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2016-02-05 13:07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变维摩文殊

于向东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于向东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南北朝;佛教图像;维摩诘经变;演变;影响

维摩诘经变是依据《维摩诘经》创作的佛教变相图像之一,南北朝隋唐时期,广泛盛行于中国各地。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图像,有关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贺世哲、邹清泉等发表过一些重要的论著,①然而,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公元5世纪,维摩诘经变出现于中国北方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等图像中,画面简单,样式古朴,6世纪前期,该经变盛行于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及造像碑中,无论就人物造型还是画面情节而言,都迥异于北方传统图像。此期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很可能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影响有关。

南朝佛教图像传世作品数量极其有限,无法与北朝相提并论。根据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南朝佛教美术名家辈出,创作了大量佛教图像,成就辉煌。南朝佛教美术的影响不仅覆盖北朝广大地区,而且波及朝鲜半岛、日本等地。有鉴于此,南朝佛教图像对于北朝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金维诺、李裕群以及日本学者吉村怜等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②另一方面,由于南朝佛教图像留存极少,导致此课题的研究难度很大。依据北朝佛教美术等受到的影响,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可以视为研究南朝佛教美术的重要方法。笔者曾以南朝式样礼佛图与天人骑兽图为例,分析过相关问题,③本文拟以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为中心进一步探讨此课题。

图1:维摩诘经变,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西秦,壁画

图2:维摩诘经变,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西秦,壁画

一、《维摩诘经》传译及5世纪相关图像

《维摩诘经》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大佛佛教经典之一,地位可以与《妙法莲华经》等相提并论。至5世纪,该经先后出现六个译本。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严佛调于洛阳译出《古维摩诘经》二卷;东吴黄武年间(222~229年),支谦在建业译出《佛说维摩诘经》二卷;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竺叔兰在洛阳译《异维摩诘经》三卷;太安二年(303年),竺法护在洛阳译出《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东晋祗多蜜译出《维摩诘经》四卷;后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维摩诘所说经》三卷。④上述六个译本中,仅有支谦、鸠摩罗什译本留存于世,其它译本已佚。

图3:维摩诘经变,云冈第6窟南壁,北魏,石刻

图4:维摩诘经变,释迦牟尼佛造像阴面,北魏,铜鎏金,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图5 维摩诘经变(局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中层第3龛,北魏,石刻

两百余年内,《维摩诘经》五次重译,足见其在中土受到重视的程度。该经特色是“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⑤,维摩诘居士睿智、洒脱的气质符合中国士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这些成为中古时期维摩信仰长期盛行的主要原因。上述译本中,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影响最为深远,一经问世,就受到很高赞誉,大师门下的僧叡在《毘摩罗诘堤经义疏序》中写道:“既蒙究摩罗法师正玄文,摘幽旨,始悟前译之伤本,缪文之乖趣耳……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⑥南北朝时期,与此译本相关的注疏很多,同时期的维摩诘经变可能主要依据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创作。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著名画家顾恺之在江宁瓦官寺北小殿创作维摩诘画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记载,“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此件作品在唐代会昌法难中幸存下来,大中七年(853年)转入内府,其后不见踪影。瓦官寺此幅图像,重点表现维摩诘居士,没有刻画文殊菩萨等人物,缺乏经文描述的故事情节,因此不能称为经变。

最早的维摩诘经变出现于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北壁两铺壁画中,样式、内容都很简单。一铺位于“无量寿佛”坐像左侧,长方形帷帐内,一着菩萨装人物半卧于床榻之上,腿部盖被褥,背后有项光,上有宝盖,身边立有一菩萨形象人物(图1)。两者之间墨书题记“维摩诘之像/侍者之像”,表明他们的身份。根据维摩诘神情及手势来看,似呈论辩说法状,表现的应是经文《文殊菩萨问疾品》的场景。另一铺经变中,维摩诘像也着菩萨装,冠式有别于卧像,立于释迦牟尼佛的右侧,释迦佛左侧壁画剥落(图2)。笔者考查该窟时,曾仔细辨析此处图像,沿表层壁画剥落处边缘,可见底层壁画,一趺坐且有部分身光露出的佛像题名“释迦文佛”,其左侧有一菩萨坐像,题名是“文殊菩萨”。据图像对称性布局推测,表层释迦牟尼佛左侧剥落的可能是文殊菩萨像,与对面的维摩诘像组合成简单的维摩诘经变。而底层“释迦文佛”右侧被覆盖的很可能是维摩诘像。表层维摩诘经变或许是根据原有经变布局描绘而成。上述两铺壁画作于5世纪初的西秦时期。

5世纪后期的维摩诘经变主要留存于云冈石窟第二期洞窟中,分布于第1、6、7窟。第6窟维摩诘经变雕刻于南壁窟门上部屋形龛内(图3),释迦佛居中,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分别坐于两侧。维摩诘居士戴尖顶帽,蓄倒三角状胡须,身穿胡服,右手执麈尾,垂脚坐于榻上,对面的文殊菩萨同样坐于榻上,双手呈说法状,正与维摩诘进行辩论。第1窟南壁窟门东侧屋形龛内也有一铺类似的经变。第7窟的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分别雕刻于窟门左右两侧,其中的维摩诘形象十分接近第6窟,略有区别的是,上方有帐,身体明显后倾。

维摩诘经变偶尔也出现于5世纪金铜佛造像中。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图4),⑦铜鎏金,高40厘米,底座发愿文表明此像制作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坐像背屏的阴面上部有多宝佛塔,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分别坐于塔外左右两侧,维摩诘头戴尖顶帽,右手执麈尾,图像样式、布局与上述云冈石窟造像比较接近。

综上所述,5世纪维摩诘经变处于早期阶段。炳灵寺石窟中的维摩诘呈菩萨装,与经文描述形象出入较大,没有为后世继承。5世纪后期的维摩诘经变,以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样式特征。人物形象具有地域特征,维摩诘身着胡服,戴尖顶帽,执麈尾,坐于榻上,此其一;其二,维摩诘居士或与文殊菩萨等坐于屋中或帐内;其三,画面人物较少,故事情节简单,主要人物身边有时无侍者,有时仅有一人。此种样式简单的经变,到了6世纪,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

图6:宴乐图(线描图) ,南昌火车站东晋墓出土漆盘

图7:维摩诘经变(局部) ,龙门石窟弥勒洞北二洞北壁佛龛,北魏,石刻

图8:维摩诘经变(线描图,局部)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前壁,北魏,石刻

二、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的演变

6世纪前期,中国佛教进入空前兴盛阶段。位于北方的北魏与南方的梁王朝,都对佛教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建寺、造塔、开窟等活动十分活跃,维摩诘经变也成为寺、窟内常见的图像之一。云冈、龙门、麦积山、巩县石窟中都有此种图像,除了雕刻以外,还有壁画形式。此外,维摩诘经变还流行于此期造像碑中。除了成都西安路出土的一铺南朝梁代造像外,现存6世纪前期的维摩诘经变图像几乎都在中国北方地区,属于北朝统治区域。此期维摩诘经变无论在人物造型,还是画面构图、情节表现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发展与演变,样式丰富多变,意味着该经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从维摩诘形象、隐几隐囊、画面情节等方面,具体分析此阶段维摩诘经变的变化。

1、维摩诘形象的汉化

6世纪前期维摩诘居士的形象,既不是菩萨装,也极少采用胡装,褒衣博带装的汉化形貌成为主流样式。龙门石窟古阳洞始建于5世纪末期,该窟是龙门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内留存多铺维摩诘经变,年代从约5世纪末延至6世纪早期,生动展示出维摩诘形象演变的进程。古阳洞北壁一些早期小龛(第188、190龛等)龛楣遗存传统维摩诘像,尖顶帽、麈尾及垂足坐榻姿势与云冈第6窟等中的形象一脉相承,区别仅在于服装呈现出汉化特征。相比之下,古阳洞北壁中层第3龛内的维摩诘居士明显有别于云冈传统,维摩诘褒衣博带,趺坐于华丽账内,上身略微前倾(图5)。面容清秀,未留胡须,呈现出年轻的南朝文士气质。麦积山石窟西魏第123窟左壁的维摩诘居士像,头梳小髻,面容也很清秀,⑧与古阳洞第3龛造像一样,反映出设计者对维摩诘居士形象气质的共同理解。

古阳洞第3龛维摩诘手持近似桃形的麈尾,与云冈第6窟维摩诘手中的麈尾一致,此种古朴的麈尾样式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流行的麈尾图像,如南昌火车站东晋墓出土的宴乐图漆盘内惠帝手中的麈尾(图6),⑨以及朝鲜安岳3号坟壁画墓主(冬寿)像右手中的麈尾。冬寿墓壁画制作于东晋永和十三年(357年),此地执麈风气应源自建康一带的影响,邹清泉推测,顾恺之于364年在瓦官寺创作的维摩诘像手中的麈尾,很可能就是此种桃形麈尾。⑩笔者认同此种观点。

6世纪前期经变中的维摩诘居士,大多呈现为中年文士的形象。龙门石窟弥勒洞北二洞北壁佛龛内的维摩诘坐于装饰华丽的帐内(图7),衣饰接近古阳洞第3龛造像,其飘逸的倒三角形胡须显示居士洒脱自在的气质,同时也是中年岁数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维摩诘手中的麈尾已经演变为蒲扇形,此种形制的麈尾一直延续到唐代敦煌维摩诘经变壁画中。宾阳中洞前壁也有一铺维摩诘经变 (图8),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及其眷属分别雕刻于窟门两侧,其中的维摩诘代表另外一种风格形象。维摩诘身着大袖宽袍,胸前结带下垂,右手执麈尾,置于右膝上,身体斜倚于类似靠枕的隐囊。面部清瘦,神情逍遥,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

图9:维摩诘经变,成都西安路出土三佛造像阴面,梁,石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10:维摩诘经变,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造佛像阴面,北魏—西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2、隐几、隐囊的出现

5世纪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居士,无论坐于殿内还是帐下,身前均不见隐几等倚靠之物,6世纪图像中,隐几已经比较常见。龙门石窟弥勒洞北二洞北壁佛龛内的维摩诘,胸前置放三足隐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曲木抱腰”形制。古阳洞北壁第3龛内维摩诘胸前的隐几与此相似,维摩诘右手抚几的动作刻画生动。成都西安路出土的一铺南朝梁代三佛造像背面,上部浅浮雕维摩诘经变(图9),画面中的文殊菩萨坐于顶部类似华盖的圆形帐内,帐前左右各有一弟子。维摩诘居士坐于帐内方形榻上,右手抚三足隐几,左手执麈尾。⑪榻前立一天女,着交领广袖衣,长裙曳地,体型明显高于文殊菩萨两侧的弟子,暗示其身份的特殊性。此铺造像人物五官等细节基本没有刻画,画面情节也比较简单,然而,作为南朝维摩诘经变图像的罕见的传世作品,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维摩诘经变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6世纪以后的维摩诘经变中,维摩诘身边有时没有隐几,而出现一种软靠垫,俗称 “隐囊”,佛经中一般称为 “丹枕”或“倚枕”。据扬之水考证,丹枕源于天竺,随佛教传入中国,改名为“隐囊”,成为南北朝时期身份高贵的人物身边的坐具辅助物之一,也出现于个别佛教图像中。⑫坐于榻上,疲倦时可以侧身曲肱倚靠隐囊。宾阳中洞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居士,身体斜倚的就是此期流行的隐囊,画面生动反映出隐囊的用法。隐囊也见于北魏后期造像碑的维摩诘经变中。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一铺造像碑上,阴面中上部刻维摩诘经变(图10)。据铭文可知,此碑为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赞助制作,铭文提及“维大魏永熙三年(534年)岁在甲寅兴建至武定元年(543年)岁次癸亥八月功就”,历时近十年至东魏才完工,可能与北魏政权分裂引发的社会动荡有关。图像中,维摩诘右侧的就是隐囊,细节清晰可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赵氏一族造佛像(533年)阴面维摩诘经变中,隐约可见类似之物。⑬

“席地而坐”大概始自商周时期,人们跽坐于地面上的“筵席”,⑭据文献著录及传世图像来看,约汉代以后,有身份地位的人开始坐于床、榻之上,跽坐姿势没有改变。汉代起,在床、榻上方设装饰华丽的帐,坐于帐内可以进一步凸显高贵的身份,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榻、帐也成为衬托佛教重要人物身份的一种标志。魏晋以后,玄学风气兴盛,崇尚“清谈”的文士时常手执麈尾,在此背景下,图像中的维摩诘居士也开始执麈尾,与文殊菩萨侃侃而谈。5世纪维摩诘经变中已出现榻、帐、麈尾,而隐几、隐囊直到6世纪前期,才出现于维摩诘经变中,意味着经变图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本土化程度不断提升。

3、画面情节的丰富

与5世纪相比,6世纪维摩诘经变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场面气势恢宏。5世纪维摩诘经变,着重表现经文《文殊师利问疾品》的情节,文殊菩萨受释迦佛嘱托,与其他菩萨、弟子等前往问疾,维摩诘居士空其室内,独卧一床。6世纪后,维摩诘经变除了表现文殊菩萨问疾这一基本内容外,画面情节不断丰富,在北魏末期至西魏的图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赵氏一族造佛像阴面上,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下方画面内,一位衣带飘飘的天女面对随文殊菩萨前来问疾的舍利弗等弟子,侃侃而谈,漫天飞舞的花雨表现的正是经文《观众生品》的情节(图11)。此外,文殊菩萨身后一格画面中,维摩诘居士正在与一位佛弟子说话,从弟子洗耳恭听等细节可以推测,图像反映的是经文《弟子品》故事情节。前文提及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余人等制作的造像碑中,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身边也有众多的听法眷属,两者之间天女与舍利弗辩论的场面引人瞩目,依然是《观众生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维摩诘与文殊菩萨上方空中出现菩萨携狮子座以及手托钵饭凌空飞来的场景,表现的乃是借座灯王和请饭香积两个故事情节,分别出自经文《不思议品》与《香积佛品》。此铺经变中,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维摩诘手中的麈尾没有上举挥动,而是自然垂放于隐囊之上,唐代敦煌维摩诘经变中居士手持的麈尾朝向与此基本一致。这一细节画面很可能表现的是《入不二法门品》的一个情景,当文殊菩萨问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⑮初唐莫高窟第332窟维摩诘经变中,不仅麈尾的表现与该造像碑十分接近,借座灯王和请饭香积的布局也颇为类似,由此看来,唐代维摩诘经变与南北朝图像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东壁留存一铺维摩诘经变壁画(图12),此铺壁画制作于北魏末至西魏期间,可以说是6世纪时期气势最为恢宏的经变之一。维摩诘居士一边的画面漫漶严重,隐约可见维摩诘坐于帐内,手中麈尾等细节已难以辨析。居士前方衣带飘然的天女,似正在与舍利弗等佛弟子演说佛法,其举止形象引人瞩目。与同时期的作品有别,此铺经变中文殊菩萨左侧还描绘类似国王(或王子)等人物,身边有手持羽扇、华盖等众多随从侍者,以此衬托主人不寻常的高贵身份,画面描绘的应是经文《方便品》所述国王、王子、大臣等居士问疾场景。结合前述内容,可以发现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表现的情节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从维摩诘形象、隐几隐囊、画面情节等方面来看,6世纪维摩诘经变迥异于北方地区传统图像,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画面场景的构图布局都日益成熟,为隋唐维摩诘经变图像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6世纪前期北方维摩诘经变的主要样式是北朝艺术家创作而成,抑或源自南朝艺术家笔下?由于南朝传世图像极少,这一问题没有受到学术界充分关注。下文基于维摩诘经变图像的细节特征及文献的记载,对此进行探讨。

图11:维摩诘经变(拓本) ,赵氏一族造佛像阴面,北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图12:维摩诘经变,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东壁,西魏,壁画

三、6世纪前期北方维摩诘经变样式的来源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而参照南朝风俗制度实施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的维摩诘经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变化的。5世纪云冈石窟中的维摩诘经变可以视为北方传统样式,其后在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流行的样式则迥异于此种传统,后者很可能源于南朝统治下的南方地区(以建康为中心)。现从维摩诘形象、隐几隐囊、画面情节等方面,依次进行探讨。

首先,6世纪前期的维摩诘形象具有明显的南朝文士气质。头戴尖顶帽,身着胡服,体型饱满结实是北方传统经变中维摩诘形象的典型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胡人贵族的面貌,从中呈现的是北魏前期贵族人士心目中理想的维摩诘居士形象。随着北魏衣冠服饰等汉化改革的深入,类似南朝汉人名士的维摩诘形象逐渐流行于北方各地维摩诘经变中。宾阳中洞中的维摩诘居士,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正是新式维摩诘形象的代表。此窟前壁帝王、帝后礼佛图等样式明显源自南朝图像,由此,有助于同壁维摩诘经变样式渊源于南朝图像的推测。6世纪前期的维摩诘居士,逐渐以方形巾冠取代尖顶帽。此外,龙门古阳洞北壁中层第3龛及麦积山石窟第123窟的维摩诘形象,未留胡须,与成都西安路出土的梁代造像比较一致。

其次,6世纪前期维摩诘居士身边的隐几、隐囊,不见于北方传统经变中,却与南朝文化紧密关联。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维摩诘经变中,已经出现隐几,如《历代名画记》记载,“顾生首创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陆与张皆效之,终不及矣。”⑯该画中的隐几很可能是三足,样式应接近于朝鲜安岳3号坟壁画中墓主(冬寿)身前曲木抱腰式隐几。南朝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画家仿效顾恺之时,维摩诘居士身前也应有三足隐几,成都西安路出土造像中,维摩诘身前的隐几可以视为此种传统的延续。龙门石窟弥勒洞北二洞维摩诘身前的三足隐几,显然是模仿南朝维摩诘经变的产物。隋唐以后,维摩诘居士像身前的三足隐几仍很常见。敦煌维摩诘经变中三足隐几置于维摩诘前,使用方法如同东晋以来的传统。宋代以后,日常生活中的隐几基本消失,时人已经不熟悉隐几的具体使用方法,由此导致宋代维摩诘经变中,三足隐几被误画于维摩诘身体一侧,近似隐囊的用法,如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与东福寺藏宋代绢本维摩诘经变等。

维摩诘经变中,居士身边有时会出现隐囊,如宾阳中洞前壁图像。隐囊作为一种辅助坐具,流行于南朝齐、梁以后,据《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记载,梁朝全盛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受此社会风气影响,南朝画家将隐囊入画,以取代三足隐几,此种画样可能产生于6世纪初,进而传入北朝统治地区。南北朝时期,世俗生活中的隐囊或许与奢靡有些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维摩诘居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因此,最终没有在相关经变中长期流行。相比隐几而言,经变中隐囊较晚出现,且不如前者广泛流行,隋唐以后,维摩诘居士身边极少见到隐囊。

再次,6世纪维摩诘经变中,背景时常出现树木,此种元素不见于北朝传统图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李道赞等赞助制作的造像碑上,画面中心的两株树木枝叶扶疏,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及其眷属对称分布于树木两侧。在麦积山石窟第127窟东壁经变中,则有多株树木出现于画面上。树木元素的出现有助于场景表现,也使得画面构图更为巧妙。《维摩诘经》有关文殊菩萨问疾维摩诘居士的经文,没有具体描述居士住处的室外场景,6世纪维摩诘经变中出现树木等场景的描绘,可以视为中土艺术家发挥艺术想象创作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中,南朝统治区域的艺术家比北朝更喜爱山水、树木等元素,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中,以树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点缀十分常见,无论经变图像还是一般礼佛图都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就时代而言,此种类型的图像兴盛于齐、梁时期。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康胜造释迦佛立像 (522年)、西安路出土比丘晃藏造像(530年)的背面礼佛图,就是其中代表作。巩县石窟第1窟南壁门东西两侧供养人图,样式应是源自南朝图像,画面仅保留一株树木,可见北朝图像并非全部套用南朝样式,有时会做相应的取舍。据树木等元素推测,6世纪北方的维摩诘经变受南朝图像样式的较多影响。

最后,6世纪部分维摩诘经变呈现出丰富情节,很可能借鉴了南朝相关佛教图像。李道赞等制作的造像碑、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壁画维摩诘经变都具有较多情节,表现的内容出自《维摩诘经》多品经文。北方传统的维摩诘经变凸显的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辩论的关键场景,对于其它情节表现甚少。据画史文献记载来看,情节复杂的维摩诘经变应是南朝画家创作而成。《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画家袁倩:“又维摩诘变一卷,百有余事,运思高妙,六法备呈,置位无差,若神灵感会,精光指顾,得瞻仰威容。前使顾、陆知惭,后得张、阎骇叹。”⑰袁倩主要活动于南朝宋时期,他创作的维摩诘经变“百有余事”,由此推测情节应是十分丰富的。6世纪北方出现情节比较丰富的维摩诘经变,或许受到袁倩作品一定程度的影响。就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壁画而言,除了维摩诘经变外,其它经变从人物造型到画面构图等,也都显示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紧密联系。⑱

综上所述,6世纪北方维摩诘经变样式很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其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并非正常的发展结果,而是受到南朝图像全面影响的产物。

结 语

中国早期佛教图像受印度、中亚影响较大,然而,维摩诘经变的创作却无域外图像样式可供参考。东晋南北朝时期维摩诘经变样式丰富,显示出中土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方画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广泛、深远。顾恺之、陆探微、袁倩、张僧繇等绘画名家都曾参与维摩诘像或维摩诘经变的创作,如何呈现维摩诘居士睿智、洒脱的气质,应是创作的难点之一。对比此期流行的墓室绘画中的人物画像,可以发现6世纪前期的维摩诘像既没有采用墓主像那样正襟危坐形象,也有别于席地而坐、狂放不羁的“竹林七贤”,而是在两者之间成功地寻找到一种平衡。⑲坐于榻上、身凭隐几暗示维摩诘居士身份的高贵,褒衣博带、手持麈尾及半侧面坐姿又兼具名士风度,6世纪以后常见的此种维摩诘形象显然离不开东晋、南朝的汉文化背景。

南朝佛教图像的繁盛见于文献记载,具体面貌却因原作图像较少传世而模糊不清。以6时期前期维摩诘经变为中心的专题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朝佛教艺术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注释:

①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载于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225~282页。邹清泉:《虎头金粟影—维摩诘变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②李裕群:《试论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第2期;金维诺:《南梁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美术研究》2000年,第3期;吉村怜:《南朝天人图像向北朝及周围各国的传播》等系列论文,载于吉村怜:《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③于向东:《南朝佛教图像对北朝的影响—以礼佛图、天人骑兽图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④《维摩诘经》共有七个译本。唐永徽七年(650年),玄奘大师于长安译出《说无垢称经》六卷,此为最晚出的译本。

⑤[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卷十,《大正藏》第38册,第414页。

⑥[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8页。

⑦此像原为日本新田氏收藏。台座背后刻发愿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县堤场阳□□愿已身为亡父母造释迦文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稳,亡者生天,宣语诸佛,所愿如是,故记之耳。”

⑧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平凡社,1998年,第137图及第238页有关图版说明文字。

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2期。

⑩邹清泉:《虎头金粟影—维摩诘变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7页。

⑪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编著:《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6-167页。

⑫扬之水:《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32页。

⑬金申编著:《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4页图。

⑭“筵席”,是“筵”和“席”的组合,古人席地而坐,“筵”、“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筵铺在下面,席加在其上面。

⑮[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第14册,第551页。

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1册,第467页。

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329页。

⑱沙武田:《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以麦积山第127窟与莫高窟第249、285窟的比较研究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2期。

⑲北朝后期墓主人物画像既有魏晋时期流行的正面端坐样式,又有半侧身而坐样式,如陕西西安北郊出土的北周康业墓石床围屏上的男墓主像,有时端坐室内,有时半侧身坐于树下,郑岩注意到后者与同期维摩诘图像的关联。参见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5-237页;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6期。

于向东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博士

The Evolution of Vimalakīrti Buddhist Story Painting in Early 6thcentury Northern Areas

Yu Xiangdong

Vimalakīrti Buddhist Story Painting was not only the localization of Buddhist art, but also the popular Buddhism image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ompare to the images in the 5thcentury, the style of Vimalakīrti Buddhist Story Painting had been changed clearly in early 6th century, such as the sinicization of Vimalakīrti’s looking, the appearances of Chinese table and cushions and the enrichment of story painting’s details, etc.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changing might inspired by Buddhism imag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Images; Vimalakīrti Buddhist Story Painting; Evolution; Influence;

J196

A

1674-7518(2016)04-0011-07

猜你喜欢
经变维摩文殊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图像·历史·信仰——五个庙石窟第1窟弥勒经变研究
文殊菩萨启智图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六月节令殊胜之维摩诘居士维摩无病自灼灸 不二门开休闯首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