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
——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为中心的考察

2016-02-04 08:36刘德增
民俗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演进民俗

刘德增



邹鲁礼义之邦民俗的演进
——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为中心的考察

刘德增

摘要:《史记·货殖列传》把全汉划分为九个民俗区,《汉书·地理志》则将全汉划为十三个民俗区,“邹鲁”皆为其中之一。“邹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义之邦”,“风近邹鲁”成为民风优良的代名词。《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对邹鲁民俗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从中可以窥见邹鲁民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关键词:邹鲁礼义之邦;民俗;演进

民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域性。对此,汉时人就有深刻的感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是那时的一句口头禅①《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3页。。这种地域性就是今人常说的“民俗区”或“民俗圈”,汉时的名称叫“地分”②北宋景佑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汉书·地理志》都作“地分”,王先谦《汉书补注》本则作“域分”,中华书局校勘本以为“地分”是,姑且从之。。汉武帝朝,司马迁著《史记·货殖列传》,把全汉划为九个民俗区,其论邹鲁③“邹鲁”并称始见于《庄子·天下》。邹即邾,都治今山东邹城。邹与鲁本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及至战国,由于儒学的传播,特别是邹人孟子成为儒学大师,邹、鲁文化在儒学的影响下趋同。民俗云: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到汉成帝君临天下时,谏议大夫刘向又把全汉界定为十三个民俗区,丞相张禹命僚属朱赣逐一条陈其民俗特征,班固著《汉书》,把刘、朱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收入《地理志》中,邹鲁民俗状况如下:

地陿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

张亮采写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中国风俗史》云:“汉人自述当时风俗,以《史记·货殖列传》为最确。《汉书·地理志》微有增益,然究不离《史记》范围。”④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42页。这个批评不当。《汉书·地理志》对民俗的记述“不离《史记》范围”是民俗的传承性造成的。从司马迁《史记》到班固《汉书》,民俗的变化不大。对《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邹鲁民俗几个主要特征,略作考释如下。

一、从礼到仪再到“文备实寡”

在原始社会,先民们按照传统的习俗来处理各种事物,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页。。“前国家时期”的这种治理模式,可以名为“俗治”。在原始部落向国家演进过程中,当政者对原始习俗加以改造,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维系统治秩序的礼。从夏礼、殷礼到周礼,代有损益。周礼的种类、名目众多,向有“三百”“三千”之说*如《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大戴礼记·本命》:“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邹昌林从《周礼》《仪礼》《礼记》中检索出约90项礼仪*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周礼·春官宗伯》从性质、作用上把各种礼仪归纳为五类:“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各项礼仪大都具有政治、刑法、军事、文化、教育等职能。对此,杨宽先生在《古礼新探》一书中有精深的阐述*扬宽:《古礼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

在列国诸侯中,鲁国与周礼的关系最为独特。鲁为周公封国*鲁国的始封之君,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诗·鲁颂·閟宫》云:“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閟公》系春秋时的作品。诗中提到的“叔父”指成王叔父周公姬旦,“元子”指周公长子伯禽。《左传·定公四年》也说周成王封伯禽于少昊之墟。春秋时期的文献大都作如是观。到了汉代,人们一般认为周公为鲁国始封之君,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班固《汉书·地理志》皆持此说。从各种文献记载提供的蛛丝马迹来看,周公应为鲁国始封之君。周公留佐成王,“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有叔父之尊、“摄政”之重,成王特许鲁国享用天子之礼乐。周公是周礼的制订者,他为鲁国制订了以礼治国的方针*《吕氏春秋·长见》记载:“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伯禽至鲁,秉承父训,变革当地习俗,全力推行周礼*《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入春秋,礼崩乐坏。周礼的崩溃,一个重要的、然而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内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欧阳修是为数不多的洞察到这一重大变革的先贤之一,他说:

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朝夕从事,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曰:“此为政也,所以治民。”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307页。

从“治出于一”到“治出于二”是中国古代上层建筑的一场重大变革,政治、刑法、军事、文化、教育等脱出礼的窠臼,成为独立的形态。抽去了这些内容,礼剩下的仅是揖让周旋的仪式和那些用来行礼的器物了。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昭公访问晋国,一举一动都恪遵礼的要求,晋平公盛誉昭公精通礼乐,大夫女叔齐却不以为然,直言:“是仪也,不可谓礼。”*《左传·昭公五年》,岳麓书社,2001年,第536页。礼失去了“经国家,定社稷”的政治功能*《左传·隐公十一年》,岳麓书社,2001年,第33页。,成为朝贺谨见、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仪式。

当此礼崩乐坏之时,“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岳麓书社,2001年,第102页。,时人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岳麓书社,2001年,第517页。鲁地成为礼仪中心。在礼仪传承上,鲁地形成深厚的传统,即使在大军围城的危难之际,鲁地儒生也不曾中断礼仪的传习:

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7页。

刘邦及其将士大为感叹,视为“守节礼义之国”*《汉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50页。。入汉,鲁地仍是礼仪中心,汉人韦贤说:“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6页。一些鲁人以礼仪为职业,世代传承,他们当中出现了一些不懂经书,仅知礼仪的人物。《汉书·儒林传》记曰:“鲁徐生善为颂。孝文时,徐生以颂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襄。襄,其资性善为颂,不能通经。”苏林注:“不知经,但能盘辟为礼容。天下郡国有容史,皆至鲁学之。”礼容也即仪容,研究者指出:

仪容指在每个礼节,如进退、登降、揖让等,必须依据自己的身份表演最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这在行礼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聘礼中,更有严格要求,不可僭越失容。*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43页。

正因为如此,鲁地出现专以礼容为事之人,世代传承,成为进退、登降、揖让仪式的专家。

鲁人在各种典礼上,讲究礼仪周备,不能有缺,司马迁以“备于礼”*《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6页。形容之。但是,《汉书·地理志》又说鲁人“丧祭之礼文备实寡”,今人释曰:“丧葬祭祀的礼仪形式上完备而实际上不周全。”*雷虹霁:《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此说不妥。“文”指礼仪,“实”谓财物。鲁人的丧祭之礼,仪式周备,然礼仪所需物品却甚为简陋。

从礼到仪再到“文备实寡”,是礼在鲁地发展的三部曲。

二、从男耕女织到“好贾趋利”

鲁地处内陆,没有齐国那样发展海洋捕捞、煮海水为盐的自然条件。但鲁地土壤肥沃,洙、泗诸水足资灌溉。自大汶口文化以来,这一地带就得到开发。重稼穑、尚耕织是周人的传统,《史记·周本纪》记周人先祖弃曰:“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尧封弃为“农师”,舜赐号曰“后稷”。此后,周人始终传承“好稼穑”的传统。*《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页。

另一方面,鲁国在政治上推行礼治,经济上就不可能像齐国那样大力发展工商业,义、利不可兼得,农耕乃必然选择。在农、工、商各业中,农耕与道德的关系最为密切。商鞅变法,三番五次地告诫秦孝公:“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商君书·农战》,中华书局,1986年,第25页。汉宣帝则直截了当地说:“农者,兴德之本也。”*《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45页。在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与礼治需求的多重驱动下,鲁国确立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方针,并逐渐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0页。

但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4页。在义与利的博弈中,鲁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占上风,工商业在鲁国也逐渐发展起来。“周人”即洛阳人素以重商著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41页。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9页。

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不好仕宦。*《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1页。

鲁人趋商,后来居上:“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6页。鲁商成为全汉最著名的商帮之一:“宛、周、齐、鲁,商遍天下。”*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力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列举了全汉九名大工商业主,鲁人曹邴氏跻身其中:“以铁冶起,富至巨万。”汉代的鲁县(今山东曲阜)是冶铁中心之一,曹邴氏以冶铁发家,又经营“贳贷”,经营范围号称“遍郡国”*《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9页。。

曹邴氏对鲁人的传统影响极大:“邹鲁以其故多趋文学而趋利。”*《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9页。这里的“文学”即儒学。

三、鲁人俗俭啬

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曾算过一笔账:一夫挟五口,种田100亩,亩产1.5石,计150石。接着,李悝又列出了一份开支表:

租税:十分之一,15石;

口粮:每人每月1.5石,全家全年90石;

衣服:每人每年300钱,全家全年1500钱,折合粮食50石;

祭祀:每年300钱,折合粮食10石。

总开支的缺口多达15石。*《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4-1125页。。

成书于战国时的《禹贡》将九州土地划为三等九级,魏国所在的豫州为“中上”,居第二等中的首位;鲁国所在的徐州属“中下”,乃第二等中的末位。在魏国,五口之家有100亩地,尚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在鲁国,五口之家种100亩,开支缺口更大,何况很多鲁人还达不到100亩之数。故此,有90亩地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2015年,第67页。食不饱腹,衣不遮体之人,也为数不少。

鲁国农人的生活极为艰辛贫寒,他们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年有丰歉,丰年不得不多储备下几斗粮食,以备歉年饥荒。“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0页。于是,“俭啬”成为鲁人一“俗”*《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6页。。

达官贵人靠农人上缴的租税生活,完全有条件锦衣玉食。然而鲁国的官员也以节俭为荣。且举一个季文子的例子。此人是鲁国执政的三家大夫之一季孙氏的杰出人物,手里握着大半个鲁国,权势震主。但是,他从来不准妻妾花钱打扮,连丝帛料子的衣服都不许穿,只能穿布衣;驾车的那几匹马,只喂草,不加粮食,瘦得皮包骨头。另一家执政大夫孟孙氏有个贵公子,叫子服它,年轻人爱美,不像父辈那么节俭,对季文子的行为颇不以为然,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脱口说道:“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季文子说:“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上》,岳麓书社,1988年,第44页。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它的父亲孟献子,一向节俭的孟献子怒不可遏,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它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厉行节俭。

臣子如是,高高在上的国君也受节俭传统的制约。

鲁庄公按照惯例,在齐国定下婚姻大事,新娘子哀姜就要来了,他想把宫殿装饰一下,以示喜庆,就把宫殿的立柱涂成红色,柱头雕刻上一些花纹。在列国诸侯看来,这点修缮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鲁国的大臣见了,都说此举背离了节俭的传统,掌匠大夫御孙更是有直言不讳:“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国语·鲁语上》,岳麓书社,1988年,第36页。

富商大贾也崇尚节俭,经营冶铁、贳贷,富甲天下的曹邴氏,“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9页。

从季文子和御孙两人的言语可以看出,在鲁国,俭与奢已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四、好学愈于它俗

孔子弟子颜回,家贫,住在陋巷,箪食瓢饮,孔子说换上别人肯定受不了,而颜回却不以为意,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2015年,第67页。与颜回同列孔子门墙的原宪,也安贫好学。还有仲由、冉耕、冉雍、冉求、闵子骞诸人,都是清贫人家的子弟,都慕尚学问。他们求学,又大都不是冲着“学而优则仕”来的,像颜回、原宪、闵子骞,都不愿做官。闵子骞为人孝义,当国的季孙氏派人来请闵子骞去做费邑(今山东平邑东南)的长官,闵子骞谢绝,并告诉来人:“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2015年,第67页。

《汉书·地理志》说:在鲁地各种风俗中,“好学”一俗最为显著。又说此俗是从孔子招徒授业开始形成的。鲁人好学,应是由来已久,孔子以后更为显著而已。

鲁人好学,那是因为鲁人以礼治国,文化氛围极浓,身无才学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譬如,鲁人宴会,特别是在外交性的宴会上,定要赋诗,以诗代言。据清人姚彦渠《春秋会要》》统计,宴会上赋诗言志计有21次,鲁人参与的便达17次。鲁襄公四年(前569年)夏,穆叔出使晋国,晋悼公设宴款待,乐工演奏《肆夏》三章,穆叔默然;歌唱《文工》三篇,穆叔还是默然;又唱《鹿鸣》三篇,穆叔恭敬地三次答拜。事后,晋国权臣韩献子派人责问:“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穆叔道:

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左传·襄公四年》,岳麓书社,2001年,第350页。

由此可见,鲁人对诗的内涵、使用的场合、自己应有的态度,都了如指掌。

鲁人办事,也往往以诗代言。如敬姜欲为儿子娶妇,便把宗人请来,在酒席上赋《绿衣》一诗: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高亨先生说:“这是丈夫悼念亡妻之作。”*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7页。敬姜以《绿衣》来表达她儿子当婚娶了。*《国语·鲁语下》,岳麓书社,1988年,第52页。这些诗并不是即兴作的,是在社会上流行的成文诗篇,必须反复诵读,烂熟于心,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

一天,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见儿子孔鲤从一边溜过,就把他叫住,问:“学诗乎?”“未也。”孔鲤老实地回答。孔子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季氏》,中华书局,2015年,第206页。只有了解诗在鲁人生活中的作用,才能理解孔子此言。

自孔子以降,儒学在鲁地广泛传播,鲁哀公(前494-前468年在位)曾对庄子说:“举鲁国而儒服。”*王世舜:《庄子注译·田子方》,齐鲁书社,2009年,第290页。此语不虚,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我们也可以见到“鲁人皆以儒教”之记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鲁人诵习儒经之风更盛。不过,此时鲁人热衷儒学,与孔门弟子颜回等人的学习目的不同,乃是为了通经入仕: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0-3621页。

鲁地儒学大家夏侯胜谆谆告诫弟子:“士病不明经书;经书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汉书》卷七十五《夏侯胜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59页。秦汉之制,丞相、太尉金银紫绶,其下之二千石银印青绶。“青紫”喻指三公九卿、郡国守相等高官。邹鲁一带的民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7页。鲁人以儒学起家,封侯拜相者所在多有,《汉书·地理志》云:“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萧何起,西汉丞相一职例由列侯担任,直到第十八位丞相公孙弘,情况才发生变化。公孙弘以儒学起家,封侯拜相。自此至西汉王朝灭亡,共有丞相28人,鲁、东海就有8人,他们当中的韦贤、魏相、韦玄成、匡衡、孔光、马宫皆以儒学起家,官至丞相。

五、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成公、襄公,权倾朝野,行事极为慎重,“三思而后行”*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中华书局,2015年,第57页。。季文子死后多年,提起他的为人,孔子说他过于谨慎,曰:‘再,斯可矣。”*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中华书局,2015年,第57页。实际上,孔子也是个很谨慎的人,观《论语·乡党》一篇即可知。他的弟子曾参,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吾日三省吾身。”*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中华书局,2015年,第4页。病危之时,又把他的学生叫来,谆谆教导: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中华书局,2015年,第91页。

鲁国权臣、大夫孟敬子来探视,曾参又把他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世之道传给好友:

鸟之将死,共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中华书局,2015年,第92页。

曾参是孔子高足之一。孔门弟子鲁地独占60人,大多数鲁籍弟子文献记载阙如,只有18人言之较详,他们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南宫适、曾点、漆雕开、樊须、有若、公西赤、巫马施,还有冉求、仲由和宰予。之所以把冉求、仲由和宰予单列,那是因为除他们三人外,其他人的性格有惊人的雷同性:“鲁国的弟子,如颜回、闵子骞、仲弓、曾子、原宪、冉耕等,都是些老成持重、言行谨慎、不求当官的人。而卫国弟的思想则比较活泼。”*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第12页。例外的冉求、仲由、宰予三人,性格活泼爽朗一些,口齿也较伶俐。孔门弟子性格的这种共同性,与其说是孔子思想的熏陶,倒不如说是鲁国人固有的特性。

谨小慎微,是礼治社会下道德追求的必然产物。当年,颜回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又请教具体的做法,孔子指点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中华书局,2015年,第141页。看、听、说、做都是符合礼的要求,就不得不谨慎,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揭示了鲁人尚礼与谨慎之关系:“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龊龊,谨小慎微、拘于小节之意。

六、男女有别

鲁人最重“男女之别”,鲁国宗伯夏父展说:“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国语·鲁语上》,岳麓书社,1988年,第36页。

古时,中国男性风范有个代名词——“鲁男子”。这个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国有个单身汉,他的邻居是个年轻的寡妇。一日深夜,狂风暴雨毁坏了寡妇的房子,她无处栖身,跑到单身汉窗前呼救,那个堂堂男儿躲在屋里,硬是不肯开门。风雨之中飘来寡妇的哭声:“子何为不纳我乎?”单身汉叹道:“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风还在刮,雨仍在下。窗外又飘进寡妇的声音:“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单身汉隔着窗,像是解释,又像在发誓:“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风雨中的那位寡妇最终也没能踏进单身汉的房门。*《十三经注疏》第一册《毛诗正义》卷十二《小雅·巷伯》,中华书局,2009年,第978页。

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鲁国君主的远支,姓展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死后谥号“惠”,史称“柳下惠”。他的言行见诸《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至于“坐怀不乱”那则故事,是否确有其事,不得而知。而“鲁男子”其人其事究竟有无,今也难以断言。即使那“坐怀不乱”与“鲁男子”都是小说家言,但这两件故事都以鲁人为对象,也足以表明在古人心月中,鲁人是男女有别的楷模。

“鲁男子”故事中的那位年轻的寡妇似乎不拘小节。实则鲁地女子在恪守伦理道德上,不逊须眉。“鲁男子”中的寡妇,大概是在故事加工过程中,为了烘托、突出“鲁男子”而造成的顾此失彼。

且如鲁宣公的女儿伯姬嫁给宋共公,结婚7年,宋共公病死,她幽居守节32年。一天夜里,她的住所失火,有人喊她逃避,她说:“不行,我听说,妇人夜里出门,须有保姆、傅姆倍伴。”否则,不可出门!火愈烈。保姆赶到了,傅母还没有来。人们再三恳求她赶快逃出来,她岿然不动,道:“妇人之义,傅姆不至,夜不可下堂。越义求生,不如守义而死!”*张涛:《列女传译注》卷四《贞顺传》,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2-133页。伯姬为“妇人之义”而葬身火海。

在两性交往方面,齐国女子非常开放。*刘德增:《女闾、巫儿、不亲迎及其他》,《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请看《诗·齐风·东方之日》中的描写: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诗中写道,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到心上人的家中,依偎在他的身边。皓月当空,她又悄悄而来,步入情人的内室,双双走向铺在地上的苇席。诗中的女子痴情、大胆、外露,决无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扭捏。这在《诗》305篇中是绝无仅有的。齐人淳于髡也说:“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9页。但齐女嫁至鲁国,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如敬姜嫁给鲁国大夫季孙靖,她与男人说话,哪怕这男人是季孙家族之人,也总是隔着一道门槛。*《国语·鲁语下》,岳麓书社,1988年,第52页。

跻身“十三经”的《礼记》,开列了一条条男女有别的规定,具体而细微:“男女授受不亲”;“非祭,男女不交爵”*丁鼎:《礼记解读·坊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15页。;“男女不杂坐,不同枷,不同巾栉”*丁鼎:《礼记解读·曲礼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页。。诸如此类,在《礼记》中还可以检索出若干条。这些所谓的“礼禁”,据“古史辨派”宗师顾颉刚先生考证,大都是儒生从鲁人的言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顾颉刚:《从“蒸”、“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下),《文史》第15辑,第1-29页。。

班固《汉书·地理志》定义“风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以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此定义揭示了“风俗”的两个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之风气的塑造,另一个是社会环境——君上之情欲的整合。班氏此说,实为千古不易之论。邹鲁民俗也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邹鲁立国至两汉,邹鲁一带的自然环境变化不大,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变化,如在行政区划上,从列国诸侯到统一王朝的郡县;在统治方式上,从西周礼治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秦朝刑治再到汉代“霸王道杂之”*《汉书》卷九《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页。。民俗既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虽然礼治一去不复返,但邹鲁一带“犹有周公遗风”,礼乐传承不绝,最终使邹鲁成为“礼义之邦”。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邹鲁民俗也发生了诸多变易。

[责任编辑李浩]

作者简介:刘德增,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山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历史传统的研究”(项目编号:14BLSJ02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演进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浅谈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创新
成本的内涵、结构及其演进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