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相关度看高校教学改革应对策略

2016-02-03 20:31张甜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

张甜

摘要:近年来本科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总体不高,专业不对口率较为明显,凸显了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文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重点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业相关度;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45-02

近年来一些数据显示,本科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总体不高,专业不对口率明显,读研和留学毕业生转换专业也有不少的比例。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2-2014届本科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9%和62%,30%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同时,本科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半年后更低,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1%,比2011届半年后64%低3个百分点,与2010届三年后62%基本持平,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匹配现象较为明显[1]。另外,全国“211”院校2012-2014届读研毕业生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是25%、22%和22%,20%多的大学生由于兴趣爱好、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原因在读研时转换了专业[2]。大学生就业和读研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现象,突显了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就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我国已步入众创时代。当前社会经济面临巨大变化,学生需要适应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高等学校为了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快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积极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重点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打下深厚宽广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终身自学的能力,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通道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改变这种“统一”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3]。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知识传授以灌输为主等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情况,但学生的潜质不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也不应相同。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是个性化、多模式的。基于这一认识,高校应瞄准国家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一批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各有建树的人才。据此,首先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学时,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为学术型、工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途径。第二,大力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加强通识教育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多学科和跨学科学习的机会。第三,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第四,深化学分制改革,逐步实现学生自主选课程、选上课时间、选主讲教师,自主选择辅修专业,给学生發展提供更大自主空间。

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紧密围绕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从知识、能力、素养、视野四个维度全方位进行课程建设,通过课程传递知识进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开阔国际视野。

1.建设研究型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目标不应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创造环境,提供经历,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和创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课程,由“教师掌舵、学生划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应是启迪思路,讲解方法和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堂讨论时间,提倡过程性评价,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以便使学生在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批判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工作,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

2.建设素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借助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与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激活思维、形成方法和提升价值,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因此高校需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扩大素质教育类课程资源,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优化学生课外文化素质拓展活动,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建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为了让学生在不断接触学科国际前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选择专业核心课建设全英文授课课程,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提供“用英语”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特别是科技英文的读写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异国文化、学会国际交往与合作、熟悉国际竞争规则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世界发展、全球危机和人类命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夏季学期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校园内选修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感受不同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模式,接受学术英语训练。

4.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按照创新创业教育进阶发展模型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设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必修课和实践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让低年级的大学生尽早地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高年级同学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引入一批优质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等线上课程,开发线上创新创业学习管理系统,探索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形成有机衔接的线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扩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

1.建立专业動态调整机制。加强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和管理工作,使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在符合国家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完善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实行宽松的转专业制度。学生在进校时的专业选择不理想,或者在进入学校学习过程中发现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可以享受学校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给每一位学生进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使学生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发展局限,保障学生享受多渠道、多种类的专业选择机会,激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活力。

3.加强专业教育。从课堂到职业生涯,从入校开始逐步带领学生认识专业,为学生介绍与他们所学专业有联系的职业。加强对学生转专业的引导工作,在充分发挥新生研讨课专业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减少转专业的盲目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从专业教育入手,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鼓励学生修读双学位和第二专业。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开设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在拓宽学生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前提下,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学生可提出申请,在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任务后授予学位或颁发相应学历证明。通过开办辅修和双学位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2]麦可思研究院.麦可思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4]陆小兵,钱小龙,汪霞.试论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3(4):71-73.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