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奶牛“两病”防控的主要原因分析

2016-02-04 00:37赵新萍陕西省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中国乳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奶牛分析

文/李 军 赵新萍(陕西省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影响奶牛“两病”防控的主要原因分析

文/李 军 赵新萍
(陕西省千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摘 要:布病、结核病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奶畜产业发展的重要隐患,充分分析影响奶牛布病、结核病防控中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控制奶牛布病、结核病的意见建议,对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奶牛;“两病”;原因;分析

奶牛布病、结核病(业内俗称“两病”)为人畜共患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定其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近年来,虽然各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在奶牛布病、结核病防控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防控效果不够明显,主要问题是养殖场(户)对奶牛“两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逃避检疫,对检测工作不重视,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使奶牛“两病”防控难度加大。对此,笔者就影响奶牛“两病”防控的一些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做好“两病”防控工作的建设意见,如应做好“两病”防控知识宣传,加强内部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落实等工作。

1 原因分析

1.1 养殖场(户)对奶牛“两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奶牛“两病”为人畜共患病,均有潜伏期长,临床症状不太明显,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在临床上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等特征。因此,不能引起养殖场(户)的注意,存在对“两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安全影响等危害程度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等问题。

1.2 养殖场(户)逃避检疫问题突出

目前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奶牛养殖场(户)和贩运人往往认为检疫要付费,又增加麻烦,检出阳性牛还要无害化处置,因此,逃避检疫、不申报检疫往往成了养殖场(户)的第一选择。有些养殖场(户)从奶牛贩运人或外地直接购进奶牛前不检疫,购进后不报告,并且往往不严格执行免疫、检疫、隔离、消毒、监测等程序,对潜伏的病牛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混群饲养,甚至有的牛场为了便宜,或单纯为了高产奶量,明知奶牛存在“两病”仍然购买,这容易造成“两病”的传播和扩散,增加了疫病发生的几率。

1.3 养殖场(户)对“两病”检测工作不重视

疫病防控机构对“两病”检测工作每年都在开展,但由于“两病”检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费时、费力,检测工作量大,连续操作时间长,容易形成疲劳战,也给牛场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养殖场(户)对检测工作在内心始终有抵制情绪,部分牛场甚至不安排配合人员和牛只保定人员,故意设置各种障碍,不配合或拖延检测时间,制约了“两病”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检测净化的作用打了折扣。

1.4 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

养殖场(户)对新购入的奶牛不能严格执行隔离消毒等疫病防控措施,在检测出阳性牛后,对阳性牛不舍得淘汰,不能及时处置,对阳性牛的排泄物、产品、圈舍等不能按要求消毒,有的将病牛私自出售,对病牛无害化处理的意识淡薄,对同群奶牛也不能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增加了“两病”传播扩散的几率。

1.5 场内管理松散,人员防范意识淡薄

有的场区设计不合理,没有保护屏障,有的功能区设置不合理,办公区位于生产区内,且不能启用消毒通道和消毒池,人员、车辆等随意进入,尤其是贩运人、推销商等走场串户,使疫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大。有的养殖场的技术人员,防范意识淡薄,不注重生物安全,常常徒手开展配种、诊疗等工作。养殖场在用人方面也不能严格把关,有的技术人员先后在几个牛场从事配种、诊疗工作,人员变动快,增加了疫病的传播风险。

1.6 对病牛的扑杀补偿标准低,扑杀难度大

按当前市场价格,每头泌乳牛的价格在1.5 万元左右,最高时达到1.8 万元,最低也在1.2 万元左右,国家目前的“两病”扑杀补助标准为3 000 元,而真正能落实的也只有中央补助的60%,为1 800 元,市县由于财力紧张,补助经费基本很难落实,补助金额与奶牛价值的差距在7~10 倍,这是造成对病牛扑杀难度大的最主要原因。有的养殖场(户),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不惜以身犯险、以身试法,不扑杀阳性牛或私下出售阳性牛,造成“两病”的不断蔓延。

以上是使奶牛“两病”防控难度加大的一些主要原因,只有政府、疫控机构、养殖场(户)等共同努力,全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奶牛“两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建议

2.1加强奶牛“两病”防控知识的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单、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病、结核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其真正认识到奶牛“两病”给产业发展、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自觉接受“两病”的检测、监测工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2.2 加强养殖场(户)的内部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

2.2.1 养殖场区设计要科学、布局要合理、建设要规范、饲养管理要合理科学,为有效防控疫病、提质增效、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2.2.2 养殖场(户)管理者要树立“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制度,包括引种隔离观察制度、检疫制度、养殖场疫病监测制度、消毒制度、兽医卫生管理制度、病死牛及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在内的各项疾病防控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引导养殖场(户)将“两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2.2.3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是“两病”防控的技术关键,通过执行严谨的隔离、消毒、扑杀等措施和严格的检疫制度以及定期杀虫、灭鼠等各项措施杜绝或减少病原的传入,提高奶牛群体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抗病力。

2.3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将奶牛“两病”监测合格作为奶牛场《动物防疫合格证》发放或审验的必备条件。进一步规范检疫监督程序,积极开展消毒灭源,有效巩固防治成果。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严厉查处对种用、乳用动物未按规定进行检测、经检测不合格而未按照规定处理以及跨省引进用于饲养的动物到达目的地后不隔离、不申报等违法行为,同时对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2.4 加强奶牛“两病”监测、检测工作

严格按照“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每年对各规模养殖场(户)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定期做好奶牛“两病”检测工作,对检测出的阳性牛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扑杀、隔离和无害化处理,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

2.5 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工作经费

国家应提高奶牛“两病”扑杀赔偿标准,同时可申请县级政府尽快建立包括奶牛“两病”在内的扑杀赔偿补助基金,每年设定一定数量的补助基金存入专户,专款专用,这对做好“两病”防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各级财政应保证每年有足额“两病”防控专项资金投入,以解决防控物资储备、防疫、检疫和疫病监测诊断等工作的运转经费,确保“两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作者简介:

李军(1982-),男,陕西省千阳县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欢
奶牛分析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小奶牛便签夹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奶牛吃草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奶牛的家》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