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走访康克清同志

2016-02-09 18:06丨周国珍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会址毛毯遵义会议

■丨周国珍

忆走访康克清同志

■丨周国珍

1977年7月,首都北京骄阳似火。为了查证遵义会议的有关历史情况,我与同志们从远道去北京顶着酷暑工作。由于康克清同志在长征时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指导员,长征到遵义期间与朱德同志一起住在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即遵义会议会址主楼二楼东头第一间,因此,康大姐为确认遵义会议会址原貌及会议外围情况具有发言权。而我们则理所当然地要去采访康大姐。经过联系,康大姐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日子定在7月25日上午九时。是日,我们一行三人清晨出发,一路转换乘车,九时准时到达康克清同志万寿路甲15号的住所。

那年,康大姐66岁,身板硬朗,神采奕奕,在弥散着米兰清香的客厅里,她微笑着与我们一一握手。当她那双拿过枪,打过土豪的大手握住我时,使我感受到十分亲切和温暖,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禁不住喃喃地说,康大姐,您好!

康大姐告诉我们说,长征异常辛苦,环境非常险恶,为了便于长途行军,行李很简单。她说,朱老总当时有一床俄国毛毯,却经常盖在老总警卫员潘开文身上,后来,老总把毛毯送给总理,总理在劳山时,毛毯让敌人戳了个洞,董振堂也曾享受过这床毛毯的温暖,后来总理又将毛毯还给老总。现在这床具有革命意义的毛毯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谈到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时,康大姐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可是被李德他们瞎指挥,弄成这个样子,令人十分痛心。红军长征出发时有八万多人,到了遵义,锐减至三万余人,全靠遵义会议及时地结束了党内“左”倾路线的统治,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她还说,毛主席在红军中的威望很高,长征初期,连续吃败仗,大家都憋着一肚子火,广大指战员更想念毛主席了。至于李德,她说:我们从组织上尊重李德,但他们排挤主席,我们就不同意。在我脑子里,主席有崇高的地位,是任何人也排挤不了的。她还谈到,李德这个人严重脱离群众,行为特殊化,态度蛮横,群众普遍有反感,就连他的翻译王智涛同志都不愿为他工作。

康大姐对自己的事谈得很简略,她说,在遵义时,她主要是做地方工作,具体是“扩红”,因此在宣传、发动遵义人民的过程中,对遵义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慈祥地望着我们说,你们遵义的人民很好,当时在遵义的扩大红军工作做得很有成绩,红军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还得到扩大和发展,有许多优秀的遵义儿女在那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或直接参加了红军。

康大姐认为,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很重要,对查证遵义会议历史情况的工作很细心,对我们提出的陈列照片和有关资料她都要戴上老花镜认真细致地端祥,并提出了不少关于恢复会址原貌问题上的意见,还提供了一些关于遵义会议外围的情况。她说,遵义会议前是博古当权,遵义会议后是张闻天当党的总书记,但执行的是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这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康大姐严肃地告诉我们,遵义会议是党的一个转折点,要做好查证工作,让历史明白地告诉后人,我们党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战胜“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从极端危险的状况中走出来的。因为康大姐遵义会议期间与朱总司令同住会址二楼东头第一间,她说她每天出去“扩红”回来,如果住隔壁的刘伯承看到她的话,就会问她,今天扩了多少红军。

此前这个房间是没有确定是谁住的,根据康大姐提供的线索,将其恢复为刘帅住室。

康大姐与我们畅谈了两个多小时,精神爽朗,热情很高。言语中无不流露出一个老革命者回首往事的感叹,和对革命事业执着追求的高尚情操。最后,她关切地询问我们在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挽留我们共进午餐。在随和的气氛中,更见康大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康大姐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永远地怀念她。我永远也忘不了与康大姐相处的半日,她的音容笑貌,亲切目光,高尚风范永远地鼓舞着我。

在与康大姐交流的过程中,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到来,与大姐一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周恩来、朱德等住室内需充实、订正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会址毛毯遵义会议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温暖奇妙的毛毯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雪山中的洁白丝绸
我的毛毯
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草排若毯 动静合宜 “毛毯”湿地孕育生态传奇
丘吉尔的毛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