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泽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6-02-06 02:51滕家德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6期
关键词:福寿螺建瓯市花茎

滕家德

(建瓯市吉阳镇农技站,福建建瓯 353106)

建瓯市泽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滕家德

(建瓯市吉阳镇农技站,福建建瓯 353106)

福建泽泻主产地闽北,又以建瓯市种植面积最大,且具有悠久种植历史,史称建泽泻。文章针对泽泻主要病虫害,提出一些绿色防控措施,控制泽泻主要病虫害的大面积暴发危害,以期为建瓯市泽泻种植户提供病虫防治上的技术参考。

建瓯市、泽泻、病虫害、防控技术

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cz.],又名文且、水泻、鸭舌菜,属泽泻科。泽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品种主要有建泽泻与川泽泻等2种,全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2005年,建泽泻通过了全国GAP认证,并在建瓯市吉阳镇建立了地道药材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需求,种植效益和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药用、菜用泽泻都有长足的发展。2015年,种植面积达667 hm2以上。年产值达5 000多万元。随着种植面积增加,泽泻病虫害也逐年在加重,成为建瓯市泽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病虫害有白斑病、银纹夜蛾、福寿螺等。

1 白斑病

1.1 发生特点

白斑病是泽泻生长的主要病害,俗称炭枯病,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25%~35%。叶片染病时,在叶片上出现许多红褐色小圆形病斑,后病斑扩大为直径一般1~2mm,中央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病健部明显。随病情发展,病斑互相融合,形成炭枯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导致整株枯死。

为害叶柄时,病斑梭形,黑褐色,边缘红褐色,中央略下陷,叶柄严重发病时枯死。高温潮湿条件下,病斑中央产生白霉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植株下部靠近田面的脚叶、叶柄先发病,逐渐向内层叶片、叶柄蔓延,但始终保持4~5片幼嫩叶不受侵染。

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病,一茬两个发病高峰,移栽后15~30 d是感病第一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期泽泻抽薹期。冬种(10月播种,12月移栽,大棚盖膜保温,次年2~3月开始采摘花茎)泽泻白斑病轻于春种(3月底播种,5月初移栽,7~8月开始采摘花茎),春种泽泻白斑病轻于秋种(7月底播种,9月7~10日移栽,11~12月花茎开始采摘);连作的田发病重,泽泻-泽泻连作田株发病率54.3%~100%、叶发病率27.6%~86.5%;豆子-泽泻轮作田株发病率21.5%~76.8%、叶发病率12.8%~67.8%;秋雨多的年份发病重,如201 5年9 月,月降雨 16 d,田间发病率达97.8%。

1.2 绿色防控技术

针对白斑病流行快,发病后防治难等特点,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40%福尔马林80倍液浸泡5 min,再用清水洗净、凉干后播种,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2)大田处理。移栽前3~5 d施用生石灰50~100kg/667 m2,撒施结合耙田,耙平,以杀灭大田中的有害病菌,特别是连作的田块更要重视这一处理。菜用泽泻不可在同一块地进行连作栽培。否则病害重、花茎品质差、产量下降明显。

(3)实行水旱轮作。泽泻终生不能缺水,有害病菌习惯在水生的条件下生存,在有条件的地方同一田块种植泽泻不超过2年,2年后改种其它旱作1年,再种泽泻可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没条件地方,在泽泻收获后,也一定要把田块进行翻犁,晒白头季种旱作后季种泽泻。

(4)药剂防剂。在发病初期可选用高效低毒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如10%苯醚甲环唑(世高)1 000~1 500倍液喷雾,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或32.5%阿米妙收(嘧菌酯+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喷雾。每7~10 d施药1次,连续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2 银纹夜蛾

2.1 发生特点

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建瓯市1年发生5代,第1代4月下旬~6月下旬,第2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下旬至8下旬月,第4代,8月中旬至9月、第5代9月中旬至11月。第1代、第2代、第3代主要危害春种泽泻。第4代、第5代主要危害秋种泽泻。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弱,喜在生长茂密的泽泻田内产卵,卵多产在叶背。

初龄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为害,被害严重时,造成植株叶片只剩1层薄膜,严重影响植物的营养生长,使地上花茎短、小产量下降。地下茎膨大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造成低产,球茎个小,质次。

主要危害代第3代、第4代,发生高峰期为春种泽泻花茎采摘期和秋种泽泻移栽后20~30 d。2015年7月23日,在吉阳春种田调查百株泽泻有害虫212头;2015年9月26日,在吉阳秋种田调查百株泽泻有害虫342头。

2.2 绿色防控技术

(1)人工捕杀。在苗期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2)黑光灯诱杀。在连片种植的田块,每0.33~0.67hm2设黑光灯1盏,从6月中下旬开始诱杀成虫效果明显。2014年,在吉阳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用黑光灯的银纹夜蛾成虫被大量杀死。百株虫害率从43.6%下降到8.7%

(3)药剂防治。大田移栽后,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较长防效期的药剂进行防治,一般15 d、30 d、50 d各施药1次,即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选择药剂有,福戈(氯虫苯甲酰胺+噻虫螓)12~16 g/667 m2或康宽(氯虫苯甲酰胺)15~20 ml/667 m2或美除(虱螨脲)30~45 ml/667 m2进行防治或菊脂类药45~60 ml/ 667 m2。

3 福寿螺

3.1 发生特点

福寿螺俗称脆脆螺,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80年代初年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传入建瓯市,由于缺乏有效地竞争物种,近年来,福寿螺在建瓯市的一些地区扩散蔓延十分迅速,已成为危害泽泻等农作物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3.2 危害习性

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繁殖快,扩散蔓延迅速;成螺产卵于泽泻的基部、田壁、水沟壁等处,每卵块数十至数百粒卵,呈粉红或紫红色;成螺食量大,食物种类多,可啃食泽泻、水稻、莲藕等粮食、蔬菜和水生农作物,并能对田埂造成破坏。福寿螺在泽泻田主要影响早期移栽后3~5 d的泽泻植株,通过啃食泽泻幼苗、嫩叶造成空株断垄现象。移栽10 d以后,随植株组织老化和植株的生长,福寿螺危害减轻。

3.3 绿色防控技术

对福寿螺的防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生物防治方法。

在春夏和秋季集中发生期,采用6%四聚乙醛粉剂、98%巴丹原粉、50%螺敌可湿性粉剂、5%梅塔小颗粒剂进行灭除,泽泻田撒施上述药剂1~2 kg/667 m2;在集中发生期和秋季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员摘除福寿螺卵块和捡拾成螺;在耘田时、移栽前进行人工捡除;在冬季,通过翻土晒白直接杀死成螺。

猜你喜欢
福寿螺建瓯市花茎
融水地区稻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探讨
北美物种福寿螺泛滥,为啥人不能吃?
我家的“不死鸟”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策略
My English teacher
芍药花茎强度与褪黑素含量的关系分析
建瓯市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金娃娃萱草种子苗花茎高度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