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的民族

2016-02-04 03:08车耳
世界知识 2016年2期
关键词:圣彼得堡使馆俄罗斯

车耳

现在国人造词的能力真叫强。有一种说法叫“龟速”,指的是一类人行事缓慢得可以和乌龟相比。前些日子去了趟俄罗斯,回来就想写“缓慢的民族”这个题目,以便给国内同胞作个参考——无论是想去俄罗斯做生意的还是想去旅游的,事先有个精神准备免得到时候失望,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做事真的是太慢了,慢得会使你兴致全无,连提问的意愿都没有,最后都懒得发火了。

既然他们长期以来形成办事慢条斯理的习惯,那么指望其短期内发生大变化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中国,或者和互联网人士谈及什么的话,你需要的是加速、加速再加速;而在俄罗斯,你需要的则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因为除了“耐心”你没其他办法。

蜗牛般行事的海关

在莫斯科机场过边检时时间长的能等两个小时,包括持红皮护照的中国政府官员,这不是传说而是当地外交官告诉我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好。那次自己一个人进关,为了不让在外面接我的人等候太久,我在巨大的候机楼里快步如飞、超过前面所有同一架飞机的人。经过七八分钟急行军后,我来到这个恨不得像北京三号航站楼一样宏大的入关大厅,几十个边检口一字排开。我绕过国民进口,在外国人入口处选择了个面善的中年妇女工作人员的柜台。结果,她慢腾腾将我护照看来看去、既不正视我也不讲话、扫描护照再敲几下电脑的动作竟然花了七八分钟,而这段时间够我走500米!此时,所有刚才被我超过的同一架飞机上的人都来到了入关大厅,队伍陡然变长。我站在那里无所事事,而这名女工作人员则面无表情。

入关慢,出关时更慢!有一次去俄罗斯是陪老师夫妇一起去。我给年迈的老师夫妇准备了轮椅,又从公务舱休息室专门通道出关,还有两个只讲俄语无法和我们对话的服务人员专门推着两位老教授,结果还是等候将近二十分钟。其间和边检人员就那么大眼瞪小眼对视。其实就是在护照上查看下,盖上个戳而已。一件简单的事情,俄罗斯人就能弄半天。那天我们提前四十多分钟开始办理手续,到后来赶到登机口时所有人都已经登机,只剩我们几人了。广播里一遍遍提醒我们所乘的飞机开始登机,等我们推着轮椅一路飞奔到登机口时,差不多是最后一遍广播。再晚一会儿,飞机就会关闭舱门,像我们这样即便早到两小时的,都可能被拒绝登机。

这让我想起中国驻俄使馆一位外交官的告诫:在莫斯科,如果乘坐下午七点左右飞机的话,基本上吃完午饭就得直接上机场,中途干不了什么,因为得预备两小时堵车再加上缓慢过关的时间。

姗姗来迟的校长

那次我们去俄罗斯的目的地是圣彼得堡。坐在车上,沿途建筑灰不溜秋,没什么特色,不少建筑看上去像中国上世纪80年代时那样,街头行人不多,显得有点冷清。只是到市中心和那些景点、尤其是冬宫周边,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往日的辉煌。当然,圣彼得堡天上飞翔着八吨重的直升机,涅瓦河上跑着时速上百公里的快艇,显出一副现代世界的样子。

老师应邀在那里一所著名大学发表演讲。当我们提前半小时到达时,发现举办讲座的俄方负责人还没有到,经办人员也不着急。眼看演讲时间要到,会场已经坐满了听众,俄方人员却安排我们坐在另一层的接待室,奉上茶水和点心,看那架势得吃喝一阵后才去演讲。他们明知道我们已经用过早餐也没胃口,那些点心茶水没人动,就那么浪费了。而到了真正演讲的大厅却没有水供应,我只好请陪同来的使馆工作人员拿来瓶装水分发给演讲者和陪同人员。

那天是中文讲演俄文翻译。因为我不懂俄语,所以中译俄的效果我不得而知,但是当那个一本正经的俄罗斯妇女将中国时任总理翻译成首相时全场一阵窃笑。

作为东道主的那所大学的校长,来到接待室时已经临近演讲时间,但他依然罗罗嗦嗦说了半天,还特意说了句他知道演讲厅太小——已经有不少人挤在门口了,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继续唠叨那些客套话,直到我们提醒时间已过——都晚了十分钟了,才“恋恋不舍”地放我们走。到演讲厅门口一看,真的是挤满了人,厅内座无虚席,过道上站满听众,连大楼走廊里都是挤不进去的学生。进去后发现坐在里面的基本上是中国留学生和商务人员,他们慕名来听大师演讲当然得提前占位。在楼道中站着的则几乎全是俄罗斯人,一个为俄罗斯人组织的演讲竟然让中国听众唱了主角。

经年累月的设计建造

老师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举办中国经济讲座时,大使还带我们参观了使馆内的等候厅和宴会厅。我不禁赞叹:去过好多个中国驻外使馆,但没见到过这么宏大的等候厅!十几米高的房顶,加上周围大厅总共四千多平米的占地面积,庄严肃穆。我估计,这不仅是中国驻外使馆中最大的厅,可能在全球的使馆中这么大的等候厅也少见。

这个具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是1959年由苏联人设计的,光设计就花费一年多时间,之后再花几年建成完工。我简单算了一下,在使馆建设期间中苏已经发生论战,几年后甚至兵戎相见。

苏联解体后,和俄罗斯的双边贸易一直不好做,熟悉对俄业务的朋友说起过,如果没有伏特加酒润滑,俄罗斯这个发动机会更加缓慢。当然,它一旦加速,就很难拦截下来。俄罗斯毕竟是个世界大国,有着优良传统,比如说其慢工出细活做出来的建筑和大楼经久耐用。在我的老家哈尔滨,主体、也是最具特色的建筑都是俄国人和苏联人留下的,绝大部分是大石块建筑,百年屹立不倒。他们用大石块铺就的路段甚至直接可以跑坦克,对比我们今天到处都在修的短命柏油马路,那真是天壤之别。

慢吞吞的维修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停在涅瓦河畔,是游览圣彼得堡不能错过的景点。幸好我们访问期间在其旁边拍照过,因为回国没几天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这艘世界最著名也最年长的巡洋舰,离开泊地开往下游一个造船厂维修,以迎接几年后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庆典。当这艘灰不溜秋的巡洋舰缓缓经过冬宫时,引来大批私家游艇自发赶来为其护航,场面十分壮观,宽阔的涅瓦河道顿时显得十分拥挤。这让我在万里之外都为之感动。

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庆典应该是在2017年冬季,而舰艇离开泊位、维修开始的时间是2014年秋天,就是说这艘仅供观赏、根本无需参战的军舰要修三年,这让我想起同事们提及的“龟速”。连作风不紧不慢、办事拖沓的法国人改修卢浮宫都没花这么长时间,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俄罗斯人做事有多慢!

那次在俄罗斯访问的几天里,让我更加认识了这个缓慢、保守的民族,甚至是他们对外族人的排异。俄罗斯旅游纪念品商店经常挤满中国游客,当地商家销售额大增,圣彼得堡一个商店甚至在晚上八点多关门时特意让我们进去,耐心陪着我们,还居然晚关门将近两小时,应该说他们还是有销售意识的。但是他们既不讲中文又不肯雇用中国留学生作为导购。一路上看到的商店都是如此,无论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地面上如此,俄罗斯航班上也是如此,而俄罗斯人的汉语水平只限于简单的问候。因此,当地中国留学生自己成立旅行社接待中国游客,还经常忙不过来。

通过这次访问,我明白了不能指望短时期和俄罗斯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如同不能指望短时期改变其民族的习惯一样。这是个可以磨炼个性的国家,尤其是对那些急功近利的邻国和急功近利的想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曾经想借助“休克疗法”在500天内改造俄罗斯,并聘请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家,包括曾经和我们公司合作的法国拉扎银行,但结果以失败告终。

500天制度改革或许可以让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重新崛起,但它肯定不是俄罗斯!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欢迎读者与其交流。邮箱:cheer@citic.com)

猜你喜欢
圣彼得堡使馆俄罗斯
St. Petersburg: The Northern Capital of Russia 圣彼得堡: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圣彼得堡“木偶”奇遇记
魅力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博导”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