今可大致划分为歌舞剧、正歌剧、歌曲剧、民族歌剧、先锋歌剧,演唱大致可分为民族唱法、民美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本论文根据我国现有的各种声乐资料以及各种实际演出对我国歌剧演唱方面总结出以下几大主要问题。

(一)演唱形式较为单一

歌剧起源于西方,根据西方歌剧的定义概念来讲,声乐演唱部分主要包括独唱、领唱与合唱,其中声乐演唱样式多样化,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居其宏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在近代时期萎靡不振,其中导致这种困境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国歌剧创作在“注重以声乐为主、强调以咏叹调和抒情唱段写戏写人的同时,忽视运用重唱和合唱等多种声乐形式来展开戏剧性,塑造音乐群像”①。因此我国的青年艺术家主要的演唱形式也就是集中在咏叹调,直接导致我国歌剧演唱形式单一化,忽视了歌剧声乐样式多样化。

(二)演唱内容传统、守旧

自中国歌剧诞生以来我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但是歌剧题材基本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歌剧主题都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基本成为一个固定套路,这就直接导致我国歌剧演唱内容较为传统、守旧。我国多次提出中国歌剧的发展必须坚持多元化道路,中国歌剧体裁却一直停滞不前。目前无论是青年艺术家或者各种高校的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中国歌剧时不能避免歌剧主题的传统性,演唱内容长久重复单一会直接降低演唱者的演唱激情,翻来覆去都是同样套路的歌剧角色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这也是我国歌剧演唱发展在当代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演唱技巧过于美声化

中国歌剧演唱技巧的发展是国内大多数研究者较为重视问题,由于受到西方歌剧的冲击我国歌剧的发展一直保持多元化的特色,也因此诞生了各种不同的唱法,主要分为民族、美声、民美、通俗,中国歌剧演唱明显出现了“双元化”现象,也就是纯民族唱法和纯美声唱法,歌剧类型也因此划分为两大块即美声唱法组和民族唱法组。但是在今天从各种舞台大赛以及声乐教学中可以发现美声化的严重性,由于西方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歌唱方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语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科学的发声方式,但语言的差异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刻意模仿西方演唱方式是否就真的有利于中国歌剧的演唱呢?如今的中国歌剧演唱技巧过于依赖美声化,民族唱法作为中国的演唱特色在今天发展滞缓,这同样也是我国歌剧演唱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展望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虽短,但是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空间是不可计量的,多少年轻的歌唱艺术者仍在不停地探索,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从而提升我国的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让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一)坚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并勇于创新

中国的歌剧发展到近代时期出现了过于关注西方歌剧的演唱方式,导致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萎靡不振,中国各大歌剧院大部分都是西方歌剧的上演,中国歌剧的关注度日益降低。由于中国传统歌剧主要来源于戏曲创造与西方歌剧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中国歌剧可以在形式上学习西方歌剧,包括创造、表演、布景等,在演唱方面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用中文演唱,在歌剧题材方面要勇于创新,接近群众生活并通俗易懂从而提升观众关注度,促进中国歌剧的发展。

(二)提升歌剧表演者的演唱素养

歌剧中的表演者是整个艺术表演的重要演绎者,在舞台上除了需要演唱技巧和表演以外还要投入情感丰富整个歌剧的发展,因此提升歌剧表演者的素养对歌剧的发展意义非凡。上文提出过我国目前的歌剧表演无论是从形式或者演唱方面过于“崇洋”,出现过于“美声化”的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的青年演唱者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演唱,能够在中国歌剧的演绎上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式,突出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无论是中国或者西方的演唱方式其演唱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表演者应在具备中国特色的演唱方式的同时并可以驾驭西方的演唱方式,这样的演唱者可以得到大众的肯定,有助于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与此同时青年歌唱者可以在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同时适当吸纳西方演唱方式,勇于探索和创新,演绎属于中国特色的正歌剧。

注释:

①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

[1]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2]乔亚君.中国歌剧演唱发展之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3]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演唱艺术美声唱法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艺术实践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